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第4期|聊聊學生時代的無意識厭女狀態(tài)
“厭女”這一概念是日本的女性主義者上野千鶴子在她的著作《厭女》一書中提出來的,在國內(nèi),可以說,從出生到高中,厭女都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無意識現(xiàn)象。這是為什么呢?我將從以下幾點展開論述。
?
【根植在血液里的傳統(tǒng)觀念】
?
即使政治不正確,重男輕女在我國都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是一種根治在人們腦子里的傳統(tǒng)觀念,大家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組合:兩個姐姐一個弟弟,但一個哥哥兩個妹妹的家庭模式則是非常少見的。在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女孩都是不被期待著出生的,都是為了迎接弟弟而出生的,比如歷史上女孩們常用的一些名字:“招弟”“接娣”等。這是一種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觀念。在這樣的家庭里出生的女孩,顯然,從出生開始,她就是不被期待的、她就是不被歡迎的。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里的女孩們?nèi)烁窬蜁в幸欢ǖ淖员靶?。比如一種現(xiàn)象:如果家里的錢只夠讓一個人上學,那么姐姐就會自己主動退學,把這一機會讓給弟弟。
?
【內(nèi)向與外向有沒有高下之分?】
?
從出生、上學開始,家長、家庭、宗族對于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就是不同的。女孩一般都被教導要聽話、懂事、乖、文靜、要學著幫爸爸媽媽做家務,在學校要尊重老師,要和同學好好相處,要努力去得到家長與老師的表揚,要去得三好學生獎狀;反之男孩的家長一般不會對他們提太多的要求,不管是父母、老師對于男孩的唯一要求除了好好學習之外就是不要調(diào)皮搗蛋,不要闖禍就夠了。那么這種教養(yǎng)方式的不同導致了女孩都是偏內(nèi)向的、被動的;而男孩都是偏外向的,活潑的,雖然性格并沒有高下之分,但在投入外部環(huán)境時,顯然是男孩的性格更具有力量、更具有優(yōu)勢。
?
【興趣愛好的差異】
?
一般來說,男孩的興趣愛好都是一些力量型運動,比如:打籃球、踢足球等。這種運動可以讓人的身體更加強壯,整個人也更有力量。而女孩們報的興趣班基本都是:鋼琴、舞蹈等,是一種非常優(yōu)雅的活動,是具有很強的審美性的。比如:一個女孩坐在鋼琴前優(yōu)雅地彈鋼琴、一個女孩優(yōu)雅地跳著芭蕾舞、古典舞,這些愛好都是用來審美的,是用來被觀看的,那么是被誰來觀看的呢?要知道芭蕾舞、古典舞這些都是要上舞臺演出的。顯然,在這里,女孩們所學習的特長是具有商品性的,是一種對于自身的“增值”,在未來可以用來被男性或者資產(chǎn)階級用來消費、購買的。
?
【“壞男孩”崇拜】
?
在上學階段,由于大部分女孩的性格比較偏內(nèi)向,而調(diào)皮搗蛋的男孩卻很多,即使是有一些性格外向搗蛋的女生,她們也會被叫做“女漢子”“母老虎”之類的,還是在男性的專屬稱呼之前,附加上了“女”這一詞。由于學校里的“反叛者”:跟同學打架的、跟老師頂嘴的、逃課去網(wǎng)吧的、帶領同學們起哄的,總之就是班里的“頭頭”基本都是男生,這些敢于與權(quán)威即學校、老師對著干的人是深受同學們所崇拜、仰慕的,使得這個階段的男生與女生建立起來的都是一種“壞男孩”崇拜,是一種將男生作為主體的現(xiàn)象。
?
【女生之間的“厭女”】
?
這一現(xiàn)象就導致了一種同學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厭女現(xiàn)象。比如:女生之間經(jīng)常會建立一些小團體或者是排斥別的同學,就會導致大家認為女生之間的友誼是非常脆弱的,是很淺薄的,而男生之間是非常行俠仗義的。比如同學之間通常會談論一個問題:你下輩子想當男生還是女生?通常女孩們都會回答想當男生。拿我自己來舉例,由于中學時,我的外號是“春哥”“春爺”,這種外號會讓我覺得自己區(qū)別于很多的女孩,似乎因為這個外號也可以把我劃分進男生的群體,顯然,那是一個更高級的群體。即使是女生,也更喜歡跟那些帶有男性特征的女孩兒玩。通常她們會認為這樣的女孩是更加值得交朋友的、可以信任的、具有男性特征的,比如:仗義、大方等、也是不會搶她們的男朋友的。包括我在那個階段都會覺得跟女生打交道好麻煩呀,跟男生之間的友誼似乎更直爽一些。所以那個階段的很多女孩其實都帶有一種無意識的“厭女”癥。她們意識不到自己就是本體的女本位的思想,這種想法會從小時候一直延續(xù)到大學開始談戀愛,開始與男性建立起親密關系。在與男性建立起親密關系時,極少部分的女性才會開始覺醒,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女本位的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