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擎《西方現(xiàn)代思想講義》29:“舒適的”不自由是怎么一回事
29|馬爾庫塞I
“舒適的”不自由是怎么一回事
這一小節(jié)我們要拜訪的思想家是赫伯特?馬爾庫塞,和伯林一樣,他也關(guān)心自由和不自由的問題。但是馬爾庫塞認為,還有一種比“強制”更加危險的控制方式,會讓人心甘情愿地服從于制度的控制,陷入一種“舒適的”不自由之中。 為什么人會心甘情愿地喪失自由?為什么不自由會變得很“舒適”?舒適的不自由又會給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這些是我們接下來要回答的問題。 新左派運動的“教父”
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我想先給你介紹一下馬爾庫塞?,F(xiàn)在你可能不熟悉這個名字,但在20世紀60年代,馬爾庫塞可以說是名滿天下。 當時發(fā)生了席卷全球的抗議風潮,比如法國有“五月風暴”,美國有民權(quán)運動和反戰(zhàn)運動,等等。這些運動有著共同的特點:主體是青年學生,帶有明顯的左翼政治傾向,批判和反抗資本主義。 在這場運動中,西方青年學生崇尚三位精神導師,這三位的名字都以英文字母M開頭,被稱為“3M”。前兩位你肯定熟悉,就是馬克思和毛澤東,最后一位就是馬爾庫塞。你看,居然可以和馬克思、毛澤東齊名,這位馬爾庫塞究竟是何方神圣呢?這要從他本人的經(jīng)歷說起。 馬爾庫塞于1898年出生,是德國的猶太人。他在弗賴堡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曾經(jīng)做過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助手,后來成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納粹興起之后,馬爾庫塞流亡到美國,后來加入了美國國籍,一直在美國生活和工作,直到1979年去世。 你看,美國不僅收留了馬爾庫塞這位流亡者,讓他成為美國公民,還讓他可以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等名校授課。馬爾庫塞是不是會對美國抱有深厚的感恩之情,對這個國家大加贊頌呢? 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馬爾庫塞不但沒有歌功頌德,還拿出了思想的手術(shù)刀,深入剖析美國社會的運轉(zhuǎn)邏輯,提出了尖銳的批判,甚至鼓勵青年學生起來造反,因此成為“新左派運動的教父”。 不過,我們在這本書里要關(guān)注的不是造反,而是造反背后的思想和理論。馬爾庫塞鼓勵造反,背后的理由究竟是什么?他究竟看到了美國社會的哪些弊端呢? 馬爾庫塞的批判很尖銳,聽上去有點語出驚人,他說,美國這樣的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是一種“新型的極權(quán)主義”。這里的極權(quán)不是集中權(quán)力的意思,它的英文是“totalitarianism”,這個詞最初的意思是指一種無所不包的總體性,“totality”。在西方思想界,極權(quán)主義原本特指納粹那樣的恐怖統(tǒng)治。馬爾庫塞作為納粹政權(quán)的受害者,應該非常了解美國與納粹德國的區(qū)別;但他卻說美國社會也是一種“極權(quán)主義”,這是不是危言聳聽呢? 對此,馬爾庫塞在一次訪談中說,他知道這種說法是觸犯禁忌的,但他認為這個禁忌本身就是意識形態(tài)的限制。他要打破這種禁忌,向人們揭示極權(quán)主義不只有納粹這一種形態(tài),它還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形態(tài),馬爾庫塞把它叫作“非恐怖的極權(quán)主義”。 非恐怖的極權(quán)主義,這聽上去好像有點自相矛盾——在常識中,極權(quán)和大屠殺、,大清洗這些恐怖手段密不可分,怎么還會有“非恐怖的極權(quán)主義”呢? 新型的控制方式
這里就要講到馬爾庫塞的一個特點了。他特別喜歡把褒義詞和貶義詞結(jié)合起來用。比如在他最著名的作品《單面人》(也譯為《單向度的人》)中,開篇就寫道:“一種舒舒服服、平平穩(wěn)穩(wěn)、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發(fā)達的工業(yè)文明中流行……”你看,一口氣加了四個正面詞匯,最后形容的對象卻是“不自由”。 這種矛盾的修辭并不只是寫作風格,它其實體現(xiàn)了馬爾庫塞辯證的思考方式。他就是用這種辯證的思考揭示出了資本主義的內(nèi)在矛盾。 什么叫“舒舒服服、平平穩(wěn)穩(wěn)、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呢?就是說,在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雖然享受著富裕的生活,實際上卻處在一種總體性的控制之中,不知不覺地喪失了自由。因為這種不自由太舒適了,人們很難察覺,也就無從反抗,結(jié)果深陷在控制之中卻無法自拔。 那問題就來了,已經(jīng)被控制、失去自由了,怎么可能還會感到很舒適呢?比如,有的人在家里待上一個星期不出門就會受不了,如果整個社會都被控制了,人們怎么會毫無覺察呢? 馬爾庫塞說,這是因為這種新型的控制有兩個特點:第一,它很隱秘,不需要暴力和強制,你也就不會覺得恐怖。第二,它能夠有效應對自己的敵人,能夠排斥、化解甚至“招安”反叛者,讓總體性的控制生生不息地延續(xù)下去。 這種控制看起來也太強大了吧,這是怎么做到的呢?馬爾庫塞展開了非常復雜的分析。但我認為,其中關(guān)鍵可以歸結(jié)為兩個字:賄賂。這不是說一個人去賄賂另一個人,而是說社會去賄賂人民大眾。資本主義讓你享受舒適的生活,特別是滿足你的消費欲望,用這種方式收買了你,換取了你的服從。而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被收買了,就心甘情愿地被它支配和操縱。 社會是怎么賄賂大眾的呢?這方面,我還有些親身的體會。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就讀過馬爾庫塞的《愛欲與文明》和《單面人》,那時只覺得他的思想很新穎,但并沒有真正理解。直到1991年我去美國留學,第一次走進所謂的“超級市場”,突然豁然開朗,明白了馬爾庫塞的洞見。 當時,我站在長長的貨架中間,真切地體會到了“琳瑯滿目”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更震撼的是,很多商品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用。這可不是說什么高科技產(chǎn)品,而是很普通的日用品。比如,我看到一個小型的木制裝置,完全不明白是用來做什么的,一位美國同學告訴我,這是用來放專門的廚房紙巾,美國人叫它“paperrowel”。這種紙吸水性強、不容易破,做飯洗碗用這種紙非常方便。 你想,日用品本來是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可美國超市給我的體驗呢,是我本來不知道我有這種需求,而在看到這些商品之后才產(chǎn)生了需求。也就是說,我對這些商品的需求,其實是商品制造出來的。 這時,我也就突然領(lǐng)悟了馬爾庫塞發(fā)明的一個術(shù)語,“虛假的需求”。 虛假的需求不是源自你自然的生活需要,而是被市場營銷制造出來的。拿手提包舉個例子,從功能上說,我們有大概十幾種手提包也就夠用了,但市場上現(xiàn)在有成千上萬種手提包。 你可能會說,這是因為美觀的需要啊??墒恰懊烙^”本身也是可以被制造、被操縱的,廣告就是主要的操縱手段?,F(xiàn)在很多廣告都是去營造一種聯(lián)想,暗示你使用這個產(chǎn)品就能獲得時尚、有品位、令人羨慕的生活,或者就有了健康、陽光、魅力十足的自我形象。 廣告把產(chǎn)品和“生活方式”“自我形象”綁定在一起,通過各種媒體話語,深深地植入你的潛意識之中。于是,很多時候你不是在為功能付費,而是在為某種“生活方式”或者“自我形象”的想象付費,而且甚至是付出十倍、百倍的價格。 馬爾庫塞說,資本主義生產(chǎn)出五光十色的產(chǎn)品和服務(wù),它們不只是功能產(chǎn)品,而且還自帶了一套規(guī)定好的態(tài)度、習慣、思想和情感。消費者在購買和消費的同時,也就接受了這些習慣和思想,愉快地把自己和生產(chǎn)者、進而和整個社會系統(tǒng)綁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總體性的消費社會。 這個消費社會是一個自我強化的系統(tǒng)。它無限度地刺激人的物質(zhì)需求和享受欲望,讓人無止境地追逐不斷更新?lián)Q代的“虛假需求”。這個系統(tǒng)循環(huán)往復地運轉(zhuǎn),把每個人都卷進去,最終使“商品拜物教”成了人們習以為常的普遍信仰。這就是“非恐怖的極權(quán)主義”的奧秘。 但肯定有人會說,我就是喜歡買買買,我這樣做很愉快,而且既然大家都心甘情愿,那又有什么問題呢?為什么不能接受它呢?有什么必要大動干戈去質(zhì)疑和批判呢? 馬爾庫塞的回答是:很有必要,因為不能屈服于資本主義的控制,這種生活使我們喪失了真正的自由,我們不僅要揭示和批判資本主義的控制,而且要發(fā)動實質(zhì)性的社會變革。 你會不會覺得,這個馬爾庫塞,真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物質(zhì)豐富還不好嗎?至少人民過得很舒服啊。而馬爾庫塞堅持批判,甚至宣言造反,事實上有他的一整套理由,而且對許多人還有相當?shù)奈Α>唧w的緣由,我們留到下一節(jié)討論。 思考題 對于消費社會“賄賂”大眾這種說法,你有沒有自己的親身體會呢?你覺得“買買買”是讓生活更好了,還是帶來了更多的負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