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的文化意蘊。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我一直以為自然界的每種草
當歸的文化意蘊。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我一直以為自然界的每種草木都是有文化意蘊的,當歸更是如此。說起當歸,我們不得不說蜀漢后期的重要人物——姜維。姜維被諸葛亮收降之后,他的母親給他寫了封家書“兒啊,替你娘寄些當歸來吧!”姜維家鄉(xiāng)在甘肅天水,那里出產(chǎn)一種藥材,名字叫當歸。然而在這封信里,母親卻舍近求遠,要他從千里之外的蜀地寄這種藥材給自己,其中的含義,他自然明白?!獨w去來兮,胡不歸?信紙在手中微微顫抖著,猶豫,躊躇,彷徨。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那邊是自己的老母,家鄉(xiāng),故國;然而這一邊,這一邊卻如何能令自己割舍???反復(fù)思量了不知多久,他終于提起筆,緩緩地,一筆一劃地,寫下了給母親的回信: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為了百頃良田,自己顧不得一畝(母);孩兒在蜀中唯有遠志,并無當歸可寄。姜維的回信慷慨激昂,千載之后讀史至此,猶有鏗鏘的余音縈回于發(fā)黃的筆墨之間。史書沒有記載當時姜母是什么反應(yīng),民間傳說多云姜母見信知孩兒志向遠大,十分欣慰;還有人說這封“令求當歸”的信是曹魏逼著姜母寫的,收到回信后,姜母便一頭撞死以絕姜維的牽掛之心。那年姜維剛27歲,被諸葛亮帶回蜀漢,從此不歸 “當歸不歸”的姜維卻演繹蜀國的一段傳奇,也成就了忠君愛國的一段佳話。當歸的文化意蘊,讓我們看到了英雄的氣概和家國情懷! “當歸且歸”既是一種人性的守諾,又是一種親情的見證。曾經(jīng),有個年輕人以采藥為生。新婚不久,他便上山采藥,對妻子許諾,三年便歸。誰知人入深山,一年無信,二年無音,三年仍不見回轉(zhuǎn)。妻子憂郁成疾,且無力持家,只好改嫁。經(jīng)年之后,采藥人歸來,妻子哭訴道:“三年當歸你不歸,片紙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錯嫁人,心如刀剜恨又悔?!辈伤幦诵纳⒕?,便將采回來的草藥送給妻子,竟然治好妻子的舊疾。采藥人便將此草稱為當歸,以警示后人,當歸且歸。雖是傳說,卻有著美好的寓意。當歸便歸,怎可失約? 看到一則新聞報道,更讓人心久久難平:一位老人拒絕拆遷,固執(zhí)地守著破舊小屋,而拒絕拆遷的理由,并不是為了錢。老人含著眼淚說:“我要是搬走了,走失多年的兒子如果歸來,怎么找到家呢?”隔著屏幕,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流。當歸不曾歸,讓年邁的老父苦苦守候。飄泊的人呀,能否踏上歸家的路途,別再讓父母望穿秋水?當歸且歸,前世今生,不負承諾,不論是與家人、友人甚至陌生人,都不要失約,即便隔了萬水千山,說好歸期便歸。歸來了,不再漂泊;歸來了,落地生根。當歸是一味草藥,也是慰藉世人心的良藥。 在中國文化里,當歸不僅有如上深沉的寓意,當最更是一味濟世的救人的良藥。它味辛,性溫,主治氣逆、咳嗽等,還有舒利關(guān)節(jié)、補中益氣之用,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巧,延緩衰老。在中醫(yī)眼里,當歸是不可缺少的草藥。而且當歸是經(jīng)得起歲月浸染的,亦如泡在酒里,藥性持久不衰。這人與當歸,似乎頗有相望塵世的味道。 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jīng)。藥材都是有歸經(jīng)的,不然怎么治病呢。先歸經(jīng)了,再發(fā)揮療效。歸就是藥材的選擇性作用,是歸入,走向的意思。經(jīng)就是經(jīng)絡(luò),對某經(jīng)絡(luò)有特殊作用。這就叫歸經(jīng)。歸經(jīng)是以臟腑經(jīng)絡(luò)學為基礎(chǔ)的。這當歸呢,就是對肝,心,脾,有特殊作用的。當歸是一味良好的補血藥物。舊時都是野生的,現(xiàn)在多用人工種植的,野生的怕是難以尋覓了。一棵完整的當歸,它的作用那是不一樣的。不要以為當歸就是當歸,才不是呢。道非道,當歸非當歸。 全歸全身都是寶,但用藥部位不同,其作用也不盡相同。一棵囫圇的當歸,方劑里叫全當歸。全當歸是用來補血活血的,主要治療血虛頭暈,目眩,心悸。若是取了頭尾的當歸身,只有一個作用:補血。血虛氣弱者,當歸身同黨參,黃芪一起熬,喝了補血的效果良好。屬于溫補。至于當歸尾呢,是活血止痛的。用來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癥。常與乳香,桃仁同用。用當歸,那得根據(jù)病情,有的病用全當歸,有的病用當歸身,有的病用當歸尾巴。這是有嚴格區(qū)別的,不能亂用。 中醫(yī)用藥的講究,不僅僅體現(xiàn)在用藥部位上,就是同樣的一味藥材,炮制的方法不同,藥用療效也是不同的。比如當歸。當歸酒炙后,補血的作用減弱了,增強了活血的功效。酒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把白酒噴灑在當歸片上,拌勻了,醒上一宿,再晾干微炒。這就是傳統(tǒng)的酒炙當歸。一般經(jīng)過酒炙的藥材都是為了提高活血通脈作用。至于醋炙,是為了提高藥材的柔肝止痛,理氣活血作用。藥材的炙也是很重要的。比如黃土炒白術(shù),姜汁炒黃連,麩皮炒枳殼等。這樣的炙,那要看具體的情況而定了。有一味藥材的炙很經(jīng)典,你肯定是不知道的,叫熟地。它本來叫生地,因為炙后熟了,就叫熟地。生地和熟地的藥用價值那是截然不同的。熟地有個筆名叫九地。為什么叫九地呢?就是因為炙的時候需要九蒸九曬。經(jīng)過這樣的炙后,九地補血滋陰的效果大增。在治療血虛心悸的病癥時,當歸為君藥,九地為臣藥,基本黃金搭檔。當歸補血的同時,九地協(xié)助補血滋陰,效果那是相當?shù)暮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