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汗諾依古城

喀什的汗諾依古城開發(fā)利用不是很好,利用百度地圖可以定位到汗諾依古城遺址?,F(xiàn)在的汗諾依古城已經(jīng)處于保護狀態(tài),四周有圍欄,阻止牛羊等動物進入,也可防止閑雜人等誤入。

在喀什古城沿革的各類傳說中,有一種說法,認為古城前身可能是汗諾依古城,但是關(guān)于汗諾依古城的歷史文獻卻是非常缺乏。1900年代,斯坦因抵達喀什,對汗諾依古城遺址進行了挖掘考察,后來的伯希和也到過汗諾依古城遺址。正是斯坦因與伯希和的探險介紹,并在寫作的著作中附有當時的實景照片,才讓世人知道了汗諾依古城的存在,并引起了后人重視。
當年的斯坦因與伯希和把汗諾依古城看成是一個大的地域概念,包括汗諾依古城本身,周邊的恰克瑪克河北部的莫爾佛寺、江格勒遺址、開普臺哈納遺址、卡兒井遺址、托普提木遺址等均為汗諾依遺址的組成部分,汗諾依古城長度可達9000-10000米,寬度為4000-5000米,已經(jīng)是非常大的一座都城規(guī)模。如果從城市的構(gòu)成與功能上看,這樣的推演當然有一定的根據(jù)。但是,當年斯坦因與伯希和能看到的,也只是一些佛寺的遺存與汗諾依古城遺址中的部分城墻。
就狹義的汗諾依古城本身來講,汗諾依古城規(guī)模也不算小。解放后,喀什文物專家曾對汗諾依古城進行過普查與調(diào)查,大致確認遺址東西長3公里,南北寬500米。在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五銖錢、開元通寶、波斯銀幣、喀喇汗朝錢幣等。?據(jù)《新疆喀什噶爾古城歷史文化研究資料篇》介紹:
“汗諾依”(維吾爾語“皇宮”之意)。汗諾依城又名“伽師城”,是目前所知喀什市附近起源較早、發(fā)展歷史最長的一處古文化遺址。位于今喀什市區(qū)東北 28公里的伯什克然木鄉(xiāng)境內(nèi)。其文化層上起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下至清朝中期。東漢中期,中亞遷徙而來的粟特人修建的碣石城是汗諾依城的前身,唐朝設(shè)立西域都護府后,該城由疏勒王治理,改名為伽師城??箛闪⒑?,該城成為喀拉汗國早期的都城。在公元 10 世紀末至公元 11 世紀初,穆斯林與佛教徒的戰(zhàn)爭使汗諾依古城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迫使都城西遷。唐宋時期(公元7世紀至13世紀)為該古城的鼎盛時期。

對汗諾依古城的認識最近有了更新,2018年至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大學及喀什文物局對遺址進行聯(lián)合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通過航拍獲取古城高空正攝影像,用全站儀繪制出精確的古城平面圖,并整理出了最新研究成果。成果顯示:

西城的東墻殘存約30米,北墻存10余米,南墻與西墻僅有幾處高過1米的墻段;東墻和北墻殘存處高達2-6米,西城以南有兩條古道,一條向東通到臺地中部,再次分化為向東的南北兩道,長度達4-5千米。
研究成果確認,汗諾依西城沒有發(fā)現(xiàn)漢代的遺物,初步排除了汗諾依古城可能是漢代疏勒城的說法。城墻主體測年(碳灰)數(shù)據(jù)集中在距今920-990年,墻基為距今1220年;城墻疊壓下的兩個地層為距今1600年和3700年。8世紀中葉營建的汗諾依古城,或為晚期疏勒都督府所轄州治,遺址的廢棄可能晚于11世紀。
從城墻解剖和遺址釆集器物特征初步判斷,遺址中未見早于唐代的遺物,營建時間不早于隋唐,由此判斷該城并非漢晉到南北朝時期的疏勒城。從地望而言,汗諾依古城遺址與唐代的“達滿城”最為接近。這樣的結(jié)論當然不是喀什古城研究者所愿意看到的,而且與玄奘抵達喀什時的描述多有不合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