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喻的解釋傳統(tǒng)(3)薇依《柏拉圖對話中的神》

薇依認(rèn)為柏拉圖是一個真正的秘教主義者,甚至是西方秘教主義的鼻祖。(p154)
P165善與太陽的比喻,神的愛是柏拉圖哲學(xué)的根本和基礎(chǔ)。
P168柏拉圖的哲學(xué)就是一種愛神的行為。
P170洞穴喻。洞穴的譬喻與皈依有關(guān)。薇依翻譯了柏拉圖《王制》卷七514a-516c,518c并和約翰所言καθ?? ?στιν(本來所是,真相)進行了對比。薇依認(rèn)為在走出洞穴和秘教入會禮之間存在相通之處。(p173)人類的困境的場景敘事至此達(dá)到極致。“我們從一出生就受懲罰”(影射斐洛勞斯殘篇DK 44 B13),畢達(dá)哥拉斯派觀點。這不算原罪,但這段敘事帶有刑罰意味、監(jiān)禁意味,因而隱含某種相似的罪的意味。
我們在虛幻中出世和生活。我們以為看見了自己,其實只看見自己的影子。認(rèn)識你自己:無法在洞穴中踐行的箴言。在我們所處的世界里,我們看到的全是影子(或表象),這個世界無異于一件人工作品,一場游戲,一個幽靈。真正的存在的實在,心智世界,由最高的善所生養(yǎng),來源于最高的善。物質(zhì)世界卻是被制造出來的。
在我們的世界與神之間再也不可能有比此更大的差距了。
我們在消極中出世和生活。
P174有聲電影很像這個洞穴。這也表明了我們有多么熱愛自己的淪落。
囚徒全心依戀自己的囚禁狀態(tài)。這永是不幸的淪落后果:靈魂糾纏其中,再也不能擺脫(另一種屈服)。如果有外觀可怕的影子出現(xiàn)在洞壁上,囚徒會受到驚嚇。然而,關(guān)于他們自身困境的本質(zhì),也就是他們對洞壁上的影子的完全依附,以及他們相信這些影子是真實的錯誤,他們卻一無所知。當(dāng)一個人通過啟示或更經(jīng)常是通過他人的口頭或書面教誨而得知,,這個世界不是全部,還有更好的別的東西值得探索,那么他們身上的禁錮也就解除了。但他開始行動時,卻連一絲動彈也會帶來難以忍受的疼痛。這里的譬喻具有不可思議的精確性。
P175柏拉圖的意象表明,皈依是一個暴力而苦楚的過程,是一種撥出,包含著一定數(shù)量的不可削減的暴力和苦楚。
整個過程存在兩個混亂階段,讓人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徹底迷失。一次是在洞穴中,人身上的鎖鏈松開了,開始轉(zhuǎn)頭觀望,向前行走。另一次更劇烈,是在走出洞穴、強光襲來的時候。這兩個階段恰恰對應(yīng)了十字若望所提出的兩個“暗夜”:感性的暗夜和靈性的暗夜。(這個精確的譬喻凝聚了幾代之間的秘教經(jīng)驗。)在最后的時刻,獲得解放的人直視太陽本身、善本身,也就是神本身。這個時刻對應(yīng)了十字若望所說的靈性婚姻。
不同類型的城邦公民,代表靈魂的各個部分。走出洞穴的哲人,代表靈魂的超自然部分。
P177神的完美模仿者要先脫離肉身,再化回肉身。柏拉圖在《王制》中指出一條認(rèn)知的路,把靈魂引領(lǐng)向洞穴以外的太陽,這條路還相應(yīng)地包含回到洞穴的部分。
從黑暗過渡到凝視太陽,必須有中介,即μετξ?。選擇不同的中介,意味著走不同的路?!锻踔啤匪枥L的路中,中介是關(guān)系(即“邏各斯”)。中介處于無知和智慧之間、暫時的生成和存在的充盈之間的中途,它還必須把靈魂引向存在,并召喚思想。
薇依的闡釋給我的啟發(fā)是,通過文本之間的對勘能夠找到隱秘的互文性。薇依找到了秘教的柏拉圖,她意圖發(fā)現(xiàn)的是柏拉圖身上的基督教。洞穴喻在施派看作是政治哲學(xué),在伽達(dá)默看來似乎主要關(guān)乎教育,而在薇依看來是宗教的皈依。薇依的互文性并不是一種文字表面的形式一致和意義一致,而是精神性的相似,中國古人所謂的“神交”。到底有多少解釋的合法性,需要勘察。但至少能夠說明,柏拉圖神話隱喻的活動空間非常巨大,神話提供某種精確性的同時也提供了巨大的留白。柏拉圖并未充分闡釋洞穴喻。洞穴神話可以明顯連接柏拉圖幾部作品:p203譯按:《王制》的洞穴神話是古希臘靈性的整體神話。《斐德若》和《會飲》解決奏出洞穴面對太陽的問題,《蒂邁歐》解決回到洞穴的問題。
為此,必須研究神話和隱喻的關(guān)系,需要參考《語言與神話》、《柏拉圖的神話之鏡》、布魯門伯格對隱喻與神話關(guān)系的研究。其次,對隱喻的活動機制進行判別,充分性上,合理性上,依靠的標(biāo)準(zhǔn)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