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堯麻箋——中華民族的驕傲,中國造紙術(shù)精華的結(jié)晶
傳統(tǒng)紙張基本可以分為:
一、麻紙(以麻類纖維制作的之章,主要有苧麻和大麻),較常見的有:
1、黃、白麻紙。唐宋官府文書用紙。白比黃的稍高貴,宋朝印書多用這兩種麻紙,很多宋刻本直接用公文紙的反面印書。元朝的刻本也有用麻紙,元朝的麻紙紙紋比宋朝的窄,差不多一指寬,宋朝有兩指寬,這也是辨別宋元本的一個方面。麻紙最大的有時是經(jīng)得起風吹日曬。
2、麻沙紙。宋建陽麻沙產(chǎn)的麻紙,黃色,紙紋不明顯,宋麻沙本就是用的這種紙。

帝堯麻箋
帝堯麻箋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中國造紙術(shù)精華的結(jié)晶,具有纖維長、拉力強、紋理細、光澤潔、吸水快、滲墨勻、不腿色、不走墨、韌性好、磨不破、蟲不破、蟲不蛀、可保存千年等特點,是紙張中的“鉆石”。
帝堯麻箋的制作技藝以優(yōu)質(zhì)天然麻為原料,沿襲了漢代以來的傳統(tǒng)技藝方法,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生產(chǎn)工藝古老而復雜,主要工序有揀貨、泡貨、鍘贊、剁貨、糙麻、蒸麻、淘麻、壓麻、攪麻、撈紙、壓紙、曬紙等十多道工序。
帝堯麻箋主要產(chǎn)品有:呈文、小呈文、方曰尺(契約用)、小尺八(學生寫仿和帳篷用)、三五(糊窗及祭祀用)、滿泊、官紙(煙坊包裝用)、條廉子、條曰、三尺、四尺、六尺、八尺、一丈二等十多種產(chǎn)品。每一種的制作都嚴格按照古法進行,是對鄧莊麻紙制作技藝的保護,是研究我國造紙技藝發(fā)展的活教材,是傳承中華民族智慧的重要手段,具有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二、藤紙(藤樹皮、纖維較長)。這種紙起源于晉朝,盛于唐,以今天的浙、贛兩省最為多見。多用于官府文書,顏色有白、青、黃等。
三、棉紙(也叫皮紙,以楮樹皮為原料,強度高)。這種紙因纖維多,故韌性都比較好。明代前期印書多用棉質(zhì),但也有區(qū)別,嘉靖前細薄,隆慶后增厚而略顯粗糙。
1、宣紙。今天最有名的棉質(zhì)。以青檀皮為材料。明朝基本上是100%青檀皮,清代開始改用青檀皮+稻草混合,但也有全皮的,此外還有七皮三草、半皮等。唐宋以來的書畫用紙多采用宣紙。宣紙種類較多,一般也有把宣紙單獨列一門類的。比較常見的有:
a、棉連紙。明清之際,比較考究的書都是用棉連紙?,F(xiàn)在一般用來做補書、護頁、鑲書等,染色后可以用做封面。著名的有汪六吉,質(zhì)地極薄,干凈細膩。
b、玉版宣。質(zhì)細,厚,但韌性比綿連差一些。民國初期用來印制印譜、金石碑帖拓本。
其他還有單宣(料半、壁玉版宣薄,簾子紋路清晰,清末民初的書多用此印書。)、十刀頭、夾連紙、羅紋紙(這種紙名氣很大,宋元的羅紋紙的書已經(jīng)很少見,明清的羅紋紙的書還有)。

其他棉紙還有
2、開化紙。清乾隆前的書,多用這個紙,內(nèi)府和武英殿也是用這種紙。嘉慶后,產(chǎn)量少,質(zhì)量也不如之前。還有一種開化榜紙,厚一些。道光朝的一些書就是用開化榜紙。
3、太史連紙,較開化紙略黃。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古今圖書集成》即用此紙排印。
此外河南、浙江、貴州、山西都有自己的本地棉紙。

四、竹紙
以嫩竹為原料,色略黃,有些也加其他草類纖維,也稱竹草紙。南宋官府文書也開始使用竹紙。
1、毛邊紙。米黃色,據(jù)說是毛晉汲古閣印書用紙,故稱毛邊。
2、連史紙。有些加皮纖維,但是以竹料比重居多。耐久性強,與棉連相似,現(xiàn)在多用來做印譜、拓本。民國出現(xiàn)機器之作的連史紙,中華書局的《四部備要》就是用的這種機器連史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