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小技巧(15)行測是「拼長板」的殘酷游戲

形容一個人綜合能力時,有個常用表述是「木桶效應」,即「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但在行測中,決定考生是否能上岸的卻往往是「長板」的長度,「拼長板」往往比「比短板」更加激烈、殘酷,需要投入的更多。
為什么行測要「拼長板」呢?原因很簡單——從「上岸考生」而不是「全部考試」的角度來分析,能夠達到這一標準的考生都「沒有明顯短板」。
行測的成績和「做題速度」密切相關,當「長板越多、越長」時,做題速度越快,得分就越高。
在一些評價體系中,看重的是「綜合能力」,也就是「木桶的盛水能力」,而行測看重的則是「木板的總長度」,而且只要長的木板夠長,那么就會對短的木板有很好的補足效果。
以一個簡單的模型為例。假設有一位考生,其行測考試每個板塊的實力都是所有考生的前10%,那么此人能上岸嗎?按照「百里挑二」的比例分析,顯然是很難的。
但是,如果有一位考生,其行測考試有好幾個板塊的實力都是所有考生的前1%,但個別板塊(比如「數(shù)量關系」)的實力只有前30%左右,那么此人能上岸嗎?答案是可以的。
如果一個考生的「數(shù)量關系」板塊較差,那么完全可以直接放棄難題部分。
假如「數(shù)量關系」板塊有10道題,每道題1分,某考生有5道題做了出來(正確率80%),有5道題做不出來或做的時間太長而放棄,那么其純蒙的得分期望也有1.25分,即:
總得分期望:5×80%+1.25=5.25分
但是「數(shù)量關系」經常出現(xiàn)正確率低于40%乃至25%的超高難度題。假設有一個考生「數(shù)量關系」實力不錯,不僅把5道較為簡單的題做出來了(正確率80%),而且把4道較難的題也勉強做出來了(正確率60%),最后僅有1道題不會而純蒙,即:
總得分期望:5×80%+4×60%+0.25=6.65分
也就是說,「純蒙5道題」和「做出4道題蒙1道題」的差距為1.4分左右(一道半題),但是后者需要多付出做4道難題的時間代價,而做4道難題一不小心就會花10分鐘以上。
各位小伙伴可以思考下,如果把10分鐘投入到「判斷推理」或「資料分析」板塊,你能提升多少得分期望?是不是遠超過1.4分?

總結:
在行測考試中,分配時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超高難度題目的存在,如果堅持「一道題都不放棄地做完」,那么很可能時間會不夠。
在實戰(zhàn)中,推薦大家理性認識自己的「長短板」,把「短板」補長到一定程度后再進一步規(guī)劃,即:
對于自己的「長板」要進一步強化。舉例來說,如果你擅長「數(shù)量關系」,那就將其強化到極致,能夠做到10道題全做出來且90%做對,那么期望得分為9,和一般人的5.25就明顯拉開了差距。
對于自己的「短板」強化到適當程度。例如你不擅長「數(shù)量關系」,把總得分期望從5.25提升到6.65就竭盡全力了,還附帶著「做難題花費太長時間」的風險,此種情況下干脆放棄這1.4分的期望,優(yōu)先考慮保證其他板塊做完,從而讓「長板更長」,提升整體得分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