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易合教育|父母再生氣,都別用這3種方式教育孩子!
正向教育影響孩子一生,錯誤教育會毀掉孩子一生,想要正確引導(dǎo)孩子,教育方式最重要。
以下這3種方式,父母再生氣,都不要這樣教育孩子。
“威脅式育兒”
是對孩子的情感拋棄
在綜藝節(jié)目《超級奶爸》中有這樣一幕。
奶爸李健要帶兒子去剪頭發(fā),但是兒子就是不愿意去,還一直在哭鬧。李健好心勸說卻以失敗告終,耐心被磨滅之后,他就對兒子發(fā)起了脾氣:“我數(shù)3聲,3、2、1…”兒子聽完后哭得更大聲了,嚇得手足無措,但還是對著爸爸妥協(xié)了。
這是典型的“威脅式”育兒,通過要挾的手段逼孩子就范。看似無害,卻最傷人。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說:
一個人長期行為從根本上來說源于內(nèi)心的認(rèn)同,而不是外界的壓力,比如威脅。
孩子所有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都來自于父母對孩子的認(rèn)同。它包含鼓勵和尊重,讓親子關(guān)系達(dá)到“雙向流動”。只有讓孩子有一種“我是被愛著的”的自信,才能在他心里筑起一座愛的“歸巢”。

愛“談條件”的父母
最容易削弱孩子的自主性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10歲的男孩,短短半年之內(nèi),在父母面前上演了十幾次“跳樓”事件。起初,男孩出現(xiàn)厭學(xué),無論父母怎么做,他都不愿意去上學(xué)。無奈之下,爸爸就答應(yīng)他:“只要你去上學(xué),爸爸就給你1元錢?!币驗橛辛诉@一次的“交易”,后來男孩每次不愿意去上學(xué)時,就會威脅父母:“你們不給我錢,我就不去上學(xué)”。只要父母拒絕,他就會再一次上演“跳樓”。被逼無奈之下,父母只得一次又一次地與男孩進(jìn)行“交易”。
“談條件式”教育,它不能達(dá)到讓孩子乖乖聽話的目的,反而更像一種變相的妥協(xié)。這樣的方式,往往會有這幾個教育弊端:破壞孩子的自主性。交易越多,孩子越愛“討價還價”,一旦父母拒絕,就會出現(xiàn)抵觸心理。因此,“條件式育兒”不僅會削弱孩子的行動力,也會降低孩子的行事效率。教育的目的是激發(fā)孩子的主動性,而不是被父母逼著努力。

“內(nèi)疚式教育”
讓孩子壓抑而自卑
在《不要小看我》節(jié)目中,一位媽媽自稱是“內(nèi)疚式教育”。她說:
有一次,晚上12點了,小桃還沒有背會書,重復(fù)很多次,都沒有記住,當(dāng)時就發(fā)了脾氣。我就讓她一遍一遍背,她記不住,我就抽自己一耳光。
小桃看見這樣的媽媽,表情很驚恐。但媽媽在說這件事的時候,面帶微笑,絲毫沒覺得自己的方式欠妥。節(jié)目中,觀察員邊玉芳非常反對她的教育方式?!皟?nèi)疚式教育”,會給孩子造成嚴(yán)重的心理壓力和恐懼感,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與其說這是在利用孩子的內(nèi)疚,不如說這是一場“以愛之名的情感勒索”,這其中還包含了對孩子的控制。父母的“感情牌”,會讓孩子因為負(fù)罪感而選擇順從。久而久之,孩子變得自卑、焦慮和不自信。心理學(xué)家張怡筠博士說: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覺得“我值得”,最差的教育是讓孩子覺得“我不配”。這樣的孩子很難實現(xiàn)自我成長,他們習(xí)慣了順從和討好父母,以此獲取自己的存在價值。

可真正的愛沒有愧疚,只有輕松自在。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擁有精神上獨立的資本。欣賞和接納,才會讓孩子把“我不配”的思維轉(zhuǎn)化為“我值得”的力量,找到自我的價值。親子相處時,父母可以發(fā)脾氣,但絕不可假裝拋棄、逼迫妥協(xié)和情感控制。因為它們傳遞了一種信息,那就是“你并不是真的愛他,而是只愛不犯錯的他”。在孩子通往成功的路上,大人多一份忍耐,情緒收一點、語言柔一點、尊重多一點。讓愛在放肆中滋養(yǎng),教育在成長中克制,只有這樣,孩子的成長才會裝滿幸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