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xué)階梯》第25集——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論道德錯誤:腦子壞了還是良
原創(chuàng)通識課|《哲學(xué)階梯》第25集——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論道德錯誤:腦子壞了還是良心壞了?
? ? ?
哲學(xué)即哲學(xué)史——黑格爾
《哲學(xué)階梯》第25集
之
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論道德錯誤:腦子壞了還是良心壞了?
(視頻版)
,時長13:53
(文字版)
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論道德錯誤:腦子壞了還是良心壞了?
文/曾斌
無人有意作惡
這一集我們來探討蘇格拉底的“無人有意作惡”。你一定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戒煙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情,我都戒過許多回了?!逼鋵嵨覀冞€可以把這句話里的戒煙換成減肥——“減肥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情,我都減過許多回了”。在戒煙和減肥的問題上,人們之所以常立志而不是立常志,通常的解釋是“意志薄弱”或者“不能自制”,比如,我知道不應(yīng)該抽煙,但就是無法抵御煙的誘惑。

(Pic/Google)
從哲學(xué)的角度說,“應(yīng)該”蘊含著“能夠”,打個比方,你“應(yīng)該”珍惜生命、遠(yuǎn)離煙草,這個要求之所以是合理的,是因為你“能夠”做到戒掉香煙,從此神清氣爽,體健貌端。反過來說,對于不“能夠”做的事情,我們就不會說“應(yīng)該”,比如說,我們一般不說“你應(yīng)該每年掙到一億元”??墒菃栴}在于,即使面對那些能夠做到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會哀嚎:臣妾真的做不到啊。這個時候,常識告訴我們,那是因為你意志薄弱了,你被欲望俘虜了。
美狄亞是古希臘悲劇作家歐里庇得斯筆下的一位人物,當(dāng)她得知丈夫背叛自己之后,悍然殺死自己親生的子女,以使負(fù)心人絕后。行兇之前,美狄亞怨念纏繞,難以自拔,于是有了下面的自白:
“盡管我知道我將犯的罪惡,但我已無法控制我的激情,激情就是造成罪惡的原因?!?/strong>
“你所警告我的一切,我自己都知道。盡管我知道,自然卻使我不得不如此?!?/strong>
這兩句臺詞再明白不過地告訴我們,美狄亞“知道”殺死親生子女是罪惡的,她之所以明知故犯,完全是因為“意志薄弱”和“不能自制”,這個解釋看起來非常合情合理??墒?,如果讓蘇格拉底看這部戲劇,他一定會質(zhì)疑:美狄亞真的“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罪惡的嗎?蘇格拉底的意思是,“如果人們知道如何避免惡行,而且知道不作惡比作惡更善,那么他們就不會去作惡”。這個觀點可以總結(jié)為:“無人有意(自愿)作惡?!?/p>
假如讓美狄亞和蘇格拉底來一場虛擬的對話,大概會是這樣——
美狄亞說:“我知道殺死子女是罪惡的,但我忍不住那樣做。”
蘇格拉底說:“這不是因為你忍不住,而是因為你并沒有真正認(rèn)識到那是罪惡的,你的錯誤在于缺乏知識,沒有看見真正的善?!?/p>
所以說,在蘇格拉底看來,美狄亞不是“明知故犯”,她的問題恰恰在于她處于“真正的、最嚴(yán)重的無知”。
?
德性即知識:沒有人會故意傷害自己
初看起來,這個想法與常識相差太遠(yuǎn)。一定有人會反問:難道美狄亞不是有意殺死自己的孩子?難道那么多的腐敗分子不是在有意識地貪贓枉法?
蘇格拉底的回答真的那么違反直覺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你的錯誤在于沒有真正認(rèn)識到你的錯誤!我們寫檢討書,在靈魂深處鬧革命,查找問題不足,深挖思想根源,所有這些做法的隱含之義就是,我們之所以錯誤,是因為在認(rèn)識上出了偏差,說得難聽一點,就是腦子壞掉了。
按照這個思路,一個人之所以在戒煙問題上屢敗屢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不是因為他的意志薄弱,而是因為他雖然口口聲聲說知道吸煙的壞處,但其實還是沒往心里去,沒有真正嚴(yán)肅認(rèn)真地對待吸煙的壞處,也就說,并不真的知道吸煙是一件壞事。我聽過一個戒煙故事:一個人在辦公室抽煙,正好手頭有一個PM2.5的測試儀,當(dāng)他點燃一根煙之后,眼睜睜看著從20飆升到了500,這可把他給嚇壞了,從此以后他再也不在辦公室抽煙了。他認(rèn)識到了在辦公室抽煙的危害性,所以就放棄了在辦公室抽煙的習(xí)慣。當(dāng)然,他顯然還沒有真正認(rèn)識到抽煙的危害性,所以至今沒有成功戒煙。
我們在這里可以設(shè)想一下他的推理邏輯:我在室外開放的空間里吸煙,PM2.5的濃度就不會那么高;我每天控制吸煙的總量,對身體的傷害就不會那么大;退一萬步講,即使吸煙會傷害身體,甚至導(dǎo)致短壽。但是對比吸煙但快樂的一生和不吸煙但百爪撓心的一生,前者的快樂總量依然要大很多。所以,這個人是不是非常有理性?他可是真心誠意地認(rèn)為吸煙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從這個角度說,如果你要批評他,就不能簡單地說他意志薄弱。這個時候,蘇格拉底的思路反倒是成立的,也就是說,他之所以在戒煙這個問題上犯錯,恰恰在于他沒有認(rèn)識到他的錯誤!
分析到這里,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對“無人有意作惡”做出解釋。
首先,一個人作惡,最大的受害者是誰?普通人一定會說,那肯定是別人啊??墒翘K格拉底卻認(rèn)為,一個人作惡,最大的受害者是自己,因為他讓自己變壞了。如果一個人作惡而且還逃避了懲罰,那就更加糟糕了,因為他的獸性部分非但沒有得到壓制,反而更加囂張了。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無人有意作惡”的意思就是“沒有人會故意傷害自己”,因為所有人都是“趨利避害”、“趨善避惡”的。煙民們在為自己做辯護(hù)的時候,不正是在強(qiáng)調(diào)這是對自己有益的事情而不是有害的事情嗎?
其次,蘇格拉底認(rèn)為善惡是非是有客觀標(biāo)準(zhǔn)的。智者學(xué)派把白的說成黑的,把黑的說成白的,那就是在混淆是非善惡,這是意見,不是知識。哲學(xué)家要尋找善惡是非的知識,而理性可以幫助我們?nèi)フJ(rèn)識它們。有德性的人就是有真正知識的人,沒有德性的人則是缺乏真知的人。所以說,德性即知識。
蘇格拉底的使命是督促雅典人“關(guān)照自己的靈魂”,因此,這里的“知識”就與“認(rèn)識你自己”這句箴言聯(lián)系在一起了。蘇格拉底說:“那些認(rèn)識自己的人知道什么事對自己合適,能夠分辨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出于這種自知之明,他們還能夠鑒別他人,通過和別人交往獲得幸福,避免禍患。但是那些不認(rèn)識自己,對自己的才能有錯誤估計的人……他們既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所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他們與之交往的是怎樣的人;由于他們對這一切沒有正確的知識,他們就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要陷入禍患。”
這一段話說得非常清楚,理性、知識、德性、幸福之間,存在著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漸遞進(jìn)的邏輯。有理性的人必然擁有關(guān)于自我的知識,他也因此是有德性的人,有德性的人一定能夠得到幸福。這毫無疑問是一種理性主義的道德哲學(xué)。有意思的是,20世紀(jì)的哲人維特根斯坦似乎也認(rèn)同這一點。在一封人信件中,他寫道:“我勤勉地工作,希望自己能更好(better)和更明智(smarter)。當(dāng)然,這兩者本就是一回事?!币簿褪钦f,維特根斯坦認(rèn)為“聰明人”和“好人”根本就是一回事。其實,我們也可以從反面的角度去理解維特根斯坦的這句話:“蠢人”和“壞人”根本就是一回事。所以在現(xiàn)實世界里,我們才會目睹這么多“又蠢又壞”的惡人惡行。
?
亞里士多德:每天反復(fù)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jīng)盡可能同情地理解“無人有意作惡”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不得不承認(rèn)的是,這番道理雖然深刻,但與日常的道德直覺相差還是很遠(yuǎn)。那些腐敗分子知道“莫伸手,伸手心被捉”這個道理,但是在面對江詩丹頓和愛馬仕的時候,他們就是會意志薄弱,難以自制。這樣的人可不是因為腦子壞掉了,而就是良心壞掉了。
亞里士多德批評蘇格拉底,認(rèn)為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識,這樣一來,就取消了靈魂中的非理性部分,因此也就取消了激情和性格對人的影響。說得直白一些,少數(shù)時候理性是欲望的主人,多數(shù)時候理性是欲望的奴隸。人性并不是天然向善的,在那些又蠢又壞的人當(dāng)中,多數(shù)不是因為太蠢了所以才會變壞,而恰恰是壞得肆無忌憚,才會顯得格外蠢。

(Pic/Google)
?
亞里士多德說:“知道公正的人不會馬上變得公正。”這句話特別有道理,要把“舌尖上的知識”變成“行動上的知識”,既需要時間,更需要實踐。所以,亞里士多德會說:“每天反復(fù)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這句話的關(guān)鍵詞是“做”,也就是行動和實踐。亞里士多德為什么不說“每天反復(fù)說的事情造就了我們”呢?這是因為“擁有知識”不等于懂得“使用知識”?!短忑埌瞬俊防锏耐跽Z嫣就是典型的紙上談兵者,她博聞強(qiáng)記,知曉天下武術(shù)的所有精華,但是卻手無縛雞之力,就是因為在“擁有知識”和“使用知識”之間,缺少了一個必要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實踐。同樣的,整天高談闊論禮義廉恥的人,也不一定真的就在生活中遵守禮義廉恥。
回到前面舉的煙民例子,他給自己提供了很多合理化的理由,其實很可能都只是借口而已,很可能他在心里根本就不相信這些借口,他就是百分百的“不能自制”。人在這方面真的是“萬物之靈”,我們總是非常容易地原諒自己的錯誤,而且非常善于給自己的錯誤尋找借口。
在結(jié)束這一集之前,我想做一個簡單的小結(jié)。蘇格拉底是個理性主義者,他強(qiáng)調(diào)知行合一,如果知行不一,那一定是知出了問題。而亞里士多德是個經(jīng)驗主義者和常識論者,他同樣強(qiáng)調(diào)知行合一如果知行不一,很可能是行出了問題。你會認(rèn)同誰的觀點呢?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