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題目中顯性要求解讀(3)
8、語言精練、簡明(簡潔)、扼要
這幾個詞都是對語言的要求,綜合起來,就是簡單明白,抓住要點,沒有多余的內(nèi)容。答題時不僅要答對,而且用語要簡潔,一定要找最合適的字詞作答,而不是僅僅把意思答出來就行,很可能同一個意思,換個冗雜的句子或詞語表述,就沒有分。
做題時盡量在遵循資料原意的基礎(chǔ)上,保留核心詞匯,去掉無關(guān)修飾詞。用更少的字表達同一個意思,如“沒有”可用“無”來表現(xiàn),“遠遠超過”可簡潔為“遠超”,“符合法律規(guī)定”可簡潔為“合法”;用上常見的省略用語,如“公共廁所”可簡化為“公廁”,“社會工作人員”可簡化為“社工”。
要注意的是這種簡化一定不是自己生造的,而是社會常用語。而且無歧義。
9、語言流暢
“流暢”的意思就是文通字順,沒有語病,符合我們語言表達習(xí)慣。這要求多見于論述題。涵義為用語規(guī)范,不生編硬造;用語準(zhǔn)確,不以偏概全,不偏激;用語連貫,有邏輯性。這是一個比較低的語言要求,一般人都會做到。
10、語言生動、有感染力、通俗易懂
這要求常見于寫講話稿中。因為講話是人對人、面對面的說話,和書面公文不同,要多一些口語化的東西,少一些書面化的表述,因此,在作答中,要注意講話用語不能太生硬,要通過一些生動的表述來提升公文的感染力,比如講要加強團結(jié),可以說“相互補臺,好戲連臺;相互拆臺,一起垮臺”,等等。
這個要求對語言精煉的要求不高,更強調(diào)生動形象。我們可把自己想象成講話者本人,寫時要有講話的感覺。
11、用語得體、語言得體、語言符合身份
“用語得體”指語言符合身份,分寸適度。這要求常見于貫徹執(zhí)行題,有的題目,在答題時,為我們設(shè)置了特定的身份,如,題干給定的身份為高校普通的工作人員,問針對高校的學(xué)術(shù)腐敗現(xiàn)象該如何解決,如果給出的對策為完善法律法規(guī),就明顯不符合身份的要求。再如:“上級部門來W市考察,請你根據(jù)給定資料2,就W市在經(jīng)濟轉(zhuǎn)型升級過程中的探索,寫一份匯報提綱?!薄罢埜鶕?jù)給定資料3,以縣教育局的名義草擬《給各村中小學(xué)家長的一封信》。”做這種題時,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什么身份,場景實際怎樣,面對的是下級、上級還是平級,亦或是群眾、媒體,扮演好角色,注意語言的分寸適度。對于沒有身份設(shè)定的題目,我們就以公務(wù)人員的身份作答,不要開啟“上帝模式”天馬行空,亂提一些不可能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