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員原型考據(jù)】鐸鈴
2月10日,鷹角在微博和b站上公布了新干員【鐸鈴】的信息,羅德島上又多了一位種族為豐蹄的干員,讓我們熱烈歡迎。
通過細節(jié)特征判斷,幾乎可以肯定這位干員的生物原型就是生活在高寒地帶的牦牛(Bos mutus)下面,筆者會從幾個方面入手,論證這個推斷。

第一點:牛角
牦牛角先直升,再向外,復(fù)向上彎曲。成年牦牛角長均在30cm以上(較長),基部直徑可達5-10cm,非常堅韌。而白水牛角的長度大多在25厘米左右(較短),而且底部直徑比較短,一般不會超過6厘米。除此之外,牦牛角的角往往呈灰白色,而水牛絕大部分都是黑色的,黃牛角則大多呈現(xiàn)黃褐色。


因此,從頭部雙角來看,鐸鈴原型無疑更接近牦牛,而非水牛。

第二點:立繪背景
牦牛生活在寒冷的山地高原地帶。90%的牦牛分布在中國的六個省區(qū)境內(nèi)(主要是西藏、青海牧區(qū)中),因而也得名“西藏?!?。而鐸鈴的立繪背景左上角處有一群正在大雪中遷徙的牛群,這表明她來自氣候寒冷嚴酷的地帶。也與牦牛分布地區(qū)相似。

牦牛與其它牛類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有著非常厚的長毛,而其它牛的毛又短又薄??梢钥吹奖尘爸信H和瑯釉谒闹車泻袂议L的毛發(fā)。
野牦牛的毛長而厚,特別是頸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幾乎垂到地面,形成了一個密實的圍簾,恰似巧手編織而成的披風(fēng),為它遮風(fēng)擋雨、趴冰臥雪、抵御高山寒冷起到保障作用。其四肢強壯,蹄大而圓,蹄甲小而尖,特別堅硬,足掌上有柔軟的角質(zhì),這種蹄可以減緩其身體向下滑動的速度和沖力,讓它們在陡峭的高山上行走自如。


第三點:干員天賦與專精
牦牛被稱為“高原之舟”,其體形大而粗重,體長達2~2.6米,尾長0.8~1米,肩高在1.6~1.8米左右,體重通常為500~600千克,在牛類中除了印度野牛外,屬它的個頭最大。其棲息地一般是人跡罕至的地方,能適應(yīng)于高山大峰、山間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種環(huán)境。
夏季它們甚至可以到達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在雪線的下緣活動。正是由于它們對高山草原環(huán)境條件具備很強的適應(yīng)性,才可以登臨很多野生有蹄類和家畜難以到達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場瀟灑受用,并錘煉成充滿傳奇色彩的神牛。鐸鈴的天賦“走山路”完美的體現(xiàn)了這一點。

而專精“野外尋路”也是野牦牛必備的生存技能,青藏高原上寒冷,空氣稀薄,而且風(fēng)雪很大,如果不具備超強的尋路能力,很容易脫離群體落單而暴斃在荒野中。

由此可見,干員鐸鈴原型可以確定為牦牛。此外,其干員代號“鐸鈴”也與牦牛、放牧有關(guān)。
牦牛等被馴養(yǎng)的家畜身上往往都懸有鈴鐺。這個鈴鐺可以避免牛走丟,方便找回。以前農(nóng)村里養(yǎng)牛,通常采用放養(yǎng)模式。時間充裕時,將牛牽到山里后,會一直看著牛。而時間不充裕時,則會把栓繩綁在樹樁上,讓牛自顧自的在山里吃草。
而有時候牛也會走丟,畢竟這種動物沒人看著,如果繩子沒有系牢固,那就是哪里有好吃的,就去哪里。為了牛走丟后難以找回,人們便會在它們脖子上掛個小鈴鐺,這樣只要牛有所動作,就能聽到聲音了,然后就可以順著鈴鐺的聲音把牛找回來,非常方便又實用。
此外,在牛脖子上掛一個鈴鐺,還可以防止它被毒蛇等動物所傷害,在牛喜歡吃的青草中很有可能藏有毒蛇等動物牛的天敵。因為在牛脖子上掛一個鈴鐺,牛在吃草的時候,就會搖晃鈴鐺。如此一來,如果草叢中有蛇,或者是其他動物,聽到鈴聲了就會受到驚擾,就會自動回避躲開,與打草驚蛇有幾分相像。

通過以上這些事實,能夠確認鐸鈴原型極大概率正是青藏高原上的牦牛。當(dāng)然,鷹角也一如既往的在角色設(shè)定上費了心思,希望這位新干員能為游戲帶來更好的體驗。
原作者:西川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