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社】一戰(zhàn)戰(zhàn)壕戰(zhàn)(上)
搬運自微信公眾號海寧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Elite系列第78號:一戰(zhàn)戰(zhàn)壕戰(zhàn)(1)(1914-1916)-World War I Trench Warfare(1)1914-1916。原作Stephen Bull,繪圖Adam Hook。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法國投彈手,1914年-1915年
A1:列兵,第8步兵團,1914年秋
這名列兵穿戴1914年的步兵制服和野戰(zhàn)裝備,帽子采用“機械師藍”帽套;從他的M1877式“鐵灰藍色”軍大衣立領的領章可以看出他所在的兵團的番號。他的M1888/1892式皮腰帶裝備配備2個40發(fā)裝和一個30發(fā)裝彈藥盒,同時搭配Y字型背帶,背帶上還固定8毫米口徑勒貝爾(Lebel)M1886/93式步槍使用的帶掛扣的刺刀;另外這名士兵還擁有一只斜背的扣著馬克杯的水壺和一只用來裝口糧與小物件的背包(musette)。他的另一個背包內(nèi)裝有M1914式手雷,即所謂的“手鏈炸彈”,這是從1847年以來就基本沒有什么變化的一種裝備。當81毫米直徑的球形手雷從手中擲出時,連接在腕帶上的電線會拉動手雷上的摩擦點火的M1882式引信,在手雷內(nèi)的黑色火藥爆炸前會有4秒的延遲。
A2:下士,第8步兵團,1914年末-1915年初
許多臨時制作的“球拍炸藥包”(petard raquette)需要手動點火,所以這名戰(zhàn)斗中抽煙斗的士兵就為這種炸藥提供了一種即時火源,這比用那種盒裝“汽燈”點火好操作多了。這種“球拍”或“梳子”型手榴彈擁有開槽的手柄,這樣導火索可以從手柄中穿過。圖中這名士官穿著在戰(zhàn)爭第一個冬天看來相當混搭的服裝。采用低可見度的“地平線藍”的制服雖然已經(jīng)訂購,但配發(fā)的速度仍很緩慢;圖中這種淺藍色/灰色的平頂圓筒軍帽帶有深藍色滾邊,1914年9月開始裝備,并成為當時可以選擇使用的幾種帽子之一。1914年版的褲子(garance)在這一時期因為軍隊的大規(guī)模擴張往往被圖中這種棕色燈芯絨褲子所取代,與它搭配的則是皮短靴和綁腿。在他的大衣(注意大衣兩只袖子袖口上方都展示著代表下士軍銜的兩條猩紅色條紋章)外是一件側開襟用腰帶束緊的,具有披肩效果的無袖羊皮外罩。
A3:一級準尉,法國步兵,1915年春
這名準尉的原始形象出現(xiàn)在一張幾個擁有同樣的保護和武裝,同時穿著戰(zhàn)壕護甲的士兵的合影中。這種護甲其實是一種臨時制作的鐵護板,外罩帳篷布制成的套子,與之搭配的還有一頂鐵制的“頭顱帽”,這是1915年3月開始裝備的,在鋼盔出現(xiàn)之前,它被戴在軟頂帽具下面。圖中人物的武器包括了8毫米口徑的M1892式左輪手槍以及罕見的丹麥人發(fā)明的Aasen C型“降落傘手雷”,法國和德國軍隊都很有限地使用了這種手雷。這種破片手雷被投擲出去時會從手柄中拖拽出一根長導線;而在之后它因撞擊引爆時,頭部涂黑的木制緩沖裝置會確保了它在地面之上引爆。作為一級準尉(注意戰(zhàn)時35毫米寬的金地紅條軍銜袖帶展示在他的袖口之上的位置),他穿了私人購買的4個口袋的軍官式上衣和半馬褲,兩者都是“地平線藍色”的;依據(jù)1914年12月的條令,軍官需要自行購買這些服裝,所以可以看到它們之間存在些許色差,在許多細節(jié)上也有差異。同樣在12月,根據(jù)命令也開始采用了帶深藍色(圖中一級準尉的為金色)滾邊和數(shù)字的黃色領章,但它們的使用時間相對較短。

B:英國投彈手,1914年-1915年
B1:坑道工兵,皇家工兵野戰(zhàn)連,1914年8月
戰(zhàn)爭爆發(fā)時,手榴彈在嚴格意義上還被看作是一種專業(yè)武器,而且最初只提供給皇家工兵部隊。這名工兵穿著英國遠征軍在剛進入戰(zhàn)場時使用的那種帥氣的制式常服,它包括了M1905式大蓋帽、M1902式制服和M1908式織物裝備。這名工兵裝備的是1908年7月推出的昂貴的1號Mk I型手榴彈(專業(yè)稱呼為“帶手柄和雷管的黃銅手榴彈”)。他此時已經(jīng)解開了用來控制手榴彈飛行的長繩帶,同時將頂帽擰到了“開火”位置,再之后安全別針會被拔出,然后工兵把手榴彈投擲出去并確保它頭朝下落地,最后手榴彈在撞擊物體時會引爆。這種不適合在密閉空間里使用的武器很快就被消耗光了。
B2:下士,蘇格蘭步槍團第1營,1915年春
隨著戰(zhàn)爭的進程,更簡單的炸彈被更大量地生產(chǎn)出來。圖中這種8號手雷(“輕型雙層圓柱體手雷”)1915年5月開始采用,它是臨時在部隊層級制作的“果醬錫罐炸彈”的稍作改進的生產(chǎn)型。大約0.9公斤重,高寬各3英寸(約76毫米)的這種手雷分內(nèi)外兩層,內(nèi)層裝有炸藥,外層裝有半英寸(約13毫米)厚的球形樹脂彈片。通過將頂部中心的硬紙板制成的管狀物推倒可以觸發(fā)到手雷的諾貝爾延時引信
B3:投彈軍官,皇家威爾士萊恩斯特團第2營,1915年夏
穿戴傳統(tǒng)常服、野戰(zhàn)靴和皮革裝備的這名少尉擁有一把點455口徑的史密斯沃森左輪手槍;注意斜背背帶上固定著該團傳統(tǒng)的裝哨子的口袋。釘在他右袖子上的黃銅色炸彈圖案徽章是非正式的,后來,一種帶白色火焰的土黃色炸彈圖案精紡毛徽章經(jīng)批準供各步兵營內(nèi)部的炸彈手們專門使用。另外,在人員損失慘重的情況下會有人設法阻止軍官親自率領“擲彈隊”投入作戰(zhàn)。這名軍官還穿戴了一件帶6個口袋的早期版帆布“手雷背心”,它的每個口袋可以攜帶一枚15號殺傷手雷(又被稱為“球形手雷)。這是又一種應急產(chǎn)物,它們在1915年初開始大量采用,洛斯(Loos)之戰(zhàn)中尤其如此。這種殼體為鑄鐵,內(nèi)部充滿了阿芒納爾炸藥(Ammonal)或布拉斯坦炸藥(Blastine)的手雷重1磅6盎司(約620克),配備了一個手工操作的5秒延時引信。它的外觀解釋了為什么投彈手們在早期給這種手雷起了“無政府主義者”的綽號。

C:英國狙擊手,1915年-1916年
C1:奧利弗少尉,達拉莫輕步兵團第2營,烏普林的霍布(Hobb)農(nóng)場,1915年春
這名軍官依據(jù)知名照片為原型繪制,他的形象代表了戰(zhàn)爭早期階段英國人的狙擊行動呈現(xiàn)出的個人獨立的“自由”狀態(tài),狙擊手們主要是戰(zhàn)前有豐富狩獵經(jīng)驗的軍官,他們使用的是自備武器。本圖中奧利弗手持一支運動步槍,穿戴軍常服、圍巾和橡膠靴,另外他戴著這一時期并不常見的一頂野戰(zhàn)帽。
C2:狙擊手,愛爾蘭近衛(wèi)團,1915年夏
鑒于德國狙擊手早期在無人區(qū)具有支配地位,從1916年春天開始,英國官方開始了狙擊手的訓練計劃;英國第1軍和第2軍各建立了偵察狙擊手學校,同時營屬狙擊手班也被建立起來。童子軍的鳶尾花式徽章此時成為了偵查狙擊手的徽章;這名愛爾蘭近衛(wèi)團的士兵在該團徽章(圣帕特里克星徽兩側分別為字母“I”和“G”,兩者是愛爾蘭近衛(wèi)團的縮寫)下方佩戴了這種淺黃色精紡毛徽章。因為在戰(zhàn)壕里作業(yè),這名士兵用沙袋和當?shù)刂参镏谱髁艘豁斉R時的偽裝頭套。他僅有的野戰(zhàn)裝備是慣常的布制彈藥背囊和裝防毒面具的包,武器則是經(jīng)過揀選的標準點303口徑SMLE步槍,步槍上安裝戰(zhàn)前版的拉蒂(Lattey)2倍光學瞄準鏡。這種瞄準鏡的放大鏡片夾在槍身的一前一后,因此它的視野很小,并不像真正的瞄準鏡那樣有效,但相對便宜且容易獲得。
C3:狙擊手,1916年
英國狙擊手的大部分專業(yè)訓練最初是由洛瓦特偵察兵(Lovat Scouts)部隊提供的,這支部隊由來自蘇格蘭高地的獵場守護人和獵鹿人組建而成。為了在無人區(qū)工作,狙擊手們制作了樣式廣泛的偽裝服,其中包括仿制法國人的帆布長袍。本圖人物的繪制依據(jù)了有幸保留下來但具有爭議的形象資料,這里的寬松的淺綠色帆布長袍濺滿了黑色、白色和淺棕色的色塊,與之配套的還有手套和兜帽,后者在不使用時可以掖在自右領延伸出來繞脖子一圈的長筒里;用沙袋臨時制作的偽裝套褲包在靴子和小腿之外。用粗麻布條進行偽裝的SMLE步槍則配備了Periscopic Prism公司的一只可在機匣上伸縮的2倍瞄準鏡。

D:德國機槍小隊,第85步兵團,1915年春
Maschinengewehr 08型重機槍是一種典型且高效的馬克沁式水冷機槍,它使用7.62毫米口徑子彈,采用250發(fā)織物彈鏈供彈??傊卮蠹s50公斤的這種武器通常由機槍連的車輛直接運到前線。在前線進行戰(zhàn)術移動時,可以將它的“雪橇式”底座與機槍身管松開,然后旋轉底座腿使其呈“擔架”形態(tài)來實現(xiàn)搬運(如圖所示)。照片資料中經(jīng)??吹剿詧D中這種方式被兩人搬運,但在穿越崎嶇路面時,多出一雙手來幫忙顯然會更容易些。這群來自第85赫爾佐格·馮·荷爾斯泰因步兵團的士兵基本上穿的都是1914年8月的制服,到了1915年春天這些制服有了細微的變化。
他們的重機槍配有用來保護水冷套的前部、頂部和側面的裝甲板,它同時保護機槍手免受子彈和彈片的傷害。1914年,Erdmann中校在一份備檔中建議當時所有的4900多支重機槍都應該配備這種保護。隨著戰(zhàn)爭的進程,重機槍開始配備各種不同式樣的護盾,但在1914年- 1916年間,簡單的裝甲板似乎是最常見的防護手段。
D1:這名列兵穿帶戴有勃蘭登堡式袖口的M1907/10式野地灰色上衣、帶紅色滾邊的M1914式石頭灰色褲子、M1866式茶色行軍靴以及M1895式腰帶。他的M1895式尖頂頭盔(Pickelhaube)套有戰(zhàn)前制式的“蘆葦綠色”野戰(zhàn)頭盔套,頭盔套上展示著紅色氈布制成的團號。所有的機槍組成員都裝備了P08型手槍作為個人武器。小組中至少有兩個人配備了皮拖帶,拖帶末端連接著帶有皮套的大號環(huán)套。另外這名士兵還攜帶著機槍的Ziefenrohr ZF12型瞄準鏡。
D2:這名列兵戴M1910式野地灰色野戰(zhàn)帽,帽子采用紅色帽墻和滾邊,同時佩戴國家帽章和普魯士帽章。他攜帶的兩只Patronenkasten 11型鋼制彈藥箱里裝的是重機槍的250發(fā)裝彈鏈,身上背的木盒子里裝的則是機槍的兩支備用槍管。
D3:尖頂頭盔的頭盔套很快從蘆葦綠色變化到從棕黃色到棕灰色在內(nèi)的不同顏色;從1914年8月開始,頭盔套上的數(shù)字變化成了綠色,有一些是畫上去的而不是縫上去的。淺灰色大衣上則配有所有線列步兵通用的全紅色領章。
D4:衣領兩側的紐扣標識了他作為更高級別的上等兵軍銜的身份。和圖D2人物一樣,他穿著戰(zhàn)時制造的略微簡化的M1914式上衣——它取消了勃蘭登堡式袖口設計;鈕扣孔上別著的是二級鐵十字勛章的綬帶。除了裝在手槍套里的P08型手槍,他腰上還固定了一把帶掛扣的刺刀,刺刀上配代表他戰(zhàn)前就已經(jīng)服役的非正規(guī)標志物——一條團屬機槍連標志色白色和藍色組合的繩結。此外他還攜帶了供MG08 型重機槍使用的冷凝管和設計精巧的冷水罐。

E:英國的“炸彈彈射器”,1915年
E1:“利奇”(Leach)彈射器,皇家蘇塞克斯團第7營
1915年,英國皇家蘇塞克斯團第7營的這兩名士兵正準備用“利奇”彈射器發(fā)射一枚9號手雷。“利奇”由一座Y形木制框架作為主結構(有時配合三角形支撐板,有時沒有),彈射橡膠繩通過一只絞盤拉緊;在木架上,從頂部延伸到底部有一根鋼絲繩,鋼絲繩的一頭用鉤子鉤住彈射橡膠繩。圖中的下士正準備用挖壕鏟的鏟把擊打鉤子連接的釋放扳機,而旁邊的列兵已經(jīng)準備好了點火的手雷。注意這個時期的典型服裝:山羊皮短上衣和M1914式戰(zhàn)壕帽。
E2:“韋斯特彈簧炮”,冷溪近衛(wèi)團
“韋斯特彈簧炮”采用擔架式抬運方式;運到目的地后,四只抬運把手可以滑進彈簧炮的支架里,鐵制彈射器本體則用螺栓固定在底板上。彈射器底板上方則堆上沙袋以防止操作時的位移或上翹。操作時一條長長的曲型控制桿壓迫投擲臂向后和向下以抵消強大的彈簧組的張力——這通常需要三個人的力量才能完成。之后控制桿被移除,代之以與左側板架上的螺栓相嚙合的發(fā)射長直桿;長直桿下壓時,彈簧炮釋放蓄能完成發(fā)射??晒┻x擇的發(fā)射“套杯”擁有不同形狀,可以裝球形、橢圓形或圓柱形在內(nèi)的不同形狀的手雷。圖中這名冷溪近衛(wèi)團的代理中士擁有防潮布和橡膠材質(zhì)制成的戰(zhàn)壕靴所提供的保護,他正準備發(fā)射一枚R型21號球形手雷,手雷彈殼內(nèi)裝有約450克阿馬托爾炸藥(amamol)或阿芒納爾炸藥,手雷附有定時引信,在從彈簧炮射出的瞬間自動點燃。旁邊身穿雨衣的軍官戴著一頂私人購買的法國鋼盔。雖然麥金托什在19世紀中期就生產(chǎn)出了著名的防水橡膠面料,但“戰(zhàn)壕風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才生產(chǎn)出來。

F:坑道戰(zhàn),沃屈瓦地區(qū),1918年5月
西線的一些最激烈的坑道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個區(qū)域,法國和德國的坑道工兵們不斷地在防線下挖洞以反擊敵人的工事。僅在1915年9月到1916年8月間就發(fā)生了近100次爆炸。它們涵蓋了從輕微的牽制作業(yè)到惡性的破壞攻擊,再到與地面步兵和火焰攻擊協(xié)同的使用數(shù)千公斤烈性炸藥炸出巨大彈坑在內(nèi)的各種爆炸方式。1916年5月14日,德國人的5萬公斤炸藥炸出了一個直徑超過80米的大坑。
F1:法國的地下爆破作業(yè)
在第10師戰(zhàn)線上的這座小型的反坑道作戰(zhàn)入口,萊格尼爾上尉的第5連的坑道工兵們剛剛進行輪班。從當時的照片可以看到,他們穿著混搭的舊制服,其中包括戰(zhàn)前版本的亞麻布訓練服/雜役服。注意左側人物穿戴的米白色雜役服上衣、燈芯絨褲子、防毒眼鏡以及阿德里安式頭盔都是經(jīng)常在地下作業(yè)時使用的;臨時制作的鳥籠里裝的金絲雀可以被帶到地下預警有毒氣體。從陡峭的斜坡入口出來的礦工戴著一頂把沙袋裁開制成的工作套帽,褲子是1914年裝備的“機械師藍色”版本,它穿在M1897式紅色褲子外面;他的戰(zhàn)友(右)穿著標準的戰(zhàn)前制式亞麻布襯衫、針織睡帽和亞麻雜役褲。
F2:德國進攻者(Angreifer)
輔助步兵的第30工兵營的這些士兵正準備一次重要的坑道進攻作戰(zhàn)。用梁架支撐的坑道的最里部分是鋪滿板材的所謂爆炸廳(Sprengkammer)。主要的地下工程會接入電燈(通過電纜和絕緣材料),并利用泵機將新鮮空氣經(jīng)通風系統(tǒng)送入坑道(通過圖中所示的大口徑管道);圖左側可見的野戰(zhàn)電話線則提供了工作面間的通信。30厘米寬的軌道上運行木制或鋼制的小型貨車,它們用來向外清理廢料和向內(nèi)運送設備;圖中可見這樣一只小貨車(綽號“坑道獵犬”)運來了兩公斤重的炸藥。工兵們的標志是他們的野戰(zhàn)帽上代表技術兵種的黑色帽墻,當然這種彩色帽墻經(jīng)常被灰色的帽套遮蓋住。舉著防風燈的人物是從步兵部隊借調(diào)來的勞力。同樣的,德國的坑道工兵們也穿著包括戰(zhàn)前的亞麻制服在內(nèi)的混搭的制服,而亞麻制服具有更輕便更容易清洗的優(yōu)點。士官(圖右)攜帶了P08型手槍——與敵人在地下進行殊死搏斗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G:協(xié)約國的防毒面具,1915年-1916年
G1:“巴利”(Barley)防毒面具,1915年5月
阿蓋爾-薩瑟蘭高地人團第2營這名列兵的形象源自一張著名的照片。他戴著防毒氣護目鏡和蘇格蘭步槍團的巴利中尉設計的襯墊式呼吸器;手持的瓶子中裝著用來重新浸泡襯墊的“硫代硫酸鈉”溶液。
G2:硫代硫酸鈉頭罩,1915年夏
本圖以第5國王團(皇家蘭開斯特團)第1營的一名一等兵收藏的一張戰(zhàn)線后方防毒氣訓練的照片為依據(jù);大蓋帽戴在了頭罩的頂部。配有云母材質(zhì)小窗、用浸漬過的法蘭絨制成的頭罩(官方稱之為“煙霧頭盔”)可以提供大約三個小時的保護。一種訓練服布料制成的小袋子里可以裝一個或多個這樣的面罩以便隨身攜帶。
G3:“哈里森之塔”(大盒防毒面具),1916年6月
本圖取材自一名澳大利亞牧師在法國弗勒爾拜(Fleurbaix)的照片;這種新型的防毒面具從面罩部分伸出一根管子連接到裝在挎包里的一只獨立的過濾盒中,這種設計也啟發(fā)了后來的“小盒防毒面具”。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主要配發(fā)給炮兵人員。
G4:法國的P2型防毒面具,1915年10月
第171步兵團的這名士兵戴防毒氣眼鏡和獨立的P2型襯墊式防毒面具。這一時期已經(jīng)過時的這種法國襯墊式防毒面具已經(jīng)升級為使用浸漬過不同化學物質(zhì)的彩色襯墊。S2型載物包通常掛在腰帶上,但有時也會像圖里這樣扣在制服身前。
G5:法國的M2型防毒面具,1916年夏
這名在索姆河戰(zhàn)場上的殖民地部隊塞內(nèi)加爾狙擊兵穿這些部隊特有的帶黃色編紋鑲邊的殖民地制服。他的豬鼻子形狀的M2型防毒面具在1916年4月投入現(xiàn)役。裝有一體式云母材質(zhì)鏡片的這種多層布袋疊加式防毒面具被大量生產(chǎn),后來美軍也有限使用了這種裝備。最初它被裝在一種布包里,后來則裝在圖中所示的這種金屬罐里。
G6:俄國的“庫特曼-林斯基”防毒面具,1916年
第84希萬斯基步兵團的這名戴列兵的這種防毒面具采用了庫特曼-林斯基所開發(fā)的橡膠材料技術,它的完整尺寸頭罩可以緊密貼合臉部。不用的時候,這種防毒面具可以折疊裝入金屬罐,罐子的底部中心則擰進一只圓形的經(jīng)過切削加工的白色金屬塞子。這種防毒面具有兩種型號,長方形的“彼得格勒”型和橢圓形的“莫斯科”型。不幸的是,這種防毒面具的數(shù)量從沒有滿足所需,許多俄羅斯部隊仍依賴于其他盟國所能提供的各式各樣的防毒面具。

H:俄國的戰(zhàn)壕要塞,1915年末-1916年初
俄國在1889年向英國肯特郡的工廠訂購了第一批馬克沁式機槍,之后他們的訂單轉往德國。此后,俄國人生產(chǎn)了他們自己的M1905式和M1910式重機槍;本圖展示的是M1910式機槍,注意它側面安裝了卷軸用來支撐7.62毫米口徑子彈的織物彈鏈,而彈鏈上每三發(fā)子彈就配有一個黃銅墊片。這種重機槍被安裝在一輛早期的索科洛夫式兩輪車上,可折疊腳架允許它固定在掩體上射擊。
H1:機槍手,步兵機槍班
這名士兵戴標準的M1907/10式土黃色野戰(zhàn)大蓋帽,帽子擁有涂成綠色的皮制帽舌和采用羅曼諾夫家族標志色的橢圓形帽章。灰色/棕色的M1881式大衣的風紀扣扣緊,從外觀看不到大衣的任何前襟紐扣。一條帳篷片段被士兵斜背在肩頭,帳篷片段的末端則掖在鍍錫的銅鍋里。戰(zhàn)爭爆發(fā)時,每個營擁有兩挺馬克沁重機槍,每挺重機槍配備一名士官、七名列兵和兩名運輸員。這些重機槍“突擊小隊”的士兵還攜帶卡賓槍或左輪手槍,同時使用匕首來代替刺刀。根據(jù)規(guī)定,他們與其他部隊的區(qū)別在于大衣袖口上方的一圈深紅色的辮紋帶飾。
H2:步槍兵,第1西伯利亞步槍團
所有從西伯利亞地區(qū)征召來的部隊都被冠以“步槍團”的頭銜;圖中這名士兵戴著一頂蓬松的高筒羊毛帽,它可以看成是俄羅斯帝國的標志之一。M1881式大衣上有代表步槍兵這一兵種的帶猩紅色滾邊的深綠色領章。圍在他肩膀上的被稱為“bashlyk”的兜帽既可以當作兜帽也可以當作圍巾來使用,兜帽的鑲邊擁有不同的顏色以適應各部隊所需或個人的喜好。這名士兵的武器是“三線”(線為俄國口徑單位,三線即約7.62毫米,譯者注)7.62毫米口徑M1891式莫辛-納甘步槍;十字刃刺刀在戰(zhàn)場上總是固定在槍上。他的腰帶固定可以裝30發(fā)子彈的M1893式彈藥盒,而帆布彈藥背囊里還可以裝額外的彈藥。
H3:通信士官,通訊連,第7工兵營
大衣上的紅邊黑領章代表了這名中士技術兵種的身份,領章上側的銀色紐扣則代表士官身份,肩帶上模印的代表閃電的交織鋸齒形線條以及數(shù)字“7”則代表了他所在的部隊,至于具體軍銜則通過橫跨肩章上的三道白杠來表示。他裝備的是M1895式7.62毫米口徑納甘左輪手槍;需要注意的是根據(jù)規(guī)定,即使在戰(zhàn)斗中俄國人也要佩戴他們的全套勛章。1914年時,俄國擁有50個“電報連”,從這些連征召了大量為野戰(zhàn)軍服務的通訊兵。每支4個營編制的步兵團只能得到9部戰(zhàn)地電話和7.5英里(約12公里)長的電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所有缺乏無線點通信的軍隊都承受了毀滅性的后果;固定電話線通常會因炮火或意外事故而中斷,戰(zhàn)場上的指揮官只能依靠旗幟、信號彈、通信員或是信鴿來監(jiān)測不斷變化的局勢并下達相應的命令。在情報不明的情況下做出反應造成了本來可以避免的大量傷亡。

I:德國的戰(zhàn)壕突襲隊員,第110預備步兵團,索姆河,1916年4月
1916年4月11日晚,伴隨著地下炸彈的爆炸和火炮及瓦斯彈的攻擊,在瓦格納上尉率領下的5名軍官和第110預備役步兵團的50名士兵對位于拉布瓦塞勒的愛爾蘭皇家步槍團的戰(zhàn)壕發(fā)起了突襲。英軍被濃煙、戰(zhàn)壕迫擊炮的轟擊以及戰(zhàn)線另一位置的假人分散了注意力。這讓斯特拉特曼、博寧和杜馬三名少尉分別率領的三支小隊得以進入一條被命名為“斯皮恩”的戰(zhàn)壕。隨后的混亂伴隨著手榴彈、刺刀和手槍的使用使德軍俘虜了29名英軍,并且德國人聲稱有比這數(shù)量更多的英軍被殺;德軍的戰(zhàn)利品包括一挺劉易斯機槍、一支狙擊步槍和其他20支步槍以及各式各樣的裝備。襲擊者只付出了一人受傷的代價。
I1:少尉,小隊長
這名低級軍官穿了一件老式的M1910式常服上衣,與之搭配的是士兵版的野地灰色褲子和綁腿。這名少尉正在為自己的綽號為“掃帚柄”的7.63毫米口徑C96型半自動手槍重新上膛;注意手槍的木制槍套也可作為抵肩槍托來使用。根據(jù)瓦格納上尉的命令,防毒面具被要求掛在胸前或“塞在上衣里”;圖中所示的是M1915式防毒面具,采用膠化織物頭罩和獨立可更換的螺紋固定濾筒。同樣根據(jù)命令這名少尉還展示了一種野戰(zhàn)識別標志——“一塊縫在胸前和背后的白色三角形亞麻布”。另外他頭上戴的是針織羊毛套帽。
I2:列兵,擲彈兵
野戰(zhàn)中M1915式尖頂頭盔的盔尖已經(jīng)被摘掉了,而從1915年末開始棕色的頭盔套上也不再有任何標記物。為保密起見摘掉了部隊肩章的M1907/1910式上衣與棕色的燈芯絨褲子相搭配。士兵的武器是一支P08型手槍,挖壕鏟的鏟頭可能被磨尖以用作肉搏戰(zhàn)時類似斧子的武器;另外還要注意他身上攜帶的長柄鋼絲鉗。這名列兵正在拉動一支M1916式手榴彈的摩擦點火器的引線,此外他還用兩個沙袋做成了臨時性的“救生浮袋式”攜行包來裝其他的手榴彈。他頭戴M1915式防毒面具;在攻擊開始時,毒氣從突襲者們的頭頂上吹了回來,這導致了斯特拉特曼少尉的嘔吐,還讓另一個人暫時失去行動能力。負責與前線部隊的聯(lián)絡的團的副官埃爾布少尉則戴全氧呼吸器。
I3:士官,支援組盡管戴著套帽并用“黑燈油”將面部進行偽裝,但這個人的士官身份仍然可由M1914式上衣衣領邊緣暗淡的L型銀色編紋鑲邊透露出來。在領子處系緊的帳篷片段剛好沒有遮蓋住這種裝飾。另外帳篷片段在這里不僅是作為斗篷來使用的,在之后它也可以用來運回戰(zhàn)利品。士官裝備了上刺刀的標準G98型步槍、同時攜帶一把戰(zhàn)壕刀,而一把閃光信號槍掖在他的腰帶里。Nossler中士是這次突襲中幾個在肉搏戰(zhàn)中擁有突出表現(xiàn)的士官之一。

J:法國步兵和戰(zhàn)壕迫擊炮,凡爾登,1916年
J1:一等兵,行軍序列裝備
從1915年春天開始,本土部隊已經(jīng)普遍使用低可見度的M1914式“地平線藍色”制服;不過,不同批次的制服色彩差異會很大。此時所有部隊的標志物,從領章的滾邊和團的番號到袖口之上的軍銜短杠以及如圖所示的右袖子上的一條小V字章(代表受傷一次)都是深藍色的。1915年,面對士兵頭部受傷嚴重的情況,法國和英國都普遍采用了鋼制的“防彈頭盔”,這些頭盔對碎物和彈片傷害能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護,但在大多數(shù)射擊距離內(nèi)是無法阻擋步槍子彈的打擊的。軟鋼材質(zhì)的M1915式阿德里安頭盔相比其他國家軍隊使用的產(chǎn)品要輕,在1916年初的幾個月里,按命令這種頭盔采用了用拉繩收緊的頭盔罩,這些頭盔罩一般是土黃色的粗麻布制成的,但還有很少出現(xiàn)的淡藍色布料制作的版本。
本來沉重的個人背包對法國步兵來說并不新鮮,但隨著戰(zhàn)爭的進行,由于戰(zhàn)壕作戰(zhàn)中所需的額外武器裝備和維生用品的不斷增加,他們的背包變得越來越笨重。這名穿越典型的“燈芯絨路”(一種潮濕地面上用木材鋪設的道路,譯者注)到達前線的士兵攜帶約25-30公斤重的裝備,它們包括了一只帆布背包、帆布背包外面裝載的帳篷片段、帳篷釘栓、備用靴子、斧頭和作為班用野戰(zhàn)裝備的折疊帆布桶。行軍背包在作戰(zhàn)時不再攜帶;到了1916年,任何不能裝進法國兵們配三彈藥包的腰帶序列裝備里的東西,要么裝在帳篷布裹成的“馬蹄形卷”里,要么裝在額外的挎包(musettes)和兩升裝的M1877式餐盒里,要么裝在服裝的口袋里——1915年底開始大衣側面增加了兩個大號的加固袋用來裝額外的彈藥(見圖J3)。這名士兵的武器是8毫米口徑的貝蒂埃(Berthier)步槍,這是從1915年開始對勒貝爾步槍的一種補充。
J2:迫擊炮手,第66步兵團
來自圖爾地區(qū)的這個團在5月被投入到凡爾登前線。在前線,M1914式地平線藍色制服中的上衣暴露在外的情況很少——除了炎熱天氣,大多數(shù)法國步兵都會保留著他們世代傳統(tǒng)的戰(zhàn)斗制服——大衣。迫擊炮手的褲子保留了1915年初使用的黃色滾邊,即使在黃色領章已經(jīng)廢棄后仍是如此。請注意1915年被重新采用的所謂的“警察帽”,它取代了平頂圓筒軍帽作為步兵的前線用帽具;另外傳統(tǒng)的亮藍色領帶搭配的是亞麻布材質(zhì)的無領襯衫。在前線陣地后方的某段安靜時刻,這名迫擊炮手正在調(diào)整58毫米口徑迫擊炮來向500碼(約457米)外發(fā)射了6公斤重的沖力引爆炮彈;炮彈的尾部裝在發(fā)射筒內(nèi),尾翼則處在發(fā)射筒外。背景中可以看到常見的未裝引信的一堆廢棄炮彈。
J3:毒氣警戒哨兵,第25步兵團
這名老兵左袖子上的兩條V字章代表他在“軍事區(qū)”至少服役了18個月;1916年4月最早開始采用的這種所謂“沙丁魚”標志一條代表了一年的服役期,之后每加一條代表延長的6個月。這名哨兵一旦嗅到氣體異味就會敲響炮彈殼制成的警報鑼,他并未攜帶自己的大部分裝備,例外的只有塞進錫罐里的M2式防毒面具;他穿的包裹灰色/藍色帆布的戴格爾式鋼制防彈衣讓他在夜間值更更安全。請注意M1915式單排扣大衣上用舊布料包裹縫在肩頭的被稱為“阿德里安護肩”的曲型甲片。雖然效果不佳,但在1916年2月至8月間,至少有320萬件這樣的裝備被分發(fā)給了部隊。照片證據(jù)證明使用它們的有第25步兵團以及1916年6月在凡爾登的沃斯堡戰(zhàn)區(qū)作戰(zhàn)的第132團。要注意的還包括了為了防止護甲從肩膀上滑落,通常會在護甲的頂部縫上可以卡住防彈胸甲背帶的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