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東西是為了什么?
這個話題太大。然而,這也是我想到的,而且不那么愿意回避的一個問題。其實,這也是一個小問題所以,沒什么不好說的。
現(xiàn)在這個時代已經與以往大不相同了。我們現(xiàn)在閱讀的那些免費的網絡小說,有多少是AI創(chuàng)作的?即使不全是,恐怕也差不了多少。不要說,人以寫作謀利這種事,即使是寫出一種AI模仿不來的文字,恐怕也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情。機器可以取代人。這不是玩笑,而是事實。當然,人類的立場大概是機器模仿不來的。然而,你要知道,一旦這種特征表現(xiàn)出來,恐怕后果也將是難以收拾的。
人能不能把人類特征的文字展現(xiàn)出來,都是一個大大的問題。
而且,人學東西如果是為了迎合另一些人到需要,那么……無論如何,就貼合潛在用戶的需要這一方面,也不能可能比基于大數(shù)據(jù)能力的AI來得精準有效。如果人將自己訓練到可以媲美AI的程度,也未免是本末倒置。畢竟,機器的性價比無論如何,也是必須高于人的。
文字,對于人而言是外掛硬盤一般的存在。一個復雜而模糊的信號,經過簡化與組合之后,以文字作為載體進行輸出。原生意識輸出為文字是一種損耗,而將文字進行再次創(chuàng)造就成為了補充損耗的動作。然而,文字的再次創(chuàng)造的比例越大,文字的樣貌距離原生意識也就越發(fā)的遙遠。最終形成了本末倒置。最終,形成了一種常規(guī)的模式。原生意識被淹沒不見,而文字的創(chuàng)造成為了一切。在如此規(guī)則之下,人的渺小微弱的能力,相對于AI機器,乃是不值一提的。
當然,輸出的文字雖然遠離了原生意識本體,卻被保存下來了。讀者仍然有可能從文字這種“干制品”還原出原生意識的面貌,然而,這種還原工作也因為閱讀者的不同而成為了另一種個性化的事物。這樣,文字的一個任務就凸現(xiàn)了出來,即成就個性化閱讀的需要。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特定的作品配合特定的讀者才會出現(xiàn)。一旦文字指向了確定的目標或簡單的刺激,那么,這種人與人配合的脆弱游戲也必將不復存在。而純粹精準的文字創(chuàng)造也只能是機器的優(yōu)長。
人與人之間的文字,反復無常的各種映射的詭秘叵測的“變化”,恐怕是絕對足以引起不安的。
所以,這必被,也是正在被取締。
所以,必然,也正在有另一種模式,即使不擅長也只能這樣。
顯然,做不擅長之事,具有一種貶低的意味。
當然,垂范而有利則為例外。
至此久遠之,文字作為耗散低效的工具乃是可以被淘汰掉的。
更有效率的方式大概是以簡單符號來表示的生理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