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罕見嚴厲批評“陳唐”兵團,粟裕為何不作任何辯解?
作者:相忘于江湖
一、劉伯承電報嚴厲批評“陳唐”
1947年8月22日,一封措辭嚴厲的電報擺到“陳唐”面前。
所謂“陳唐”,指的是華野第三兵團,因為軍政主官是陳士榘、唐亮,所以也叫“陳唐兵團”。作為華野“外線兵團”的一部分,其當時的主要任務是策應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而這封措辭嚴厲的電報,就是危急中的劉鄧發(fā)給“陳唐”的。
劉伯承隨部隊機動行軍
一向寬厚溫和的“儒帥”劉伯承,在電報中越過陳、粟,直接向陳士榘、唐亮“開炮”,批評他們以種種借口在魯西南打轉,沒有牽制敵軍主力,不僅沒能咬住王敬久的整3師、58師和吳紹周的整85師、57師,又要把邱清泉的第5軍放跑。
按照主席和陳、粟的部署,劉鄧大軍抵達大別山之前,“陳唐”兵團暫歸其指揮。劉伯承作為挺進中原“三把尖刀”最突出那一把的軍事主官,批評“陳唐”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這封電報措辭之嚴厲,在劉帥的整個軍事生涯中也屬罕見。
劉伯承為什么以嚴厲的語氣“越級”批評“陳唐”?劉帥的批評有沒有道理?
挺進中原
二、劉鄧大軍破釜沉舟挺進大別山
劉鄧批評“陳唐”的這封電報,時間點非常關鍵。
這一天,劉鄧大軍4個縱隊12萬大軍經過半個月的長途跋涉,接連跨越40里寬的黃泛區(qū)、渦河、沙河、洪河等天然屏障,在汝河遭遇吳紹周整85師和1個旅的攔截。
也是在這一天,劉鄧大軍麾下的“陳謝兵團”8萬余人,也在陳賡、謝富治的指揮下,強渡黃河直插豫西伏牛山。但是,作為“品”字型進攻“三叉戟”的華野外線兵團卻掉了鏈子。
具體來說,掉鏈子的是“陳唐”兵團在黃河阻擊的10縱。
為了配合劉鄧大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主席命令陳謝在右翼挺進豫西,華野也在七月分兵,內線兵團由許世友指揮韋國清2縱、成鈞7縱、聶鳳智9縱和周志堅13縱12萬人,外線兵團由陳毅、粟裕指揮主力6個縱隊20萬人。
外線兵團6個縱隊又一分為二,陳粟指揮葉飛1縱、陶勇4縱、王必成6縱和陳銳霆特縱轉戰(zhàn)魯中南;陳唐指揮3縱、8縱、10縱配合劉鄧作戰(zhàn)。
10縱在黃河南岸阻擊的,就是邱清泉第5軍。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三、10縱不打招呼撤離惹怒劉鄧
劉鄧大軍為了挺進大別山,可以說到了“破釜沉舟”地步。
為了搶時間渡過40里寬的黃泛區(qū),劉鄧簽字命令重武器和火炮全部炸掉,這可是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壓箱底”的寶貝,解放戰(zhàn)爭第一年接連大捷,這些裝備立了大功。
但是,為了搶時間,炸毀重武器也是無奈之舉。
一向有“小鋼炮”之稱的3縱司令員陳錫聯(lián),非常少見地一邊哭,一邊下令炸毀那些心愛的寶貝。即便如此,12萬大軍南下不久,還是暴露了挺進大別山的戰(zhàn)略意圖。
所以,當前有汝河與吳紹周擋路、后有敵軍重兵僅1天路程的時候,劉伯承發(fā)現追兵越來越多。在追兵中就有邱清泉的第5軍,突破華野10縱阻擊后趕了上來。
此時,劉鄧11縱王秉璋、張霖之的一封急電,告了“陳唐”一狀:電文中報告說,正是華野10縱突然放棄沿岸阻擊陣地北渡黃河休整,這才放過了邱清泉。
汝河命懸一線,如果再把敵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軍放過來,劉鄧危矣!
于是,這才有了劉鄧措辭嚴厲的急電,如果不是野司總部和中路的6縱命懸一線,從來都是泰山崩于前二面不改色的劉伯承,也不會如此急火攻心。
影視劇中的挺進大別山情景
四、10縱有苦難言,粟裕獨攬責任
華野10縱,向來以“能打阻擊”揚名。
坊間流傳的“排炮不動,必是十縱”,首先指的就是華野10縱。盡管華野8縱、東野4縱和10縱也是打阻擊的好手,但打阻擊最有名的還是華野10縱。
按理說,盡管邱清泉第5軍戰(zhàn)斗力強悍,但10縱憑著黃河天險和阻擊陣地,攔截敵第5軍一段時間也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問題是,“七月分兵”后10縱太疲憊了!
萊蕪戰(zhàn)役,10縱成功擋住敵軍自博山、明水增援的2個主力師,一戰(zhàn)成名。到了孟良崮戰(zhàn)役,10縱再次經受住了考驗,29師在吐絲口阻擊敵整5師達5天時間。
時隔2個多月,10縱和邱清泉再次狹路相逢。
但是,華野10縱出擊外線遠離后方,連續(xù)作戰(zhàn),人員和彈藥都沒有補充,加之雨季部隊異常疲勞。因此,面對全美械裝備的整5師和整84師,堅持8天后被迫撤離。
劉鄧批評“陳唐”,也讓延安的主席對華野大為光火,點名予以批評。
陳士榘、唐亮致電陳粟,為10縱中了邱清泉“聲南擊北”之計做了解釋。華野副司令員粟裕的處置頗為講究,他沒有對劉鄧首長和主席作任何解釋,而是壓下了“陳唐”的電報,扛下了一切。
粟裕將軍
五、華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劉鄧和主席的批評雖然嚴厲,但粟裕另有考慮。
10縱是打阻擊一等一的部隊,在“七月分兵”以后部隊十分疲勞、補充不足,出現了嚴峻問題,“陳唐兵團”僅3個縱隊,牽制敵軍重兵力有不逮。
解放戰(zhàn)爭進入第二年,劉鄧大軍一分為二,陳謝兵團單獨行動。
與此同時,主席指示華野一分為二,許世友和4個縱隊堅持山東解放區(qū),陳毅、粟裕指揮華野主力6個縱隊和特縱轉到外線配合劉鄧挺進大別山。但是,陳粟的外線兵團也一分為三,這就造成了五個指頭分開使不上勁的后果。
外線作戰(zhàn)不力,2縱、6縱,7縱、9縱在南麻、臨朐連戰(zhàn)不克。
粟裕將軍
粟裕到底是“戰(zhàn)神級”的天才,他敏銳地捕捉到問題的根源是沒有捏成一個拳頭、沒有集中絕對優(yōu)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而這一戰(zhàn)術原則正是我軍的制勝法寶之一。
8月底,劉鄧大軍勝利進入大別山,粟裕也集中9個縱隊。
這一次,粟裕在沙土集以3個縱隊4倍兵力僅用時3天就拿下敵57師,其余兵力全力阻擊邱清泉第5軍。重兵殲敵、更多的兵力打援,第二年粟裕把這一戰(zhàn)術用在了濟南戰(zhàn)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