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的木屋從來不鎖 | 讀《瓦爾登湖》其三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 必偃。
——《論語》
1
季康子向孔子請教該如何處理政事,季康子問:“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這種做法您覺得怎么樣?”
孔子回答說:“處理政事,何必殺戮?只需行善,百姓自然也跟著行善。上位者的品德好比風,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p>
論語中的這則小故事留下來了一個成語:風行草偃。
2
梭羅在《瓦爾登湖》的《村子》這篇文章中,引用了這則故事。
在《村子》這篇文章中,梭羅寫了自己下午在湖中游泳,在湖畔散步,寫了自己小屋周圍的人生活的狀態(tài),也寫了偶爾來到的外來者。對這樣的生活,梭羅樂在其中。
梭羅也提到了自己被捕入獄的經過。被捕的原因是梭羅拒絕納稅。梭羅拒絕納稅的原因是他拒絕承認政府的權威。對于政府的做法,梭羅認為是騷擾。
3
梭羅的木屋從來不鎖。
疲倦的漫步者可以自己進來休息,烤火;來訪的文人可以自由翻看桌上的書;甚至有些人僅僅是因為好奇,走進來看看梭羅的櫥柜,猜測他早晚吃什么,這些,梭羅都不在意。
唯獨政府,被梭羅認為是打擾者。
梭羅認為: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像我當時那樣,簡簡單單地生活,那么我深信,世上將不會再有偷竊搶劫之類的事發(fā)生了。在瓦爾登湖的26個月,是一場生活的實驗。梭羅親身踐行自己的理念。
不納稅,被捕了也不納稅,用自己的行動“反抗”政府,不想政府打擾自己的生活。梭羅并不是完全的無政府主義者。他只是不喜歡無良的政府。
按照他的看法,好的政府,應該做到以德服人,風行草偃。
4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不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但是說得真好。
梭羅在《瓦爾登湖》這本書的第一頁,第一段,就說了:房子是我親手搭建起來的……期間完全靠著我雙手的勞動過活……
梭羅在書中提到,自己建小木屋用了28塊多美金,可是他卻沒有提到小木屋是建在誰買來的土地上。梭羅提到自己借了一把斧頭,卻沒說自己是向誰借的。梭羅說自己砍伐了附近一些白松,作為自己的建筑材料,卻沒提到為什么砍了這些樹卻沒有人來找自己麻煩。
難道這真的是一片無主的土地嗎?
梭羅不斷強調自己是如何貼近自然,反抗政府,親近人民,反省內心,卻偏偏不提是誰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著自己。
他不能說。
說了,他精心構筑的這讓人無比向往的烏有邦,就真的會化為烏有。
5
提起這本《瓦爾登湖》,聽到最多的并不是閱讀后的體驗,而是講述自己買來以后放在書架上落灰的體驗。
有這樣體驗的朋友,也許,并不必急著去閱讀,而沒讀,也并不見得就有多大損失。
該被供奉的,就放在神龕上吧。
脫了褲子,誰也不比誰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