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朝代的茶道精神,都是些什么?
??筑夢茶鄉(xiāng) 福地湄潭? ? ??湄江印象??只為一杯好茶
湄江印象? ?好茶? 好印象?

我國茶文化源遠(yuǎn)流長,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中,從生吃、藥用、羹飲、煮茶再到后來的泡茶,逐漸形成了富有中國韻味的茶道。
不同時代的茶人,對茶道也做出了自己的理解。
茶道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p>
通過喝茶,詩僧皎然體會到了茶帶來的滌昏、清神、得道三個境界,并感嘆只有作為神仙的丹丘子才能體會茶道中的幽微吧。

當(dāng)然,皎然的一位摯友——茶圣陸羽無疑是深諳茶道真諦的。
他著的《茶經(jīng)》詳細(xì)記述了茶的栽培、采摘、制造、煎煮和飲用,還將飲茶上升到了美學(xué)和修身的角度。
比如他提出選擇茶碗時要結(jié)合茶湯來選擇,以體現(xiàn)湯色之美;此外,他還提出“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茶與修身結(jié)合,注入了人生哲理。
到了晚唐,飲茶之風(fēng)已逐漸盛行,《封氏聞見記》中說:“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p>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兩宋時期的點茶、茶百戲?qū)⒉枥搅怂囆g(shù)的高度,是我國飲茶史上的美學(xué)巔峰。

雖然兩宋時期沒有明確提出“茶道”二字,但茶人們對茶道精神的追求卻是孜孜不倦的。
不愛江山愛藝術(shù)的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提出了“致清導(dǎo)和”、“韻高致靜”的說法,這無疑是對茶道精神的概括。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在《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中說:“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p>
樂觀豁達(dá)的千古奇才蘇軾更是做過很多贊頌茶的詩,如“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fēng)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這些名人有的以茶喻人,有的以茶譬德,從品茶的過程來闡述茶道中的人生智慧。

到了明代,朱元璋宣布廢團(tuán)興散,散茶開始成為主流,明代茶人因而提出了“茗理”的概念。
他們認(rèn)為,茶中草氣是“氣質(zhì)之性”,茶中的花香是“天理之性”,制茶重在去除草氣,激發(fā)花香,而茶的氣質(zhì)變化,則是渾然天理。
而天理渾然,不只是治茶之“理”,同樣是修身養(yǎng)心之道。

到了近現(xiàn)代,對茶道理解較深入的是苦茶庵的主人——周作人。
他有段名言:喝茶當(dāng)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后,再去繼續(xù)修各人的勝業(yè),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yōu)游乃正亦斷不可少?!?/p>
這段平實、沖淡但富有意境的描寫,概括了近現(xiàn)代相當(dāng)長一段時期的茶道觀。

20世紀(jì)80年代以后,莊晚芳、吳振鐸、趙樸初等相繼概述了自己對于茶道的闡述。
莊晚芳提出了“廉、美、和、敬”的中國茶德;吳振鐸提出了“清、敬、怡、真”的茶藝精神;趙樸初則有句名詩:“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從唐代皎然開始提出茶道二字開始,就表明喝茶不只是物理層面的享受,還能得到精神層面的愉悅和升華,茶道二字,也成為無數(shù)茶人向往的至高境界。
湄潭手筑黑茶 ? ? ? ? ? ? ? 湄江印象領(lǐng)先
一輩子 一件事(做杯好茶),一杯好茶 敬天下有緣人
我有一杯千年傳承好茶與你分享,我有一杯千年傳承好酒與你同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