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跟子女“緣盡”,會給出這幾個暗示,走到紅塵盡頭

佛說,緣起緣落,緣聚緣散,一切都是天意。
緣分降臨到我們的身邊,那我們就跟命中的有緣人相遇。緣分遠離我們,那我們就會跟身邊人告別。有聚有散,本就是一陰一陽的天道。
跟外人相處,時間是有限的,我們終究需要跟外人告別。哪怕是跟家中的親人相處,時間也是有限的,我們終究需要跟親人告別。
就拿父母和孩子來說,父母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一輩子。父母,終究有歸去的那一天。孩子,終究需要學會自力更生,獨立地活下去。
緣分,為什么會走到盡頭呢?因為人之壽命是有限的。沒有人可以活到兩百歲,也沒有人可以長生不死。
父母跟子女緣盡,會提前給出這幾個暗示,也許父母將走到紅塵的盡頭。

?
一、父母會跟孩子說樸素的真話。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中記載,漢昭烈帝劉備在臨終之前,跟劉禪說了一番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不要因為較小的惡事就去做,也不要因為較小的善事就不做。唯有德行深厚,才能夠收獲人心,得到別人的尊重。你父親我德行不夠,你就不要模仿了。
一代雄主劉備,竟然說出了如此“善良有德”的話,這說明了什么?就一句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父母臨終之前,只會跟孩子說,要做一個好人,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中間還要對得起良心。如此,就不枉此生了。
還未緣盡,父母也許會教育孩子,要不擇手段做事,不擇手段去賺錢,比較勢利??傻搅司壉M的那一刻,人之心態(tài)變了,說的話自然也變了。
人,從復雜變得簡單,從惡意變得善良,這就是老子談到的“返璞歸真”。

二、父母會叮囑孩子,吩咐后事。
有一個案例。某天夜里,老父親一反常態(tài),將孩子叫到房間里面促膝長談。孩子很疑惑,父親不是多話的人,為什么今天會如此健談呢?
在交流的過程中,老父親給孩子說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歸去后的安排。孩子雖然不解,可還是把父親的話聽進去了。
一大早起來,孩子發(fā)現(xiàn),老父親在睡夢中離去了,特別安詳。這一刻,孩子才明白,父親昨晚跟自己促膝長談,是因為父親覺得自己“油盡燈枯”了。
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會“預知時至”。所謂的“預知時至”,是佛家用語,大致意思是,人們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在什么時候走到終點。
就像清代后期的名臣曾國藩,臨走前的幾個小時,還讓孩子扶著他到園子里面散步。說完該說的話了,曾國藩就端坐在椅子上離開了。
父母跟孩子緣盡之前,會跟孩子吩咐自己的后事,叮囑完就走了。

三、父母的氣數(shù),去到孩子的身上。
有詩云:“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p>
所有老舊的東西,都會逐漸消失。而新生的事物,永遠都會代替老舊的事物。父母離去后,孩子就會代替父母。孩子的孩子,也會代替他們。
談到“代替”,就不得不提到這么一個詞,氣數(shù)。一個人氣數(shù)將盡,另外一個人絕對氣數(shù)旺盛。這一弱一強,就形成了人世間的循環(huán)。
如果不好理解,我們可以看一看老子的《道德經(jīng)》,里面有這么一句話: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大致意思是,天道,會減損多余的,而補全不足的。
父母經(jīng)歷過氣數(shù)的巔峰,孩子還未經(jīng)歷過,那天道就會讓父母走下坡路,而讓孩子走上坡路。這,就是所謂的“枯榮興衰”。
正如古人所言,枯榮興衰皆前定,浮生勞碌空自忙。

四、父母使命完成,一代新人換舊人。
古人有詩云:“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為什么非要換舊人,而不讓舊人一直存活下去呢?首先,歷史需要發(fā)展。其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要完成。
就拿秦朝的發(fā)展來說,秦始皇嬴政的太爺爺,秦昭襄王嬴稷,在位五十多年,弱六國,滅東周,讓秦國一躍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的第一強國。
嬴稷臨終前有一個遺憾,那就是無法統(tǒng)一天下。雖然說嬴稷的兒子、孫子,都走得早,但嬴稷的曾孫子嬴政,完成了秦國歷代君王的心愿。
嬴稷打怕了六國,而嬴政征服了六國,統(tǒng)一了天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務,每個人都在歷史的過程中,做好自己的分內(nèi)事。
無論是父母跟子女緣盡,還是長輩跟后輩緣盡,都是“一代新人換舊人”的體現(xiàn),我們不必悲傷,只需接受現(xiàn)實,順其自然就好。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