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津液辨證:痰


? ? ?
說到“痰”,不是學中醫(yī)的人往往會想到從口中吐出的”痰”。實際上,中醫(yī)學中“痰”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此外,有些疾病如頭目眩暈、惡心嘔吐、心悸氣短、神昏或癲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這種看不見的痰,就是無形之痰。
? ? ?中醫(yī)講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腎為生痰之本,我們就從這三個理論開始學習。

? ? ?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痰的產(chǎn)生主要與肺、脾兩臟有關(guān)。肺主呼吸,調(diào)節(jié)氣的出入和升降。當邪氣侵襲肺時,容易導致肺內(nèi)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運化,即消化和運送營養(yǎng)物質(zhì)至各臟器。如果濕邪侵犯人體,或思慮過度、勞倦及飲食不節(jié),都能傷脾而使其失去運化功能,造成水濕內(nèi)停凝結(jié)成痰。

? ? ? 對于“有形之痰”大家是可以自己分辨的,主要有寒痰、熱痰、濕痰及燥痰等。
? ? ? 寒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歡喝熱的,舌苔薄白。這種情況多由感受寒邪引起。患者可以多用些陳皮、桔梗等化痰的藥物泡水,同時還能治療風寒感冒。
? ? ?

? ? ? 熱痰:痰黃黏稠,由熱邪侵肺或先受風寒發(fā)高熱數(shù)天后,轉(zhuǎn)化而來,病人怕熱喜歡喝涼的,舌紅苔黃。此時就要清熱化痰了。飲食要清淡,不要吃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鮮竹瀝水或者梨汁。
? ? ? 濕痰:痰為白色稀水樣,病人有身體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癥狀,舌苔薄白或白膩。這是由于濕邪侵入人體(如居潮濕環(huán)境),使肺、脾功能失調(diào),或者飲食過于油膩,缺乏運動等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調(diào)。這時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藥等食物。同時加強鍛煉,控制體重。
? ? ?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覺口鼻咽燥,舌苔薄黃。這時要多喝水,可適當用沙參、麥冬等養(yǎng)陰的藥物代茶飲,同時保持呼吸道濕潤,室內(nèi)可用加濕器。

? ? ? 因痰從肺出,所以人們多認為肺生痰。但中醫(yī)認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那么咳嗽即為風不調(diào)之象,咳痰即為水不調(diào)之象。均非肺之獨病,而是與其他臟腑均密切相關(guān)的。

? ? ? 水代謝
? ? ? 水代謝中醫(yī)認為由肺、脾、腎三臟所主。水谷入胃后,對人體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輸注于脾,通過脾的運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輸于肺,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調(diào),水液得以下輸至膀胱;同時又通過肺氣的宣發(fā)作用,以三焦為通道將津液布散于周身。下輸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腎的氣化作用下,一部分(濁中之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潤養(yǎng)肺金,一部分(濁中之濁的部分)化為尿液,排出體外。

? ? ? 在臨床上,脾臟最怕受困,一是氣困(生氣不布),二是濕困。脾臟相當于全身氣機的中央樞紐,負責著水谷的轉(zhuǎn)輸。如果思慮耗神,元氣受傷,生氣不布,困厄脾陽,或久居濕地,淋雨涉水,外濕內(nèi)侵,困厄脾陽,則津液轉(zhuǎn)輸不利,化成痰濕,上輸于肺;同時,脾亦受痰濕之困,愈加重氣困,兩因相纏,脾越虛,痰越多。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
? ? ? 如氣困重于濕困,應首選補中益氣湯,健旺脾氣(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升補元氣(黃芪、當歸、升麻、柴胡),燥化濕邪(陳皮)。
? ? ? 如濕困重于氣困,應首選二陳湯,燥濕化痰(陳半夏、陳皮),理氣和中(茯苓,甘草,烏梅,生姜)。

? ? ? 腎為生痰之本之說,又如何理解呢?
? ? ? 因為脾陽根于腎陽,腎陽充足是脾陽健旺的根本。而脾陽健旺是正氣內(nèi)存的根本,正氣內(nèi)存則是邪不可干的保證。所以,在臨床上,健旺脾陽的同時,常要考慮是否存在腎陽不足之象,而適當配入溫補腎陽之品,如附子、肉桂、細辛、淫羊藿、吳茱萸等。

? ? ? 證候分析
? ? ? 痰阻于肺,宣降失司,肺氣上逆,則咳喘咳痰、痰質(zhì)黏稠、喉中痰鳴;
? ? ? 痰停胃脘,胃氣逆滯,則胸悶脘痞、嘔吐痰涎;
? ? ? 痰濁凝結(jié)于經(jīng)絡(luò)、肌膚、關(guān)節(jié),可見痰核、癭瘤、瘰疬、乳癖及關(guān)節(jié)腫痛而屈伸不利;
? ? ? 痰為陰邪,上犯清陽,則眩暈頭重;
? ? ? 風痰阻絡(luò),則肢麻偏癱、舌強言謇;
? ? ??

? ? ? 無形之痰留聚于心、腦,蒙蔽擾亂神明,可致失眠心悸,神志迷蒙或昏仆,癲,狂,癇,癡;
? ? ? 痰氣郁結(jié)于咽喉,可致梅核氣;苔膩、脈滑,為痰邪內(nèi)停之征
? ? ? 辨證要點
? ? ? 有形之痰,有物可見,有聲可聽或有形可觸;無形之痰,則可據(jù)上述特定癥狀,加上苔膩脈滑,推斷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