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姓氏學者馮志亮講千家姓之萬姓——先祖畢萬,距今已經有兩千兩百年歷史
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每一種姓都包含其獨特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它開枝散葉、生生不息,蘊育出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而且每一種姓都有其代表人物,沒有貧、富、貴、賤、高、低之分。
提起中國姓氏,人們最熟悉的自然百家姓是《百家姓》。因為它與《三字經》、《幼學瓊林》,《千字文》等;都被舊時列入孩童的啟蒙讀物?!栋偌倚铡肥且槐娟P于中文姓氏的書,成書于宋朝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姓氏又何止504個,就是僅僅漢族姓也不止這個數(shù)。據(jù)說,見之于文獻的姓氏,可達5600之多。這其中不僅有單姓、復姓,還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還有的民族有名無姓,比如傣族。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義上的,雖然有字面上的這么多姓,因為某些姓氏雖然在字面上不同,實際上部分姓是從某姓派生出來的。
隨著社會向前發(fā)展,姓氏不斷變化、增多。據(jù)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兩位學者的統(tǒng)計,已發(fā)現(xiàn)的中國人姓氏(包括少數(shù)民族和元清時代蒙、滿兩族譯改的姓氏)多達11939個,其中單字姓5313個,雙字姓4311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71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漢族人現(xiàn)在使用的姓氏約3600個,平均每個姓30萬人。全國最大的五個姓是李、王、張、劉、陳,人口之和達三億五千多萬。李、王、張三大姓分別占漢族人口的7.9%、7.4%、7.1%。

萬姓是中國第九十二位姓氏,在江西、湖北、四川分布較多。當今萬姓人口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9%,總人口大約有254萬。
得姓始祖芮伯萬,姬姓,名萬。周武王滅商建周,封卿士姬良夫于芮(今山西省芮城及陜西大荔一帶),遂建芮國,其國君人稱芮伯。傳至春秋時出芮伯萬,后因母親芮姜不滿伯萬,將其驅至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公元前640年,芮國被秦國所滅。亡國后,芮國王族后裔中有以先祖的字為姓氏者,稱萬氏,史稱萬氏正宗。故其后世子孫尊芮伯萬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義與原始圖騰
萬,蟲名,即蝎子。甲骨文中的萬字,像一只大螯曲尾的蝎子。金文和小篆繼承甲骨文,只在下面增加一有叉的木棍狀,以示對蝎子要注意安全,用棍撥挑之意。蝎子是一種喜歡群居的動物,尤在交尾期,更是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起。后人就借用為數(shù)詞,百十為千,十千為萬。其引申有眾多之義,如萬物、萬象,又引申為極其之義,如萬全、萬無一失等。后來“萬”字的本義被“蠆”所替代。
萬人出于對蝎子的種群繁殖力的迷信和對蝎子的毒性威力的恐懼,以蝎子為原始圖騰,并以此命氏族名和族徽,萬人所居住過的地方帶有萬字,最終形成萬邑,出現(xiàn)萬姓。

二、姓氏起源與發(fā)展傳承
萬姓主要源起四大支:姬姓、贏姓和羋姓。第一支源出姬姓。周武王滅商后,封其弟畢公高于畢,是為畢國。春秋時,畢公高后裔畢萬輔佐晉獻公,于公元前661年滅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國,晉獻公封畢萬于魏地,建立了另一個姬姓魏國。傳至十二世孫魏斯,于公元前403年自立為諸侯,稱魏文侯。于公元前369年魏惠王與韓、趙一起瓜分了晉國,建立了強大的魏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再傳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有一支魏人以先祖畢萬的字為氏姬姓萬氏的歷史至少有2200年。
第二支源自姬姓、周武王之臣芮伯,滅商時有功,為西周初封的姬姓諸侯國之一,故城在今陜西大荔縣的朝邑城東南,亦處于今山西芮城西。芮們在周成上時為司徒,為西周重臣,世襲周朝卿士。春秋周桓王時,芮國國君已傳到芮伯萬,其子孫以其名為氏。
第三支源自嬴姓。萬,春秋時贏姓菖國之邑,故城在今山東莒縣,后為楚國所喬并,子孫以邑名為氏。
第四支源自羋姓萬,春秋時贏姓營國之邑,故城在今山東莒縣,后為楚國所吞芹,楚大夫食采于此,因氏。

三、民族融合與基因融入
外族加人萬姓樣體的事件主要有:南北朝北齊文宣帝時改夏州萬俊民為萬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定居中原,改契丹族吐萬氏族為萬氏:清初滿洲八旗中的萬姓原本是漢人,加入八旗后,子孫成為滿族,后有改為漢族。
四、歷史遷移與人口繁衍
先秦時期,萬姓最初活躍于陜西、山西、山東、河南兩漢至唐朝,萬姓主要的活動地區(qū)在北方和中原。唐朝以后,萬姓已經進入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以及兩廣地區(qū)和福建,最終聚集在長江流域,形成當代的分布格局。
宋朝時期的萬姓主要分布于江西和浙江地區(qū),萬姓主力已經離開了北方。
明朝時期,萬姓大約有1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外。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北、浙江,這三省萬姓大約占萬姓總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蘇、安徽,這三省集中了萬姓總人口的23%,江西為萬姓第一大省、占萬姓總人口的26.7%宋,元,明600余年,萬姓人口主要向江南地區(qū)遷移,全國形成了長江下游地區(qū)萬姓人口聚集區(qū)。

五、當代分布與姓氏圖譜
當代萬姓人口約有254萬,列全國第九十二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9%從明朝至今600余年中,萬姓人口由12萬增到254萬,增長了21倍多,萬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遠高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余年,萬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上升的態(tài)勢。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三省,大約占萬姓總人口的39.1%;其次分布在江蘇、河南,湖南、安徽、山東,貴州、重慶,這七省市集中了萬姓總人口的38.2%江西為當代萬姓第一大省,占萬姓總人口的15.8%全國的萬姓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在600余年間,萬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的流動相比有很大的區(qū)別,由東南地區(qū)向中原,華北出現(xiàn)強勁的回遷。
六、郡望堂號與楹聯(lián)家訓
1、郡望堂號
萬姓的郡望主要有河南、扶風等。萬姓的堂號除與郡望相同者外,還有以濕西為堂號“濕西”堂號出自明末萬壽祺。萬壽祺,萬歷進士,明滅以后,誓不降清,穿著儒十服裝,戴著和尚帽子,來往于吳楚之間,世稱萬道人。因其書房叫“濕西堂”,其后人遂以此為宗祠堂號。
2、宗祠楹聯(lián)
功高槐里;節(jié)鎮(zhèn)巴丘。
孟門高第;成孝名鄉(xiāng)。
忠實二字:經史一家。
功高槐里;孝著成鄉(xiāng)。
孟門秉訓以來,文教振興,豈僅名傳列國;槐里受封以后,武功赫濯,允宜像繪云臺。
3、族規(guī)家訓
萬氏列祖,源遠流長。國法家規(guī),緊記心上。
遵紀守法,莫亂朝綱。愛國愛家,忠孝莫忘。
孝敬父母,長幼相幫。禮義廉恥,四維必張。
君子風范,能忍謙讓。為官為吏,惡懲善揚。
夫妻平等,禍福共當。兄弟姐妹,互謙互讓。
鄉(xiāng)鄰四黨,和諧至上。鄰里有事,竭力相幫。
為人處世,自立自強。光明磊落,胸襟坦蕩。
戒斗戒訟,為善為良。戒賭戒淫,身心健康。
耕讀并進,振興家綱。扶貧幫困,共奔小康。
興我族門,為祖爭光。先祖有靈,佑爾后昌。
目前國內外的圖書館和其他單位正式公布收藏了萬姓族譜97部。

七、姓氏名人與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人萬姓歷代名人91名,占總名人數(shù)的0.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九十五位。萬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shù)的0.22%,并列排在第九十一位;萬姓的著名醫(y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yī)學家總數(shù)的0.19%,排在第九十一位;萬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shù)的0.2%,并列排在第九十一位。
歷史上萬姓的主要人物
戰(zhàn)國孟子弟子萬章:東漢槐里侯萬修;西晉長沙太守萬嗣;北朝北魏大將萬安國,北周郢州刺史萬通:隋朝音樂家萬寶常;明清之際學者萬泰:清朝經學家萬斯大,史學家兼古地理學家萬斯同,文學家兼戲曲作家萬樹,書畫家萬壽祺。
八、尋根探源與宗族名勝
游線一: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發(fā)源地)萬姓發(fā)源地——魏國
姬姓萬氏和畢姓萬氏都出于魏城,今仍在芮城縣以北,殘破的古城墻在一片荒蕪中,緬懷著曾經擁有的輝煌。
游線二:浙江省寧波市(萬泰公館)萬泰公館——白云莊
寧波市西城管江岸的白云莊,曾是明末戶部主事萬泰的莊園,后因其子萬斯選著有《白云集》,人稱“白云先生”而得名。白云莊中的甬上證人書院,是清初浙東地區(qū)著名的私塾學院,曾請得儒學大師黃宗羲講學傳道。書院始建于康熙七年,康熙十四年關閉,雖僅歷時8年,卻培養(yǎng)了不少著名學子,浙東史學派的異軍突出,也與其密切相關。有著如此規(guī)模和影響的私塾,萬泰一家成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化名門世家也是很自然的事。萬泰的8個兒子即“萬氏八龍”(史學家萬斯同,經學家萬斯大、萬斯禎,詩人和書法家萬斯備等),以及孫子輩的萬言、萬經等都是當時很有成就的學者和文人。
書院的前堂還有黃宗羲先生的畫像,萬斯同的故居在書院的南面,青磚黑瓦,十分幽靜。室內陳列著浙東學派主要人物的史跡及其有影響力的著作、手稿等實物資料。整個莊子是一片古樸莊重的古建筑,所處之地有小橋流水人家和阡陌交錯的綠色嘉禾,一派怡人的江南水鄉(xiāng)風光。
交通:在寧波市火車南站下車后,搭乘817路汽車到西郊中心學校下車即可,車程20分鐘,車費1元。

馮志亮,字啟玄(一字德恭),筆名禾子尼,號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啟玄國學社創(chuàng)辦人,姓氏文化學者、姓名學專家、當代詩人、修譜師、品牌推廣人、網(wǎng)絡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fā)展者。
馮志亮先生現(xiàn)擔任中國易經文化館館長,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北京風水博物館館長。馮志亮先生兼任中國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華夏易經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傳統(tǒng)禮儀促進會理事,燕南藝術學院終身教授,北京海圖書畫苑首席文化顧問,中國詩詞協(xié)會終身會員,中國詩歌協(xié)會會員。

馮志亮先生的歷史文學作品曾多次刊載于中國文聯(lián)創(chuàng)辦的《神州》《中國魂當代名人專訪特刊》《中國當代文學家》《北京文化》等期刊。
2013年馮志亮先生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與哲學系特聘教授。馮志亮先生涉獵廣泛,書法造詣深厚,并熱衷于文學歷史,亦是一位古體詞人和家史家譜研究專家,著有《渤海詩詞集》《馮志亮與藍海觀點》《次時代的網(wǎng)絡新聞營銷》《百家姓尋根手冊》《家史家譜編修實務》《傳記寫作實例分析》《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