石中天原創(chuàng)詩詞0149《都江堰懷李冰父子》

都江堰懷李冰父子
初成于2019年8月16日?
?
天府人杰都堰壯,地饒物阜岷江湍。
東旱西澇阻玉壘,火燒水淬通安瀾。
魚嘴寶瓶潤兩岸,飛沙臥鐵澤四川。
二王功績千秋祭,四海航船萬古傳。
?
自注:
01天府:天府之國,泛指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地區(qū)。一般認為天府之國是“上天”的恩賜,但我認為,李冰父子的治水功績居功至偉,故作此。
02壯:壯麗,更是壯舉!“說都江堰工程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一點不言過。”
02岷江湍:岷江水流量大、流速湍急。每當春夏山洪暴發(fā)的時候,江水奔騰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發(fā)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03玉壘:玉壘山。灌縣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
04火燒水淬:要想治理水患,鑿穿玉壘山引水是第一步。但是當時鑿山可沒有我們今天這么方便,計算炸藥量和埋放位置,把石頭拉走就行了。按當時條件,只能用鋼釬和鐵錘,而采用這樣的方式,鑿開湔山至少需要三十年。李冰在這種情況下,居然想出了火燒水澆的方式,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使巖石迸裂疏松,進而開鑿。歷經八年,終于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山口,取名為“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淬,由于內部應力引起破碎——玻璃未經正式退火或淬火發(fā)生破碎。
05魚嘴: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小島。魚嘴外寬內窄、外高內矮,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起到“二八分沙”、“四六分水”的作用。
06寶瓶:寶瓶口。之所以要修寶瓶口,是因為只有打通玉壘山,使岷江水能夠暢通流向東邊,才可以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地區(qū)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區(qū),灌溉那里的良田。這是治水患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07飛沙:飛沙堰。河道利用江水直沖水底崖壁而產生的漩流沖力,將泥沙從河道側面的飛沙堰排走,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08臥鐵:是每年維修清淘河床深淺的標志。臥鐵主要是用來標記挖掘深度的。由于都江堰遵從李冰的“深淘灘,低作堰”原則,在從古至今,每年枯水期都要對河道清除淤積的泥沙。那到底挖泥沙挖到多深合適呢?經過人們的經驗,找出了一個合適的深度,并埋上臥鐵。以后歲修就挖到臥鐵為止。
09四川:雙關。既是狹義的四川平原,又是四面八方的河流平原。
10二王:李冰父子。齊明帝建武元年(494),為紀念中國都江堰的開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修建都江堰的崇偉功德,將原望帝祠加以改建,更名為崇德廟。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繼被敕封為王,因此又改稱為二王廟。
11祭:祭祀,祭拜。
12航船:由于李冰父子最大的功績在于治水,因此以航船作比喻,套用“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的說法,以“凡有水行處,皆知李冰名”贊頌李冰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