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客行】鬼谷暴亂,溫客行為什么著染血“白衣”?被猥褻?

《嶺》的解說其實去年就已經寫出來了,不過之前都是自娛自樂,沒想過會發(fā)到平臺上來。最近因為《嶺》周年,有朋友來找我要文看,還督促我發(fā)出來,幾番思索后就來獻丑了。
為了更文,我開始重新整理稿子。想要更客觀的、全面的解說劇中人物和情節(jié),而不被主觀臆測誤導。我重新看了小說《天涯客》,以免被模糊的印象影響,混淆嶺劇和小說的細節(jié)。前文也整理了我在兩者之間能get到的點,也在網上找了一些還能找到的帖子來觀摩。然后,我發(fā)現(xiàn)有些帖子里在糾結一個問題,溫客行于暴亂虐殺老谷主當晚,所穿的白衣意謂著什么?是不是有更深的含意?根據(jù)小說內容的詮釋,是不是有其它的理解?
?
在解說這個片段前,我們再次聲明一下《嶺》中的人物設定及表現(xiàn)形式上和《天涯客》中的人物設定及表達形式上截然不同。
人類社會環(huán)境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影、音、圖、文這些不同的傳播形式,是因為它們在各自領域的表達、表現(xiàn)、演繹的方式、方法上也有各自的優(yōu)劣。
小說以文字形式表達作者的意圖,主要是靠文字所塑造的臆想空間而得出。這也就是為什么莎士比亞會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是我們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產生這種認知的差異,是因為小說僅用“文字”一種形式來塑造形象。所以作者的文字功底尤為重要,功力深的作者可以使他的文章韻味橫生,塑造的臆想空間廣袤而繁華,使讀者在“咬文嚼字”時口齒生香。
電視劇作為影音結合的傳播形式,作品所表達的含義主要是由主創(chuàng)們的表現(xiàn)方法而得出。而電視劇的表現(xiàn)方法是多元的,它不僅可以用演技精湛的演員來塑造,也可以用滿含意境的取景來表達,還可以用服、化、道來烘托,更甚至它可以有一個好的劇本好的情節(jié),等等諸多元素去構成。這也就是為什么如果一部電視劇撲街,論成敗的時候總會出現(xiàn)各自的陣營。因為它表現(xiàn)形式的多元化,使得產生的結果也是多方面的。但小說只要撲了就是作者的問題,因為作者是這本小說的唯一創(chuàng)作人。
《嶺》的成功歸結于它在電視劇所能借用的這些表現(xiàn)形式上,都做到了合格乃至優(yōu)秀。拋開我們一眼可以鎖定的演員們,服、化、道和取景方面的運用也是《嶺》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好劇本的前提下,它們也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
所以,當我們看到溫客行鬼谷暴亂這一幕時,關于他著裝的問題我們要考慮的就不僅僅是衣服的顏色,還要結合上面這些因素來解說。編劇、導演和服化老師為什么會這樣安排這一幕。
要明確解讀暴亂中溫客行的著裝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要了解古代人的著裝背景和服裝結構。古代人的著裝背景包括時代和階層兩個方面,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層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某些歷史時期,君主集權制的統(tǒng)治下,不同階層的服裝都有著明確的限制。以這方面著手的話要考據(jù)的東西過多,而且劇里演繹的是江湖風波,江湖的特色就是“俠以武犯禁”,所以階層這個皇權產物我們先置后。我們以時代背景、服裝結構和階層限制的順序來解析。
?
《嶺》是一部架空劇,但是劇中有些情節(jié)的設定也帶有一定的時代背景,我們找出來分析一下。
首先、 “貼燒餅”這個橋段曾經是大家熱議的。不過《紅樓夢》也是部沒有確切時代背景的小說,它所影射的時代背景在《嶺》這里過于薄弱,不做考慮我們忽略它。
其次,晉王以西北為根據(jù)地想要謀反當朝。這個設定是小說背景的引申。《天涯客》中西北動亂,編劇改編晉王人設時,運用了這個情節(jié)。小說也是架空文,時代背景也可以忽略。
?
所以我們從其它細節(jié)來列舉:

第一,“太湖三白天下鮮”,太湖三白聞名天下的時間:銀魚最早的記載是在春秋時期,但知名是從唐宋時期詩文開始,清康熙時更被列為貢品。白魚、白蝦二者沒有確切記載,能找到是明清時期的詩文和故事傳說。根據(jù)這個信息,時代背景最早可能是唐宋時期,最晚可能是明清時期,不太確定。

第二,溫客行祭拜秦懷章時,墓刻為“顯考秦懷章大人,顯妣秦氏老孺人之

墓”。“大人”和“孺人”的稱呼在古時有多種情況,這里列舉其中的兩種。一是男方的官職和嘉獎其夫人的誥命;二是孩子對父母的尊稱。根據(jù)四季山莊是武林門派的設定,我們采用第二種說法,墓刻的意思就是先父秦懷章和先母秦氏。用“孺人”稱呼婦人,從南朝時期就開始于民間了,到唐朝時已經廣泛被應用。宋朝時潮汕地區(qū)更是“俗不論士庶之家,潮汕女子均稱孺人”。明清兩朝女性地位開始逐漸淪陷,且清朝有嚴謹?shù)碾A級劃分,儒人多用于官稱民間稱謂漸少。所以,時代背景可以圈定為南朝以后到宋朝之間,和第一項重疊的是唐宋兩朝。
第三,四季山莊地處昆州,鏡湖山莊地處越州,三白山莊是在湖州。三個地點中,昆州隋唐兩朝設置的行政區(qū)域都用過這個名字。隋開皇四年置昆州,治所在今云南昆明市西郊。唐武德四年設立的昆州其實是現(xiàn)在廣西柳州附近。不過,隋朝地區(qū)的州、郡、縣三級行政區(qū)域劃分里沒有越州和湖州,而唐朝的府、州、縣行政區(qū)域劃分里剛好有越州、湖州。所以地名代表的時代背景里,和前一項有時間重疊的是唐朝。【注:“四季花常在,九州事盡知”,“昆州有草,其名忘憂”。這兩項代表的地域過于廣闊,不加入考據(jù)。】

第四,“有個畫師剛從長安回來”,溫客行要“找個高手畫師”時,提到長安回來的畫師,長安在歷史上是十三朝古都。我們假設在劇中長安就是京都,隋唐的京都也都是在長安,不過隋朝開皇二年就改為“大興”了,到唐朝建朝時,才由“大興”改回長安。所以,根據(jù)長安這個稱呼我們還是鎖定唐朝。
第五,第1集出場的李大人“節(jié)度使”一職,也是唐朝時府級別的行政區(qū)域劃分。那么,最后的結論就是,《嶺》的時代背景是參考了唐朝時期。
?
知道了時代背景后,我們就可以排除一些統(tǒng)治時期特色服裝的影響,比如元朝的蒙古服和清朝旗裝。
服裝結構:唐朝穿的就是漢服,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因為唐朝時棉花還未傳到中原,所以為御寒有時也會在外面加一層披風,這就是漢服的基本結構。
階級限制:品色衣制度形成于唐朝,它規(guī)范了人們穿衣的顏色。所以民間的普通百姓多著白衣,就是未染色的衣服。白色雖然是正色,但不需要染制,是最容易獲得、成本最低的顏色,自然而然成為了普通平民百姓的選擇。久而久之,白色甚至成為了底層人民的象征,用 “白丁”(白衣男子)來稱呼沒有功名和官職的平民就是這個道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唐劉禹錫)

根據(jù)上面的要素我們看一下鬼谷暴亂當晚溫客行的著裝,他身上的白衣是三層。那么,整套的衣服已經穿好了,并不是只穿著里衣。
【主觀解讀:而鬼谷暴亂一幕是溫客行為了推翻老谷主統(tǒng)治發(fā)起的,也就是他從底層爬起走向巔峰翻身為主的時刻。那么,白衣就意謂著人類階級的最底層。溫客行身著白衣,也意謂著他從地獄返回人間。而白衣染血,則表明他走向了覆滅自己的道路,再也沒法回頭。雖然鬼谷求生是他身不由己,但為鎮(zhèn)壓群鬼他無所不用其極。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讓他選擇了“縱鬼出谷”的極端手段復仇?!捌淝榭蓱懀湫挟斦D”。溫客行知道計劃啟動的同時,他的生命也開始走向滅亡。所以,他選擇與魑魅魍魎共焚。而后期葉白衣殺上四季山莊,他也知道必死無疑。不僅因武功不敵,也因為他本就走上了一條回歸地獄的路。】
?
最后,劇中溫客行有幾次未完整著裝的片段,我們用這些來佐證一下。









1、2、3、4的完整著裝是四層,最外層是對襟的長袍,類似披風,穿不穿都不影響服裝的整齊性。
5、6、7只穿了里衣和中衣,但我們知道大巫為醫(yī)生是在為溫客行醫(yī)病,喜喪鬼是看著溫客行長大的長輩,艷鬼是溫客行的心腹,在他們面前未穿大衣也不算什么。
8、9是溫客行睡眠狀態(tài)的著裝,也就是僅穿一層里衣。這兩處才是他只穿里衣的情形,而他穿里衣的狀態(tài)只在周子舒和張成嶺面前出現(xiàn)過(這不是說溫客行對阿湘就區(qū)別對待,不親近。畢竟阿湘還是個少女,而且是做為妹妹和女兒看待的,肯定不能在她面前衣衫不整)。
?
以此類比,鬼谷暴亂中溫客行的著裝完全沒問題,充其量再加一件披風或外袍。劇中所表達的意思也不包括在鬼谷被猥褻這一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