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營銷自己”,過頭了嗎
初代網(wǎng)紅城市鼻祖又上熱搜了。
最近蕭敬騰在采訪中說自己已經(jīng)在成都定居,大家半開玩笑吐槽“成都變雨都”。

碰巧當天還有另一條新聞,留學法國的成都女孩因為太想家而深夜痛哭:“我為什么要來巴黎,好想回成都啊。”
這網(wǎng)絡影響力,在國內(nèi)城市里可以說是獨一份。
社交平臺興盛這幾年,國內(nèi)先后冒出過不少網(wǎng)紅城市。
有靠新興產(chǎn)業(yè)打響名頭的杭州、長沙,也有靠網(wǎng)絡梗小火一下的“宇宙中心”曹縣、“可汗小國”通遼。
但沒誰比得了成都,儼然已經(jīng)從“有趣的旅游城市”變成“最想定居的城市”。
用娛樂圈打比方,相當于網(wǎng)紅“飛升”擠進明星堆。
但另一方面,它在網(wǎng)上出現(xiàn)的頻率之高也招來了一些人的反感。
“別瞎吹了”“就是卷都”的爭議不絕于耳。
無論你對此態(tài)度如何,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
在營銷自己這個領域,這位初代網(wǎng)紅的確是當之無愧的爸爸。
01
城市界“安陵容”
很多人分析成都的網(wǎng)紅之路,會感慨這座城市實在是運氣好——
身上標簽一大堆,還個個對準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偏好。
熊貓、川劇變臉撞上了國潮風;火鍋、川菜趕上吃辣潮;四川話迎合了方言梗的流行。
年輕人高喊卷不動,它偏偏就以“安逸”的氣質(zhì)著稱。
但恕我直言,這簡直是對成都的侮辱。
什么“大紅靠命”啊。論努力程度,它堪稱城市中的安陵容。

早在其他妃嬪還以為單靠姿色就可以吃足老本、高枕無憂的時候;
成都早已經(jīng)居安思危,相信“好東西是自己爭取的”。
就拿“熊貓”來說,你以為這是天降一個大餡餅,剛好砸在成都頭上?
非也。別說陜西秦嶺也有熊貓分布,哪怕是在四川省內(nèi),熊貓也主要集中在雅安、阿壩等地,成都根本排不上。
當年省內(nèi)各地對熊貓故鄉(xiāng)的名頭搶得很兇,具體場面可以代入如今有關“名人故里之爭”的各地奇葩新聞。

最終在這場大型扯頭花比賽中獲勝,成都靠得不是嗓門大,而是智取。
給大家講一個曾讓我驚掉下巴的經(jīng)典案例。
在奧運“五福娃”中加入熊貓形象這個主意,原本是雅安出的。
但為啥最后被記住的是成都熊貓?
因為在吉祥物公布的第二天,成都熊貓基地就把基地里一只叫“毛毛”的熊貓幼崽,改名為“晶晶”。

在其他城市還忙著目瞪口呆的時候,成都又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先是邀請臺灣音樂人制作名為《晶晶》的MV,幾十天后迅速推出了一個“虛擬熊貓樂團”。
這樂團現(xiàn)在看起來都挺時髦,名字是網(wǎng)絡語言兼四川話“超口愛”,C位當然是風頭正盛的晶晶。
甚至擁有自己的專輯,說是最早的“虛擬偶像”都不為過。

樂團的百度詞條里,直到現(xiàn)在都寫著音樂人是如何在拍攝過程中感受到了熊貓和成都的魅力。

再配合一系列跟“奧運吉祥物原型晶晶”有關的宣傳,熊貓這個標簽算是跟成都徹底“鎖死”。
不同于如今各地搶爭議景點,總喜歡講歷史、擺道理,爭論誰才是某某遺跡的“正統(tǒng)”。
但成都早就已經(jīng)領悟到了一件事——是不是“正統(tǒng)”無所謂,大眾的認知才是最值錢的。
三流營銷蹭熱點,二流營銷跟熱點,一流營銷造熱點。
成都的另一個厲害之處在于,它始終都趕在了流行趨勢的前頭。
如今游客必打卡的太古里大熊貓雕塑,早在2014年就已經(jīng)趴在了IFS的樓頂上。

那會國內(nèi)幾乎沒有類似的“巨物城市景觀”,大熊貓一亮相,順理成章引起了非常大的關注。
后來隨著社交網(wǎng)絡的發(fā)展,年輕人在輿論中的話語權逐漸強勢。
打卡文化盛行,獵奇向、好出片的巨物景觀,逐漸成為了城市宣傳領域的香餑餑。
但即使已經(jīng)在這個領域占了先機,成都也沒有吃老本。
論“網(wǎng)紅地標”的質(zhì)量,絕對是排在頭幾名。
從2020年開始,國內(nèi)稍微有點旅游資源的城市,都紛紛跟風搞起了裸眼3D大屏。
但在微博抖音小紅書上,出現(xiàn)最多的還是成都春熙路的那塊。
我原本以為是城市名氣使然。
后來發(fā)現(xiàn)很多地方不過把屏幕一裝,再在新聞稿里吹吹“科技”“時尚”,就算完成任務。
3D視頻只有那么粗制濫造的幾個,大多數(shù)時間里屏幕上還是千篇一律的平面廣告片,甚至干脆關掉不用。
而成都那塊大屏是有專門團隊持續(xù)“供稿”的。除了片子多,效果也好。
仿佛要從屏幕里直沖下來的宇宙飛船、日?!坝^察人類”的可愛大熊貓……
確實讓不少人找到了小時候在游樂園看4D電影的驚喜。

甚至就連商業(yè)廣告,都做出了很驚人的效果。
想想你準備過馬路時,抬頭發(fā)現(xiàn)放大版王一博正趴在“窗口”向你揮手。

雖然最主要還是吸睛,談不上展示文化底蘊。
但對俗氣的普通人來說,這些“噱頭”已經(jīng)足夠了。
所謂“初代網(wǎng)紅城市”,看似天上掉餡餅——其實多半是成都自己“和的面”。
(想看成都更多“小機靈鬼操作”的,結尾視頻里還有精彩合集。)
02
年輕人躺平夢的“樣板房”
當然,僅僅是刷存在感,還不足以讓成都擁有“人間樂土”的地位。
之所以能“網(wǎng)紅變明星”,其手段還另有玄機。
現(xiàn)在越來越多年輕人把成都當作理想的定居地,很多人會簡單將其理解為“在大城市卷不動了,去成都躺平”。
理由是成都人多么無欲無求、茶館文化多么閑適、物價多么低……
怎么說呢?你要真全信了,可謂是既不了解成都,也不了解年輕人。
要說不卷,很多人的老家都是不卷的,沒準還不用考慮買房問題。
相比于“清閑”,如今成都形象中最知名的吸引力其實是——時髦。

說直白點,年輕人是向往生活里“有一線城市的精彩,但又不用那么辛苦”。“悠閑”是成都一直有的氣質(zhì),那么重點就在于時髦。
當別的城市還在發(fā)愁如何擺脫“土味”,成都已經(jīng)完成了名氣的出口轉內(nèi)銷。
在眾多二線城市(或者說新一線城市)中,成都有個非常特殊的點,那就是在國外的知名度特別高。
采訪外國友人,問他們除了北上廣外還知道哪個城市,答案多半是四川/成都。



為什么外國人都認識成都?因為美食多?因為有熊貓?因為有很多國潮標簽?
不好意思,其實這也是人家自己努力的結果。
在2010年之后,成都在國際上宣傳城市形象,進行過好幾波大發(fā)力。
而且傍的都是頂級流量大腿,俗稱哪兒有熱鬧去哪兒。
2012年倫敦即將承辦奧運會,正是全世界矚目的當口。
成都先是找了一群大學生,在特拉法加廣場穿著熊貓服裝打太極。

之后兵分兩路,一路坐上英國的雙層敞頂大巴在街上巡游,一路去步行街跟路人“熊抱”。
還找了英國的明星主持人,讓四十多名小學生給遠在成都的熊貓寫明信片。
雖然連那所小學校長,當時都不知道成都是什么地方。

《功夫熊貓2》,被很多國內(nèi)觀眾看成是四川文化影響力的象征。
因為里面出現(xiàn)了大量成都元素。甚至阿寶生父所在亭子旁的巖石上,就刻了都江堰著名景點“青城山”的名字。

但這其實也是跟片方合作的結果。
影片籌備之前,成都主動邀請主創(chuàng)團隊“來看看熊貓的家鄉(xiāng)”。后來成都市長還會見了前來商談的夢工場首席執(zhí)行官。
你或許會嫌它”用力過猛“。
可不管怎么說,在一個比一個生猛的操作下,“國際化”形象算是徹底打響。
“全世界都愛吃四川菜”“成都帥哥美女驚呆外國網(wǎng)友”“外國人愛上成都茶館”……
反過來又成了國內(nèi)對這個城市的印象。
去年有個叫《成都出差注意手冊》的短片很火,講的是兩個日本員工被公司要求駐守成都經(jīng)歷的一系列奇葩事件。
當時不少人甚至以為它是日本拍的搞笑短片。
但這其實是成都當?shù)囟桃曨l大賽的獲獎作品,兩個演員也都是如假包換的中國人——
所以說日語時總有點若有若無的口音。

除了觀感上的時髦外,這些名氣和印象帶來了更實際的好處。
比如你會發(fā)現(xiàn)相比于同等規(guī)模的其他城市,成都擁有更多的“一線城市消費待遇”。
不少奢侈品牌、潮牌都會在這里開一家“大店”。
LV年初在店鋪里放的這條“老虎尾巴”,就讓成都在短視頻上又刷了一波存在感。

香奈兒在國內(nèi)的首場大秀,沒去幾個一線城市,反而選擇了成都。

大型演出、漫展,成都也總能擠進名單。
“看滿街穿著出位的潮人,包容度和時髦度跟一線城市不相上下?!薄暗坪跤帜芟裨诶霞夷菢?、6點下班,擁有精彩的夜生活。”
這樣的成都,變成年輕人的夢想之地,可以說是一點都不奇怪。
誰還有耐心琢磨這究竟是真是假。
03
變“卷都”,成都就成功了
正所謂人紅是非多。
像明星火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出丑聞一樣,今年以來,成都的口碑似乎漸漸沒那么好了。
每次又因為什么事情上熱榜,總有點不和諧的聲音——
“請這位老網(wǎng)紅別再營銷了?!?/p>
自2015年至今,成都的常住人口凈增653萬人,其中很多都是高學歷人才。
在媒體的報道中,那些在一線城市買不起房,或者不想再卷的年輕人,心中的第一目的地也常常是成都。

似乎是有大城市的爽,卻沒有大城市的病。
逃離令人喘不上氣的北上廣,興沖沖奔向網(wǎng)上那個“進可逛街買Gucci,退可街邊喝午茶”的成都,成了很多打工人注定破碎的白日夢。
網(wǎng)上抱怨成都,槽點主要有兩個。
一是并沒有網(wǎng)上看起來那么時髦。
“所謂基礎設施、娛樂場所直追一線城市,只集中在繁華地區(qū)。絕大部分城區(qū)還是灰頭土臉?!?/p>
另一個是越來越卷,還是“性價比很低的卷”。
之前有讀者給我們留言,說自己從一線城市逃到成都,進了一家中型公司工作。
結果照樣加班到深夜,原來在大廠是麻木的螺絲釘,現(xiàn)在則是一個人要干幾個人的活。
房價確實比一線城市低了不少,但工資水平也跟著降,北漂變?nèi)仄?/p>
“像我這樣的人現(xiàn)在越來越多。高新區(qū)凌晨一點還是燈火通明,深夜到處都是堵在劍南大道上回不了家的搬磚人?!?br>

從“過大城市生活,做小城市工作”,到“做大城市工作,賺小城市工資”。
此消彼長之下,這座網(wǎng)紅城市營銷出的“幻夢泡泡”,正在一點點破碎之中。
不過如果站在成都的立場,看到這樣的場面大概很高興。
卷恰恰說明人才多。你說一個城市辛辛苦苦做宣傳,不就是為了吸納人才嗎?

過去十年,成都的人口增長了582萬,僅次于廣州和深圳。
增長的人口,也帶來了更多資金和產(chǎn)業(yè)。
2020年界面新聞發(fā)布的一組數(shù)據(jù)顯示,成都在3年內(nèi)新成立企業(yè)數(shù)達到200萬家以上,是全國第一。
年輕人抱怨可選的職位太過基層:看起來名頭全是大廠,一投簡歷不是客服就是審核。
成都只會微微一笑:“你去別的二三線城市看看,有沒有這么多大廠崗位給你挑?!?/p>
在沒有龍頭企業(yè)、經(jīng)濟特長帶動的前提下,成都作為二線城市至少做到了各行各業(yè)多點開花。
目前一些頭部公司,也開始把部分核心研發(fā)崗安放在成都。
營銷、宣傳方面的各種神操作,固然會引來一些“不踏實”“不現(xiàn)實”的批評;
但也確實會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新的血液。
如今開始被罵“卷都”,不是成都營銷的錯,或者說不完全是營銷的錯。
它原本就是在人們逃離北上廣的情緒中,承擔了一個完美的“接盤”形象。
有已經(jīng)在成都定居多年的人,說自己依然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慢生活,而經(jīng)過多年打拼,自己和身邊同事朋友也都能拿到相對滿意的收入。
如今的很多抱怨,說穿了只是因為“沒趕上”而已。
那個“美好的成都”,無論是因為城市本身苦心經(jīng)營,還是恰好被流量選中。
但當它成為下一個讓年輕人趨之若鶩的目的地,就注定了不會再是什么世外桃源。
或許我們一開始就不該對這個幻夢抱有太多幻想。
因為舒服又賺錢的人生,根本就不存在。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L4y1P7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