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yōu)楹螌Α拔幕敵觥比绱嗣舾??“拿來主義”能給予我們什么啟示?
建議先閱讀魯迅“拿來主義”原文:https://baike.baidu.com/item/拿來主義/3072414?fr=aladdin
僅從學術(shù)分析的角度講,“文化輸出”一詞倒是也沒有什么原罪。
但就像“內(nèi)卷”,一個詞被互聯(lián)網(wǎng)用爛了,它原本的學術(shù)意義也就被扭曲了,現(xiàn)在的“文化輸出”也是這樣。無論事件本身或孤立或典型,還是事件的當事人或無心或有意,總有旁人帶頭出來喊上一句“文化輸出!”,看客們便紛紛跟著喊上一句“文化輸出!”,氣氛便能活躍起來好不熱鬧。
只是這“文化輸出”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送去主義”,成了西方人“多元化”的一部分?!岸嘣币矝]有什么原罪,只是它和我們的想象相去甚遠,因為西方人口中的“多元化”本質(zhì)上是反現(xiàn)代化的,現(xiàn)代化在他們看來“千篇一律”“沒有意思”。“上世紀90年代的重慶更美麗”,甚至是對中國有點了解的人會這么說。
另一方面,中國靠著實體經(jīng)濟一點一滴打下的基業(yè),在所謂“文化輸出”的文化產(chǎn)品中被徹底虛擬化。中國人自己都不知自己是怎么富起來的,于是他們成了“長于商業(yè)”的形象,這大概是我見過對中國人最“貼切”的描繪了!
男人們剪去長辮換上短衣窄袖,女人們也走進工廠賺取工資,學生的教材上更是寫滿了“日語詞匯”,文化輸入?還是文化侵略?這其實是“拿來主義”?!澳脕碇髁x”可沒少被污蔑為“崇洋媚外”“數(shù)典忘祖”,常說中華文化不斷自我更新所以源遠流長,但不少人真的到了選擇的關(guān)口,下意識的保守總是讓他們的身體很誠實。
這樣人也無非分兩種:一種人在“送去”和“送來”之間反復橫跳,另一種人看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就主動去“拿”,中國人如此,世界人亦如此。有西方人是前者,再好的東西送去也是枉費,御膳也被用來下酒。也有西方人是后者,不用我們?nèi)ァ八汀?,他們需要什么都會主動來“拿”?/p>
大談“文化輸出”的人呢?一門心思考慮著“送去”,也恐懼著“送來”的東西,所以看到西方有什么好東西也不敢“拿來”。我們今天嘲笑著川普的支持者,諷刺著Brexit,殊不知同類人其實離我們不遠。
在不遠的將來,中國人不過是一如既往,用著老祖宗的東西和“拿來”的東西做著活,用著功,埋頭苦干。遇到瓶頸了,就再去翻翻典籍,讀讀“洋書”,看有什么可用的。最后做的活好,用的功細,就有人愿意來“拿”,當然剽竊者上法庭,二創(chuàng)者多多益善。
最后的最后,中國人之前做過了不少活,用過了不少功,“倉庫”都快放不下了,于是便“送”出去一部分。西方的保守派這才看見了,其中普通人大叫著“文化入侵”,“文化人”則慢條斯理地說著“文化輸出”,心里想的卻是“文化反攻”,都是同樣的聲音尖利且刺耳。中國人則是看著他們一臉懵逼,繼續(xù)著手里的活,沒有放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