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0320212 劉娟 《“法”“律”“憲”“則”的中英語源對比》6(下)
三、????????? 英文法律相關(guān)詞的語源
文字出現(xiàn)于對某個事物或者現(xiàn)象的概括代替,中西方法的現(xiàn)象的起源不同,相對應的,文字的語源不盡相同。法的起源在中國古代和英國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形式,其本質(zhì)也有所區(qū)別。
中英兩個國家在思維習慣、表達方式上有較大的差異,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也很難找到在意義上完全一致的相對應的字或單詞。因此筆者只能盡量找到翻譯時和中文“法”、“律”、“憲”、“則”相對應的英文單詞。根據(jù)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筆者確定將“法”與“law”、“律”與“statute”、“憲”與“constitution”、“則”與“rule”進行對比,通過與法律相關(guān)字詞之間的對比,由小見大,一窺中英法的本質(zhì)區(qū)別。
(一)? ?英文law(法)的語源
《英語詞源詞根詞典》定義“law”(法)為:“ordinance, rule prescribed by authority, regulation; district governed by the same laws;”詞典釋ordinance為ordinaunce ,定向義,源于“row, rank, series, arrangement”,受詞根order的影響。order,“body of persons living under a religious discipline”,意即受宗教約束的人的團體,來自舊法語“ordre”,有宗教秩序的含義。最初的order反映了一個中世紀的概念:“按一定的統(tǒng)一的既定的等級或比例劃分的部分體系”。既是按照等級或比例劃分體系,從詞根角度看,ordinance的法令義就不包含公平這一義項,《詞典》用ordinance定義law在某種角度看來,也證實了law并不含有公平義。
law并非來自古代地中海文明。據(jù)考,它源于北歐,大約公元1000年時傳入英格蘭。[①]古英語中law寫作lagu,源于古挪威語中的lagu,是lag的集體復數(shù)形式。lag意為“層、測量”,書面上的意思是“something laid down, that which is fixed or set”即已固定的、已設立的。
靳克斯在《英國法》(張季忻譯)一書中提到英國法的緣起:“大抵當時因某種重大事件發(fā)生,引起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改革,于是爭議紛起,易于釀成爭斗流血,這是古代的風起使然,而法律只是應付這類情形?!?/span>[②]法律起源于應付內(nèi)部斗爭,旨在化解紛爭,維護秩序。由此可見英國法在緣起之初并未帶有公平的色彩,其目的就是為了化解紛爭維護秩序。從英國法的發(fā)展歷程角度來看,作為英國法的淵源,普通法是在習慣法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其救濟手段單一,損害賠償是普通法的唯一救濟手段。普通法的主要起源之一——令狀制度,規(guī)定持令狀者將被告?zhèn)鲉局练ㄔ翰⒃诋斒氯嗽谕サ那闆r下解決糾紛。損害賠償不同于中國“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式的解決方式,揭示中英兩國原始法的本質(zhì)并不一致,英國損害賠償協(xié)調(diào)雙方矛盾,尋求社會利益的調(diào)整與分配,意在維護社會秩序,而非出自尋求公平本身。
綜上,無論從詞源角度分析還是英文法的起源分析,law的初始含義都不具備公平這一義項?!队⒄Z詞源詞根詞典》用ordinance釋law,ordinance是law的同源詞,ordinance緣起于order,有“row、rank”和宗教秩序的含義。古英語中law寫作lagu,源于古挪威語中的lagu,是層級的意思,后引申為固定的、設立的含義。由此可知,law的語源是設立層級、維護rank(等級)和宗教秩序,并非是公平。英國法起源于內(nèi)部斗爭,無論是移民種族之間、貴族與平民之間或是議會與國王之間,英國法緣起于雙方的妥協(xié)與契約的簽訂,最終目的是協(xié)調(diào)社會利益的分配,維護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由此可見,無論是詞源角度的宗教秩序,還是起源角度的社會秩序,law的本質(zhì)就是維護秩序。
(二)? ?英文statute(律)的語源
《英語詞源詞根詞典》定義“statute”(律)為:“(royal) promulgation, (legal) statute”?!?/span>statute”(律)是在13世紀晚期,源于古法國的“statut”“estatut”。從詞源發(fā)展角度看,“statute”(律)從拉丁語中的“statutum”(雕像)發(fā)展成它的中性過去分詞的名詞用法“statuere”(頒布、確立)的含義,發(fā)展成“to stand”(站立)的含義。由詞根“sta-”發(fā)展出“stand,make or be firm”(立場或堅定)的含義。英文的“律”,statute,詞根“sta-”強調(diào)堅定的立場。強調(diào)律令一經(jīng)設立,不得輕易更改,否則難以保持律法的威信,難以讓公民信服。
由此可知,statute來自拉丁語statutum, 法令,法規(guī),規(guī)章的含義。詞源同stand, state,由詞根“sta-”具有“stand,make or be firm”(立場或堅定)的含義。強調(diào)頒布的律令,不能被輕易動搖,要站得住腳,讓公民信服,強調(diào)律令的信服度。
(三)? ?英文constitution(憲)的語源
constitution產(chǎn)生于14世紀中期,《英語詞源詞根詞典》解釋為“law, regulation, edict; body of rules, customs, or laws”摘自古法語constitucion,含義直接取自拉丁文constitutionem一詞,意為“act of settling, settled condition, anything arranged or settled upon, regulation, order, ordinance”,即“定居行為、約定條件、任何安排或解決的事情、規(guī)則、秩序、條例”。由此,從語源角度分析,constitution帶有約定契約以及秩序的色彩,并不具有公平的含義。
就英國而言,constitution這個詞是一個集體名稱,指的是英國人民的政治發(fā)展所確立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體現(xiàn)在久已被接受的先例中。靳克斯《英國法》一書中提到,英國法“雖然常常冠以某王某君的名字,但這和近代經(jīng)國會制定的法律不同,實在并非是那君王也不是任何人,所草擬公布?!彼袊鴷盀榱四撤N理由制定法律,只消請專家依照原則起草,對于先例如何,簡直可以不問?!?/span> 靳克斯明確指出國會的這種行為在七八世紀英人看來簡直褻瀆神圣。但若要問當時的人對于所遵循的行為規(guī)則的來源,他們也不過以為是“向來如此”而已。[③]“向來如此”可見英人在法律制定上的一個重要原則——遵循先例。英國的constitution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先例。而追溯到英國法形成之初,英人所謂的先例無非是移民種族之間的相互妥協(xié)與約定。英國人對妥協(xié)的技藝可以說是頗為嫻熟。無論是保守黨與自由黨之間,還是國王與議會之間,雙方既不斷的斗爭,在關(guān)鍵時刻又能夠作出必要的妥協(xié)。[④]英國人的審慎與理性妥協(xié)的民族性格,是基于英吉利民族對傳統(tǒng)、對先例的尊崇和強大自信,這也是為什么英國改革派往往傾向于采取協(xié)商改良的方式而非暴力手段進行改革,英國光榮革命就是有力證明。出于利益分配不均而發(fā)起的暴動,往往能夠在雙方進行協(xié)商互相妥協(xié)后得到完美解決,這種保守主義思想深入英國人民的頭腦中,并形成了尊重傳統(tǒng)、尊重秩序的政治文化、法律文化。
由上述分析可知,constitution摘自古法語constitucion,含義直接取自拉丁文constitutionem一詞,意為“act of settling, settled condition, anything arranged or settled upon, regulation, order, ordinance”,即“定居、約定、規(guī)則、秩序”等。由此,從語源角度分析,constitution帶有約定契約以及秩序的色彩,并不具有公平的含義。
(四)? ?英文rule(則)的語源
《英語詞源詞根詞典》定義“rule”(則)為:“principle or maxim governing conduct, formula to which conduct must be conformed”,即支配行為的原則或準則,行為必須遵守的公式?!?/span>rule”(則)來源于古法語“riule”(模式)、挪威語“reule”(規(guī)則),意為規(guī)則,習俗,(宗教)秩序。從語源發(fā)展角度看,rule強調(diào)秩序而非公平。rule源自于原始的拉丁語“regula”,有直桿、條、尺的意思,形象地說是一種模式。意即按照一定的模式規(guī)范人們的一言一行,以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而非尋求公平。
從詞根角度看,rule的詞根“reg-”有沿直線移動的意思,引申為引導、指導的含義,即引導、指導人們的言行舉止、思維觀念?!队⒄Z詞源詞根詞典》考證“rule”(則)“游戲規(guī)則等”這個詞義是從1690年代開始的。將rule與公正、明確聯(lián)系在一起是源于rule of law這個短語的出現(xiàn),表示“公正和明確的法律對任何個人的權(quán)力至高無上”的含義,這個含義是從1883年開始的,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rule除卻本義規(guī)則、秩序外還沾染上了公平公正的含義。
綜上所述,“rule”(則)來源于舊法語“riule”(模式)、挪威語“reule”(規(guī)則),意為規(guī)則,習俗,(宗教)秩序。rule源自于原始的拉丁語“regula”,有直桿、條、尺的意思,形象地說是一種模式。意即按照一定的模式,按照傳統(tǒng),規(guī)范人們的一言一行,以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而非尋求公平。
縱觀英文中law,statute,constitution,rule這四個與法律相關(guān)字詞的發(fā)展,我們會發(fā)現(xiàn):law源于古挪威語,意為已設立的,統(tǒng)一規(guī)定的法律。statute源于拉丁語statutum,由此引申出頒布法令、立場堅定的含義。constitution取自拉丁文constitutionem,強調(diào)契約、宗教秩序的含義。rule源于拉丁語“regula”,由直桿引申為規(guī)范、秩序義。從語源發(fā)展角度,這四個詞在產(chǎn)生之初與公平正直等義沒有直接關(guān)系,反而更加突出固定、約定等方面的含義??梢哉f,英國的法更像是約定俗成的一種契約,是社會成員為了維護各自的社會利益、維持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而選擇共同遵守的準則。
四、????????? 中英語源對比
(一)???????????? ?“法”與“l(fā)aw”
中文“法”的語源的分析,要追溯到“法”最早的字形——灋。灋的本義是以公正理念要求執(zhí)法者祛除氏族里的罪惡。灋的本義由它的三個部件提供:“氵”部件既有執(zhí)法要平的象征意義,也有在神判活動中承擔神判者公正審判的實踐意義,兩重意義共同構(gòu)成“氵”的公平義;“廌”是古代用角觸不直的獨角獸,在司法實踐中承載了神判公正的理念,以廌為冠更彰顯了古人對執(zhí)法公正的愿望;“去”部件提供“祛除”這一義項,與“氵”“廌”共同構(gòu)成灋(法)的含義,即以一種公正理念要求執(zhí)法者祛除氏族里的罪惡。所以中文“法”的語源是公平公正。
英文“law”的語源不是公平而是秩序。據(jù)《英語詞源詞根詞典》,ordinance是law的同源詞,ordinance緣起于order,有“row、rank”和宗教秩序的含義。古英語中law寫作lagu,源于古挪威語中的lagu,是層級的意思,后引申為固定的、設立的含義。由此可知,law的語源是設立層級、維護rank(等級)和宗教秩序,并非是公平。英國法起源于內(nèi)部斗爭,無論是移民種族之間、貴族與平民之間或是議會與國王之間,英國法緣起于雙方的妥協(xié)與契約的簽訂,最終目的是協(xié)調(diào)社會利益的分配,維護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由此可見,無論是詞源角度的宗教秩序,還是起源角度的社會秩序,law的本質(zhì)就是維護秩序,law的語源是秩序。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英文“法”與“law”語源本質(zhì)不同,中文“法”字指涉公平而英文“law”強調(diào)秩序。公平與秩序正是法的兩大特點,中英法各取一端。
(二)???????????? ?“律”與“statute”
由“律”的甲骨文字形可知,“律”字形成之初由(彳)、(聿)構(gòu)成,字義也受其影響。合體象形字象手持書寫工具刻畫甲骨器物狀,引申為區(qū)別、界限義;(彳)是行的省形,引申為測量單位“步”,由“步”長度統(tǒng)一、標準固定的特點引申(彳)為標準、規(guī)范義。因此,推斷(律)的語源是按照固定標準進行劃分,突出“律”的規(guī)范性與公平性。
英文“statute”來自拉丁語statutum, 法令,法規(guī),規(guī)章的含義。詞源同stand, state,由詞根“sta-”具有“stand,make or be firm”(立場或堅定)的含義。強調(diào)頒布的律令,不能輕易變更,否則難以讓民眾信服,維持社會穩(wěn)定,強調(diào)律令的信服度和民主性。
因此對比可知,中文“律”強調(diào)法律的規(guī)范性與公平性,而英文“statute”強調(diào)法律的信服度和民主性。
(三)???????????? ?“憲”與“constitution”
憲的甲骨文字形,由(宀)和構(gòu)成。(宀)為覆蓋物、房屋義,由本義旌節(jié)引申為手持旌節(jié)的使者,因此(憲)的語源是持旌節(jié)的官員奉命前往各地傳達王的法令;
憲的金文字形由一些橫線豎線、(目)、(心)組成,橫線取象于成文法令,豎線象用來懸掛法令的繩子,(目)即眼睛,取象于百姓看法令的行為,(心)部件,意指百姓看到因犯罪而被施以刑罰的圖象后心生恐懼,因此的語源是布憲懸法,百姓見惡,心有畏懼,不敢作惡。
中文“憲”來源于古人懸法示人的制度,雖然“憲”的甲骨文字形與金文字形相差較大,但是無論分析其甲骨文還是金文,“憲”的語源都緣起于懸法示人的制度,“憲”的語源都是布憲懸法于四方,百姓見惡,心有畏懼,不敢作惡。法傳達于四方之后,是規(guī)范百姓行為的唯一標準,整個國家處于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法制之下,此時的法令是統(tǒng)一的,對所有人有同一的規(guī)范性與強制性。
英文“constitution”字形摘自古法語constitucion,含義直接取自拉丁文constitutionem一詞,意為“act of settling, settled condition, anything arranged or settled upon, regulation, order, ordinance”,即“定居、約定、規(guī)則、秩序”等。由此,從語源角度分析,constitution帶有約定契約以及秩序的色彩,并不具有公平的含義,帶有民主的色彩。
綜上可知,中文“憲”與英文“constitution”不一樣?!皯棥笔侵赣缮系较聦⒎钣芍醒氚l(fā)布于四方,強制施行,具有強制性與規(guī)范性。而“constitution”是一種約定行為,是雙方協(xié)商的結(jié)果,具有民主性。
(四)???????????? ?“則”與“rule”
由“則”的甲骨文形體、可以推知“則”是從鼎從刀的結(jié)構(gòu),重鼎源于古代制鼎冶鑄過程,照著“模范”進行刻畫。“則”的語源為“依樣刻畫”,有統(tǒng)一的標準(即“?!被颉胺丁保凇皠t”字進入法律領(lǐng)域后,統(tǒng)一的標準便體現(xiàn)了法律的規(guī)范性與公平性。
“rule”(則)來源于舊法語“riule”(模式)、挪威語“reule”(規(guī)則),意為規(guī)則,習俗,(宗教)秩序。rule源自于原始的拉丁語“regula”,有直桿、條、尺的意思,形象地說是一種模式。意即按照一定的模式,按照傳統(tǒng),規(guī)范人們的一言一行,以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而非尋求公平。
對比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中文“則”強調(diào)公平而英文的rule尋求秩序。
(五)???????????? ?中英法的區(qū)別
公平與秩序。中文“法”的語源是以公正理念要求執(zhí)法者祛除氏族里的罪惡,“則”的語源是“依樣刻畫”,“律”的語源是按照標準劃分,“法”的公正理念與“則”“律”的統(tǒng)一標準,都體現(xiàn)了中國法的公平特性。而英文“law”的語源是設立層級、維護宗教秩序,“rule”的語源是按照模式與傳統(tǒng),規(guī)范行為舉止,維護社會秩序穩(wěn)定,“statute”的語源是頒布法令不輕易變更,“law”的宗教秩序與“rule”的社會秩序以及“statute”法令的穩(wěn)定都體現(xiàn)了英國法強調(diào)的秩序。
強制性與民主性。中文“憲”的語源是布憲懸法于四方,百姓見惡,心有畏懼?!皯棥庇缮霞跋?,由中央到地方頒布法令,突出中國法的規(guī)范性與強制性。而英文“constitution”的語源是約定、契約與秩序等,強調(diào)英國法的民主性。
五、????????? 結(jié)語
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民族對法這種現(xiàn)象、詞義以及來源理解不同,這也表明了法這種現(xiàn)象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探究法的現(xiàn)象,從文字學角度,探究法相關(guān)字詞的語源,中英法語源并不相同。
中文“灋”(法)以一種公正理念要求執(zhí)法者祛除氏族里的罪惡,中文“法”的語源是公平公正;英文“law”在古英語中寫作lagu,是層級的意思,同源詞ordinance緣起于order,強調(diào)宗教秩序,所以英文“law”的語源與公平無關(guān),更加強調(diào)秩序。
中文“律”的語源是按照標準劃分,標準義來自“彳”測量單位,長度固定不變,體現(xiàn)公平特質(zhì)。英文“statute”的語源是法令,詞根“sta-”強調(diào)立場堅定,法令穩(wěn)定,社會秩序才能穩(wěn)定。
中文“則”的語源為“依樣刻畫”,有統(tǒng)一的標準(即“模”或“范”),體現(xiàn)了法律的規(guī)范性與公平性。英文“rule”源自于原始的拉丁語“regula”,有直桿、條、尺的意思?!?/span>rule”的語源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傳統(tǒng),引導規(guī)范人們的一言一行,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而非尋求公平?!皠t”與“rule”的語源都包括法的規(guī)范性,但是“則”更加突出公平而“rule”強調(diào)引導與秩序的維護。
中文“憲”的語源是布憲懸法于四方,由上及下,由中央到地方頒布法令,強制實施,凸顯中國法律的強制性。而英文“constitution”的語源是約定、契約與秩序等,強調(diào)英國法的民主性。
中文“法”“律”“則”的語源都強調(diào)公平,而英文“law”“statute”“rule”的語源都凸顯秩序。公平與秩序是當今法律天平的兩端,恰好融合成了如今法的兩大含義。中文“憲”的語源強調(diào)法律的強制性,而英文“constitution”的語源凸顯民主性。
致 謝
行文至此,感慨頗多。隨著畢業(yè)論文的最后落筆,我四年的本科生涯也即將圓滿結(jié)束。回憶這四年生活的點點滴滴,從入學時的憧憬期待到即將畢業(yè)時的留戀不舍,一切仿佛都歷歷在目。四年來,我的老師和同學們給予我諸多關(guān)心與幫助,使我終身受益。
非常感謝林源老師在我大學的最后學習階段——畢業(yè)論文設計階段給我的指導,從最初的定題,對細節(jié)的修改,到論文的定稿,她給了我十分耐心的指導和幫助。正是由于她在百忙之中多次審閱這篇論文,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本文才得以成型。在此特意向林源老師致以由衷的謝意與敬意!也非常感謝答辯組的三位老師,給我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建議,為這篇論文的完善指明了方向。
同時,感謝所有任課老師在這四年來對我的指導與幫助,是他們傳授了我專業(yè)知識,他們的指導與關(guān)懷是我四年來最寶貴的財富!我還要感謝我的三位室友,感謝她們一直以來給予我的關(guān)心與督促。
最后要感謝的是我的父母,他們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依靠,他們?yōu)槲姨峁┝颂嗄闹С峙c幫助。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繼續(xù)努力,絕不會辜負父母和老師的殷殷期望!
參考文獻
[1]梁啟超.中國法理學發(fā)達史論(1904)[J].法律文化研究,2014(00):1-44.
[2]徐忠明.從“法”看中國司法的興起及理念[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94-99+142.
[3]溫慧輝.“水”與“法”之淵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44-49.
[4]武樹臣.中國法的原始基因——以古文字為視野[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34(04):3-15.
[5]蔡樞衡.刑法名稱的由來[J].北京政法學院學報,1981(03):9-17.
[6]武樹臣.尋找最初的“法”──對古“法”字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J].學習與探索,1997(01):87-91.
[7]胡大展.“灋”意考辨——兼論“判決”是法的一種起源形式[J].比較法研究,2003(06):1-7.
[8]錢大群.“憲”義略考——兼說中國古代無憲政[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4(02):70-75.
[9]段亞菲.由“法”字窺見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異[J].法制與社會,2011(20):1-2.
[10]范子銘.中外法的起源及其特點之比較[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10):113-115.
[11]武樹臣.“法”字新考[J].中外法學,1994(01):63-64.
[12]程少軒.論左冢漆盤所見“水”字當讀為“準”[J].古文字研究,2020(00):236-240.
[13]王謀寅.對中國成文法起源問題的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67-72.
[14]朱英貴.一敗涂地,有物有則——釋“敗”與“則”[J].文史雜志,2018(03):93-99.
[15]梁治平.“法”辨[J].中國社會科學,1986(04):71-88.
[16]靳克斯,張季忻.英國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12-13.
[17]廖丹.論英國憲法的保守主義基礎(chǔ)[J].韶關(guān)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7):48-51.
[18]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4-48.
[19]??偙?/span>.“律”字新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02):17-20.
[20]蔡樞衡.中國刑法史[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1]馬建民.論“利”、“初”、“則”的本義及許慎《刀部》諸字的處理——兼與董春利商榷[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0(06):1-6.
[22]朱芳毅.論《馬氏文通》對“則”字的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04):81-84.
[23]陳寒非.“律”義探源[J].現(xiàn)代法學,2013,35(03):18-41.
[24]金敏.“法”的故事的另一種講法[J].中國法律評論,2018(06):140-159.
[25]金國泰.《連詞“則”的起源和發(fā)展》商榷[J].中國語文,2003(04):376-378.
[26]黃震,楊健康.“法”:一個字的文化解讀[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18-22.
[27]李杰群.“則”的本義探析[J].漢字文化,2000(02):47-50.
[28]蘇力.“法”的故事[J].讀書,1998(07):3-5.
[29]武樹臣.中國法的起源及其特征[J].中外法學,1992(06):6-12+64.
[30]武樹臣.尋找最初的“律”——對古“律”字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J].法學雜志,2010,31(03):105-113.
[31]褚宸舸.“灋”義研究的中國語境——《“灋”義》及相關(guān)論著述評[J].河北法學,2007(02):54-59.
[32]張永和."灋" 之本相追問[J].學習與探索,2009,(6):92-95.
[33]趙進華.古文字與古代法文化研究綜述——律[J].河北法學,2011,29(02):45-
[34]Geoffrey Wilson. The Definition of Law. 1959, 17(2):254-258.
[35]Toward a Comparative Definition of Law. 1965, 56(3):301-306.
[①] 梁治平:《“法”辨》,《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4期,第72頁。
[②] 靳克斯:《英國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頁。
[③] 靳克斯:《英國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頁。
[④] 廖丹:《論英國憲法的保守主義基礎(chǔ)》,《韶關(guān)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7期,第48-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