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里的冬至
冬至,曾經(jīng)很有“儀式感”
現(xiàn)代人過冬至,無非就是吃吃喝喝,要么回家,要么和朋友聚會。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打邊爐。
盡管現(xiàn)代人過冬至已沒什么儀式感,但很多人經(jīng)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冬至大如年?!?/p>
廣東人甚至說:“冬至大過年?!币馑际?,過冬至和過春節(jié)一樣隆重,甚至比過春節(jié)“陣仗(場面)”更大。
這有可能嗎?大家都知道,春節(jié)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沒有之一。別說冬至這樣的節(jié)氣,就連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這兩大節(jié)日也不能跟春節(jié)相比。
確實有可能,而且在歷史上確有其事。冬至的重要性及過冬至的隆重程度,在先秦時期曾經(jīng)“大過年”。從漢代至清末,曾經(jīng)“大如年”或“僅亞于年”。近現(xiàn)代以來,才“不如年”。
所謂“年”,本意是指以谷物成熟的周期為一年?!墩f文解字》云:“年者,熟谷也?!睔v法上的“年”,是指去年正月初一至今年正月初一這段時間。古代以正月初一為歲首,稱為“元日”“端日”“朔日”等,也就是現(xiàn)在的春節(jié)。
冬至的“來源”是太陽
說“冬至大過年”,首先是因為“年”是歷法的產(chǎn)物,只有制定了歷法,才能推算出年、月的長度及元日的具體時間,而測定冬至是制定歷法的關(guān)鍵。
推算一年的歷法,首先要定一個計算起點,叫歷元。我國古代歷法多數(shù)取這樣的時刻為歷元:某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它正好是朔(初一)和冬至,而且又是月過近地點。
傳說黃帝命大橈作甲子,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以十一朔甲子日冬至為歷元,從而制定了我國第一部歷法——《黃帝歷》,并以甲子年甲子月朔甲子日冬至為元日。
漢初,太史令司馬遷等人在制定《太初歷》時,也是以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朔旦冬至為歷元。
從這個角度講,是先有冬至,后有元日,所以“冬至大過年”。
其次,冬至是節(jié)氣,二十四節(jié)氣是農(nóng)歷中的陽歷部分,最初是通過“立桿測影”的方法得出來的,其依據(jù)是太陽。周公用圭表測量日影長度,推算一年的長度和季節(jié),其依據(jù)也是太陽。后來以太陽黃道平分節(jié)氣,同樣是從太陽得來的。
而“年”則是從農(nóng)歷中的陰歷部分得出,每年的正月初一都是根據(jù)月亮繞地球運行周期定出的。
所以冬至的“來源”是太陽,而正月初一的“來源”是月亮,太陽為陽,月亮為陰,可以理解為“冬至大過年”。
另外,正月初一時,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寅方。冬至?xí)r,斗柄指向子方。十二地支子為首,是時間的開始。從這個意義來講,冬至也“大過年”。
曾有“冬節(jié)”“亞歲”之稱
至于“冬至大如年”,在歷史上是常有之事。
黃帝時以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冬至等于過年。周代也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一月初一為元旦,雖然十一月冬至日不一定是元日,但當(dāng)時過冬至的隆重程度不亞于過年。
《周易》云:“先王以至日閉關(guān),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倍吝@日,邊塞閉關(guān),官員不辦公,商人不做生意,大家都放假休息。
至漢代,稱冬至為“冬節(jié)”。過節(jié)的習(xí)俗與周代相似。除了祭天、放假,還有“拜冬”“賀冬”?!稘h書》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夏至陰氣起,君道消,故不賀。”原來是因冬至是“一陽初生”之時,古人認(rèn)為這是“君道長”的征兆,所以才祝賀。
魏晉時期,每逢冬至,皇帝“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因小會,其儀亞于歲朝也?!毖浴百R冬”儀式之隆重,僅次于正月初一的賀新年。此后,冬至便有“亞歲”之稱。正月初一前一晚叫除夕,冬至前一晚叫“冬除”。
“冬至如過年”在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有更詳細(xì)的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jié)。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guān)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jié)?!?/p>
至明清時期,此風(fēng)不變,故《清嘉錄》直接說:“冬至大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