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璠《河岳英靈集》編集次序考1 盧燕新
摘 要:《河岳英靈集》選二十四人詩二百三十首,以其選詩與品 評成就長期受到學(xué)界關(guān)注。然而,這二十四位詩人,是按什么原則排列 次序的?殷璠自謂“倫次于敘”,但并未解釋“倫次”的方法。故長期 以來,學(xué)仁揣測未已。然而,這一問題,迄今仍無定論。比較殷璠以前 選本所采用的編集次序,以及其所選録詩人推論,《河岳英靈集》分為 上下兩卷,每卷以遴選詩人生年為序,依次類編。這一方法既見于《文 選》《玉臺新詠》《詩品》系人,也頗用此法。故殷璠采用年齒為序,從 文化史上看,很好的繼承了唐以前纂集經(jīng)驗(yàn)。 關(guān)鍵詞:殷璠;《河岳英靈集》;編集次序 《河岳英靈集》以其選詩與品評成就長期受到學(xué)界關(guān)注。相關(guān)研究 成果頗為豐碩,如李珍華、傅璇琮《〈河岳英靈集〉版本考》3、王運(yùn)熙 《〈河岳英靈集〉的編集年代和選録標(biāo)準(zhǔn)》4、張海明《殷璠〈河岳英靈 集〉詩學(xué)思想述略》5、盧盛江《殷璠“神來、氣來、情來”論——唐代文術(shù)論的一個(gè)問題》1、拙文《殷璠〈河岳英靈集〉的詩歌批評方法及其 意義》等等2。然而,殷璠批評《文選》以后的選本“玉石相混”,志在 編纂一部“頗異諸家”、“無致深憾”的詩歌選本,那么,《河岳英靈集》 把常建排第一,李白排第二,王維排第三,選本中選詩最多且評價(jià)頗高 的王昌齡,排在下卷第七,這是為什么?殷璠僅僅在《河岳英靈集·敘》 提到,他要選編“河岳英靈”們的詩什,將其“倫次于敘”3。然而如何 “倫次”,殷璠卻沒有告訴我們。這樣,就難免引起學(xué)界諸多懷疑推測。 本文認(rèn)為,殷璠先將所選詩人分為兩卷,然后,每卷以年齒為序編次。 略備一說,以饗學(xué)界同仁。 一、《河岳英靈集》不可能采用的五種編集次序辨析 凡詩文總集編纂,必有編次方法。無論是早期的《尚書》《詩經(jīng)》, 還是魏晉已還的《文章流別集》《文選》《玉臺新詠》,都可以看出這一 特點(diǎn)?!逗釉烙㈧`集》以前,詩文總集或相關(guān)著述,常見的編排次序, 主要以下五種: 第一,以題材內(nèi)容為序。如《文選》録詩十三卷,依題材內(nèi)容分為 七類:甲,補(bǔ)亡、述德;乙,詠史、百一、游仙、招隱、反招隱、游覽; 丙,詠懷、哀傷、贈答;丁,贈答、行旅;戊,軍戎、郊廟、樂府;己, 樂府、挽歌、雜歌;庚,雜歌。這個(gè)分類,除“樂府”“雜歌”外,“補(bǔ) 亡”“述德”“詠史”等,均以題材為重點(diǎn)。又如《廣弘明集》《舊唐書》 卷四七《經(jīng)籍志》下丁部總集類、《郡齋讀書志》卷一六釋氏類等著録, 后者曰:“道宣,麟德初居西明寺。以中原自周、魏以來,重老輕佛,因采輯自古文章,下逮齊隋發(fā)明其道者,以廣僧祐之書,分歸正、辯惑、 佛德、法義、僧行、慈惻、成功、晵福、滅罪、統(tǒng)歸等十門?!?研讀《河 岳英靈集》不難發(fā)現(xiàn),自常建到最后一位詩人閻防,其采摘諸位詩人詩 什的內(nèi)容均豐富多彩。如常建,其詩歌內(nèi)容包括感物抒懷、登臨感興、 懷古詠史、寄答贈別。因此,《河岳英靈集》絶無可能沿用《文選》等 總集以題材內(nèi)容編次詩人的方法。 第二,以文體為序。如《文章流別集》,雖然該集逸佚,但《文章 流別論》說:“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古詩率以四言為體, 而時(shí)有一句兩句,雜在四言之間……古詩之九言者,‘洞酌彼行潦挹彼 注茲’之屬是也……”2據(jù)這段文字可知,摯虞編集,十分關(guān)注遴選詩文 的體裁。這一點(diǎn),在《文選》中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昭明等編録詩文,第 一卷至十九卷,賦;第十九卷至第三十一卷,詩;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騷;第三十四、三十五卷,七;第三十六卷,令、教、文;第三十七、 三十卷八,表;第三十九卷,書、啟;第四十卷,彈事、箋;第四十一 至四十三卷,書;第四十四卷,檄;第四十五卷,對問、設(shè)論、辭、序; 第四十六卷,序;第四十七卷,頌、贊;第四十八卷,符命;第四十九 卷,史論;第四十九卷,史論、史述贊;第五十一至五十四卷,論;第 五十五卷,論、連珠;第五十六卷,箴、銘、誄;第五十七卷,誄、哀; 第五十八卷,哀,碑文;第五十九卷,碑文、墓志;第六十卷,行狀、 吊文、祭文。由此可見,《文選》以文體為編集次序的特點(diǎn)。就今存《河 岳英靈集》而言,雖然殷璠在選本前《敘》中說他編集在體裁方面的特 點(diǎn)是“既閑新聲,復(fù)曉古體”,然而,選常建詩十五首,唯《題破山寺 后禪院》一首為五律,其余十四首均為古體詩。選李白十四首,古體詩十二首,近體詩一首。選王維詩十五首,古體詩十首,近體詩五首。選 劉眘虛詩十一首,全為古體。選綦毋潛詩六首,古、近體各三首。由所 舉諸例可以看出,其編集次序,既與古體詩多少無關(guān),也和近體詩多少沒有聯(lián)系。 第三,以籍貫、郡望為次。以“地域”為次,其濫觴可追溯至《詩 經(jīng)》?!端鍟そ?jīng)籍志》四集部總集類著録的《録魏吳二志詔》《梁魏周 齊陳皇朝聘使雜晵》《舊唐書·經(jīng)籍志》四集部總集類著録的《諸郡碑》 《七國敘贊》,雖然集佚,但據(jù)集名推測,這兩部選本當(dāng)為以地域?yàn)樾颉?殷璠編集《丹陽集》,今存殘卷,依次録延陵二人、曲阿九人、句容三 人、江寧二人、丹徒二人,據(jù)此可知,該集以地域?yàn)榇??!逗釉烙㈧`集》 所選詩人,以上卷為例,常建,《唐才子傳》謂其長安人,傅璇琮疑其 籍貫似在長江中下游1。李白,據(jù)李陽冰《草堂集序》謂“隴西成紀(jì)人…… 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2,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 墓碑》謂“其先隴西成紀(jì)人”3。王維,太原祁人,參《舊唐書·王維傳》, 亦參王運(yùn)熙《王維和他的詩》4。劉眘虛,《唐才子傳》卷一載其嵩山人。 張謂,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考其分別為河內(nèi)人5。王季友,未詳。陶 翰,《新唐書·藝文志》四別集類謂其潤州人。李頎,《唐才子傳》卷二 謂其東川人,傅璇琮考其郡望為趙郡6。高適,兩《唐書》本傳謂其渤海 人。岑參,《直齋書録解題》卷一九、《唐才子傳》卷三均謂其南陽人。 據(jù)上卷分析,《河岳英靈集》詩人排序,和籍貫、郡望等沒有聯(lián)系。這 一點(diǎn),自下卷自崔顥至閻防,也可以看出來。 第四,以職官為序。《隋書·經(jīng)籍志》所著録唐以前詩文總集,未 見以職官為序者。較早采用這一次序方法的,是《珠英學(xué)士集》。晁公 武《郡齋讀書志》卷二〇曰:“唐武后朝,嘗詔武三思等修《三教珠英》 一千三百卷……崔融編集其所賦詩,各題爵里,以官班為次,融為之序。”1 然,從今存該集殘卷看,每卷收録詩人的職官品級,大體是由高至低依 次編排2?!吨橛W(xué)士集》后,《國秀集》有職官題名,無職者以“處士” “進(jìn)士”等明示。上卷多職官顯達(dá)者,中卷多中下層官吏,下卷多沉淪 下僚者。據(jù)今存該集看,其并未嚴(yán)格依據(jù)職官品級編次?!逗釉烙㈧`集》 上卷,以天寶十二年前后而論,王維歷官監(jiān)察御史兼節(jié)度判官、左補(bǔ)闕、 文部郎中,屬職官品級最高者。其他,常建“淪于一尉”;劉眘虛,夏 縣令;張謂,至天寶十三、四載,尚在安西、北庭封常清幕為屬官3;王 季友,天寶間家貧不仕,寶應(yīng)中為華陰尉;陶翰,官至禮部員外郎;李 頎,新鄉(xiāng)尉;高適,歷官封丘尉、入哥舒翰幕、官左驍衛(wèi)兵曹參軍、掌 書記;岑參,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高仙芝幕府掌書記。該集下卷,職官 狀況與上卷概同。因此,殷璠編集,未以職官為次。 第五,登第時(shí)間。據(jù)今存《河岳英靈集》,殷璠并未依據(jù)科考登第 時(shí)間為序。其理由之一是,該集中李白、孟浩然并未參加科考。王季友, 《唐才子傳》卷四儲仲君考,上元元年(760),仍為處士4。更為重要的 是,常建,據(jù)《唐才子傳箋證》,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科登第。王維, 據(jù)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附《右丞年譜》、陳鐵民《王維集校注》附 《王維年譜》以及徐松《登科記考》,其開元九年?duì)钤暗?。劉眘虛,《唐才子傳校箋》卷一謂開元十一年進(jìn)士,卷三劉長卿條又謂開元二十一年 進(jìn)士。其他,張謂、陶翰、李頎,據(jù)《唐才子傳校箋》《登科記考》,登 第時(shí)間分別是天寶二年、開元十八年、開元二十三年。因此,《河岳英 靈集》未以登第時(shí)間為次。這一點(diǎn),據(jù)下卷也可以看出來。 二、從學(xué)界已有成果看《河岳英靈集》編次與詩人生年的關(guān)系 如前文所述,總集編纂者必然要注重編次順序,《河岳英靈集》應(yīng)當(dāng)不會例外。然而,上文所述盛唐以前所見諸多編次方法,均和《河岳 英靈集》所呈現(xiàn)的特征不符。比較之余,筆者發(fā)現(xiàn),《河岳英靈集》編 次排序,和詩人生年有關(guān)系。先看上卷所選詩人,常建、劉眘虛、張謂、 王季友、陶翰、李頎六人,《唐代詩人叢考》《唐才子傳校箋》等均謂生 卒年不詳。其余詩人,結(jié)合學(xué)界已有研究成果,諸人生年述要如下: 李白:據(jù)王琦《李白年譜》1、安旗《李白全集編年箋注·關(guān)于李白 的生平》2、郁賢皓《李太白全集校注·前言》3、安旗、薛天緯《李白 年譜》4,生于 701 年。 王維:據(jù)張清華《王維年譜》,生于 700 年5。據(jù)《王右丞集箋注》 王運(yùn)熙《王維和他的詩》6、陳鐵民《王維集校注》附録《王維年譜》7, 生于 701 年。 高適: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謂“以生于 700—702 的可能性較大”1,譚優(yōu)學(xué)《唐代詩人行年考·高適考》訂于 707 年2,劉開揚(yáng)《高 適詩集編年箋注》之《高適年譜》訂于 704 年3。孫欽善《高適集校 注·前言》訂于 701 年4。 岑參:《唐才子傳校箋》孫映逵考,生于開元五年(717)5?!夺?州詩箋注》附録《岑參年譜》,訂于開元三年(715)6。 再看下卷收録的詩人,崔國輔、賀蘭進(jìn)明、崔署、王灣、祖詠、盧象、李嶷、閻防八人,《唐詩大系》《唐才子傳校箋》《唐代詩人叢考》 等,均謂生年不詳。其他幾位詩人,學(xué)界研究其生年如下: 崔顥:《唐詩大系》疑生于 7047。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說:“聞 一多先生于 704 年下打一問號,以表示尚有疑問,問題在于 704 年之說 本身是并無材料依據(jù)的。崔顥的早年生活情況亦不可詳考,現(xiàn)在所能知 道的他的事跡系年,最早即是開元十一年(723)登進(jìn)士第?!?譚優(yōu)學(xué)《唐詩人行年考》武則天延載元年(694):“《舊唐書》本傳謂顥‘天 寶十三年卒。’但不具享年,仍無從推知其生年……聞一多《唐詩大系》 擬顥生于武后長安四年(七〇四),然夷考其生平,殊多不合。茲推前 十稔,定顥生于今年,則大體無窒礙矣。”9縱觀諸家研究,關(guān)于崔顥的 生年,有兩個(gè)特點(diǎn):第一,崔顥生年,分歧較大。第二,均屬推測,無 確切材料。故不能排除其生于 680—694 之間的可能。 ?薛據(jù):《唐才子傳》謂“開元十九年王維榜進(jìn)士”,《唐才子傳校箋》 卷二儲仲君考曰:“按王維于開元九年(七二一)登進(jìn)士第,非十九年 (七三一)……案據(jù)是否即從王維于開元九年登第,或仍為開元十九年, 仍有兩種可能……”1王維開元九年登進(jìn)士第,參上文考。薛據(jù)登第時(shí)間, 因資料欠缺,確難定論。又,薛據(jù)有詩《落第后口號》:“十五能文西入 秦,三十無家作路人。時(shí)命不將明主合,布衣空惹洛陽塵。”2該詩題,《文苑英華》卷二九二、《唐詩紀(jì)事》卷二〇、《全唐詩》卷一三五均題 《早發(fā)上東門》。而《唐詩品匯》七言絶句卷之三題“落第后口號”,題 下注“一作綦母潛詩”3。據(jù)“時(shí)命不將明主合”“布衣”等觀之,寫作 這首詩時(shí),薛據(jù)當(dāng)未登第。儲仲君認(rèn)為:“若以三十一歲、開元十九年 及第計(jì)算,則其生年為公元七〇一年,亦即據(jù)之生年當(dāng)在此年之前,絶 不能在此年之后。聞一多《唐詩大系》定生年為七〇二年,未知何據(jù)。”4這 些推測,可備一說。然,亦難以排除薛據(jù)是在開元九年與王維同榜登科 之可能。若此,以開元九年逆推三十一年,則薛據(jù)生年也有可能是武則 天永隆二年(681)前后。這樣,薛據(jù)生年,當(dāng)在 681 年至 701 年之間。 綦毋潛:《唐才子傳校箋》卷二陳鐵民考:“潛之生年亦不可考。其《早發(fā)上東門》云:‘十五能行西入秦,三十無室作路人。時(shí)命不將明 主合,布衣空染洛陽塵。’尋繹詩意,此篇當(dāng)作于開元十四年潛登第前。 詩中‘三十’云云,則其登第時(shí)至少有三十余歲。潛之生年當(dāng)早于王維?!? 問題是,如上文所述,綦毋潛這首詩,《河岳英靈集》著録在薛據(jù)名下。 退一步說,依開元十四年(726)逆推三十年,綦毋潛生年在天冊萬歲二年(696)以前。聞一多《唐詩大系》定于 692 年,實(shí)際上,很可能 還要早。所以,綦毋潛的生年,所有的猜測,均無實(shí)據(jù)。據(jù)今存材料, 實(shí)際上是不可考的。 孟浩然:《唐才子傳校箋》卷二1、佟培基《孟浩然詩集箋注》2、譚 優(yōu)學(xué)《唐代詩人行年考》3,均訂其生年為武則天永昌元年(689)。 儲光羲:《唐才子傳校箋》卷一陳鐵民考,儲光羲生于唐中宗神龍 二年(706),曰:“光羲之生年,亦不可確考,僅能據(jù)儲詩所載,推測 而言之。”4《唐詩大系》定景龍?jiān)辏?07),譚優(yōu)學(xué)《唐詩人行年考》 從之。然而,均屬推測,無確證實(shí)據(jù)。所以,當(dāng)以生年不詳而論。 王昌齡: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王昌齡當(dāng)生于 701 年以前。又 岑參于開元二十八年間所作《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其中說:‘對酒 寂不語,悵然悲送君。明時(shí)未得用,白首徒攻文。’……岑詩提到王昌 齡‘白首’,王詩又自言‘空老’,都指老境而言……如以五十歲為‘白 首’而言,則其生年當(dāng)在 690 年左右了……”5然而,譚優(yōu)學(xué)《唐詩人行 年考》定王昌齡生于武則天圣歷元年(698):“陸侃如、馮沅君《中國 詩史》、聞一多《唐詩大系》謂昌齡生于是年,無異說,今從之?!?以 “白首”為五十歲,僅僅是推測而已?!吨袊娛贰贰短圃姶笙怠吠贫ㄍ?昌齡生年,也沒有確切材料。 上述詩人,因材料欠缺等原因,學(xué)界對《河岳英靈集》所收録詩人 的生年頗多爭議。但是,就已有研究成果看殷璠編次,其有一個(gè)明顯的 特點(diǎn):即《河岳英靈集》上卷,自李白到高適、再到岑參,下卷自崔顥到孟浩然、再到綦毋潛,可考生年晚的詩人,一定在可考生年早的詩人 之后。也就是說,該集上下兩卷,均呈現(xiàn)出詩人生年自先到后的趨勢。 這樣,《河岳英靈集》編集順序,可以推定為:殷璠先將所選詩人分為 兩卷,然后,每卷以年齒為序編次。 三、由《河岳英靈集》敘品詩人看該選本的編集次序 推定其以生年為次編集,除上文有關(guān)詩人生年所呈現(xiàn)的規(guī)律特點(diǎn)可以看出來以外,從該集敘品詩人文字中,也可找到蛛絲馬跡。 第一,對比今存相關(guān)資料,可以看出,殷璠對所遴選諸詩人的生平 事跡是十分關(guān)注的。如謂常建“淪于一尉”1,謂劉眘虛“惜其不永,天 碎國寶”2,謂王季友“白首短褐”3,謂李頎“惜其偉才,衹到黃綬”4, 謂王灣“游吳中,作《江南意》”5,謂盧象“囊在校書,名充秘閣”6, 謂閻防“好古博雅”7,等等,均可看出,殷璠熟悉其選録詩人的生平事 跡?,F(xiàn)以李白、高適、孟浩然三人為例證進(jìn)一步幫助: 李白:殷璠謂其“常林棲十?dāng)?shù)載”,據(jù)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五《李太白年譜》、安旗、薛天緯《李白年譜》、郁賢皓《李太白全集校 注·前言》,約開元十二年(724),李白離家遠(yuǎn)游。開元十五年,家于 安陸。若以開元十二年計(jì),止于天寶元年(742)入長安待詔翰林,總 十八年。若以開元十五年計(jì),止于天寶元年,則為十五年。與殷璠所云 “十?dāng)?shù)載”合。 高適:殷璠謂其“性拓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yù)???,隱跡博徒”1。《舊 唐書》卷一一一《高適傳》:“高適者……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 宋州刺史張九皋深奇之,薦舉有道科……適喜言王霸大略,務(wù)功名,尚 節(jié)義?!?又,《新唐書》卷一四三《高適傳》:“高適者……客梁宋間, 宋州刺史張九皋奇之,舉有道科中第……適尚節(jié)義,語王霸袞袞不厭。”3與 《河岳英靈集》對比可見,殷璠所述,與兩《唐書》合。又,唐科舉, 據(jù)《唐六典》卷二:“凡諸州每歲貢人,其類有六:一曰秀才,二曰明 經(jīng),三曰進(jìn)士,四曰明法,五曰書,六曰算?!?同書卷四:“凡舉試之 制,每歲仲冬,率與計(jì)偕。其科有六:一曰秀才,二曰眀經(jīng),三曰進(jìn)士, 四曰眀法,五曰書,六曰算?!?又,《通典》卷一五《選舉》三:“其常 貢之科,有秀才,有明經(jīng),有進(jìn)士,有明法,有書,有算。”6可見,有 道科不在??浦小R虼?,殷璠謂高適“恥預(yù)??啤?,亦與史志記載合。 殷璠敘品高適的這段話,《唐才子傳》卷二幾乎全部征引7。據(jù)此,亦可 以看出,殷璠介紹高適生平的準(zhǔn)確性。 孟浩然:殷璠謂其“罄折謙退”“淪落明代,終于布衣”8,檢閱《舊 唐書》卷一九〇下《孟浩然傳》:“孟浩然……以詩自適。年四十,來游 京師,應(yīng)進(jìn)士,不第,還襄陽……不達(dá)而卒?!?又,《新唐書》卷二〇 三《孟浩然傳》:“孟浩然……年四十,乃游京師。嘗于太學(xué)賦詩,一座 嗟伏,無敢抗。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維私邀入內(nèi)署,俄而玄宗至……因放還。采訪使韓朝宗約浩然偕至京師,欲薦諸朝……朝宗怒,辭行, 浩然不悔也。”1可見“罄折謙退”“淪落明代”云云,與史傳記載合。 第二,由殷璠介紹詩人生平事跡看其編集排序。除上文李白等人, 從《河岳英靈集》對崔顥等三人生平事跡介紹,可以看出他們的生年大致情況。 先看崔顥。 殷璠謂“ 顥少年為詩, 屬意浮艷…… 晚節(jié)忽變常 體……” 2其編《河岳英靈集》,《敘》謂“起甲寅,終癸巳”3,《文苑 英華》卷七一二謂“起甲寅,終乙酉”4,今存《國秀集》末附宋徽宗大 觀年間曾彥和跋,謂“殷璠所撰《河岳英靈集》作于天寶十一載”5。甲 寅為唐玄宗開元二年(714),乙酉為天寶四年(745),癸巳為天寶十二 年(753)。若定崔顥生于武則天延載元年(694),則開元二年,崔顥 20歲。天寶十二載(753),崔顥 59 歲。若以調(diào)露二年(680)計(jì),《河岳英靈集》選詩伊始,崔顥 34 歲。選本編纂末期,崔顥大約 73 歲。關(guān)鍵 是,《舊唐書》本傳謂顥“天寶十三年卒”6,則崔顥卒于《河岳英靈集》 編成以后。這樣,殷璠編《河岳英靈集》謂崔顥“晚節(jié)忽變常體”,若 崔顥生于延載元年計(jì),則止于天寶十二載,崔顥未足六十。這樣,結(jié)合 學(xué)界研究成果(論見下文),崔顥生年,可以大致推定在 680 年到 694 年之間。 再看薛據(jù)。據(jù)上文考,其有詩謂“三十無家作路人”,殷璠謂其“自 傷不早達(dá)”7,或與這首詩有關(guān)。五代王定?!短妻浴肪硪弧吧⑿蜻M(jìn)士”:“進(jìn)士科……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jìn) 士’……”1唐代文士,極為推崇進(jìn)士科。那么,其自傷“不早達(dá)”,顯 然,不可能是感傷三十歲、或者三十一歲尚未舉進(jìn)士。因而,以其“三 十一歲舉進(jìn)士”逆推,確定其生年,據(jù)《河岳英靈集》看,理由是不充 分的,這也進(jìn)一步證明薛據(jù)生年在永隆二年(681)前后。若永隆二年 以后薛據(jù)出生,則開元九年(721)登進(jìn)士第時(shí)未足四十。若以大足元 年(701)為生年,開元十九年,薛據(jù)約三十歲。這樣的年齡,對唐代 文士而言,稱“不早達(dá)”,均不合適。因此,據(jù)殷璠的介紹,可證明薛 據(jù)生年在 681—701 之間。 王昌齡:殷璠稱其“晚節(jié)不矜細(xì)行”,據(jù)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 推測:“把王昌齡的卒年定在 755—757 之間,而以至德元載(756)的可能性為最大。若以其生年為 690 年左右,則這時(shí)王昌齡大約是六十六、七歲左右?!?依 690 年而推,天寶十二年前后,王昌齡約六十三歲。這 樣,殷璠所謂“晚節(jié)”,和敘述崔顥吻合,亦與《舊唐書》王昌齡傳合。 唐人推崇《文選》,不僅僅是殷璠?!杜f唐書》卷一八九上《曹憲傳》 曰:“……所撰《文選音義》,甚為當(dāng)時(shí)所重。初,江、淮間為《文選》 學(xué)者,本之于憲,又有許淹、李善、公孫羅復(fù)相繼以《文選》教授,由 是其學(xué)大興于代?!?同卷《許淹傳》《李善傳》《公孫羅傳》所載略同。 又,《新唐書》卷二〇二《李邕傳》曰:“李邕……父善,有雅行……顯 慶中,累擢崇賢館直學(xué)士兼沛王侍讀。為《文選注》,敷析淵洽,表上 之,賜賚頗渥……居汴、鄭間講授,諸生四遠(yuǎn)至,傳其業(yè),號‘《文選》 學(xué)’?!?受《文選》學(xué)的影響,唐人或擬、或續(xù),編集了大量詩文總集。 如孟利貞《續(xù)文選》十三卷、卜長?!独m(xù)文選》三十卷、卜隱之《擬文 選》三十卷、徐堅(jiān)等《文府》二十卷、徐安貞撰《文府》二十卷等,以 至宋章如愚《群書考索續(xù)集》卷一七《總集文章》感嘆:“如《文選》所 選……孔利貞、卜長福所續(xù),卜隱之所擬……何其慕者之紛紛也?!?可見,《文選》影響深遠(yuǎn),尤其是對唐人編選詩文總集的影響。 在編集次序方面,《文選》說:“凡次文之體,各以匯聚。詩賦體既 不一,又以類分。類分之中,各以時(shí)代為次?!?如上文所述,《文選》 編録詩文,依次為賦、詩、騷、令、教、文、表等,是所謂“次文之體, 各以匯聚”。每一類中,又重新設(shè)置分類標(biāo)準(zhǔn)。現(xiàn)將卷一至卷十九賦類 依次録之如下: 賦甲:班固、張衡。 賦乙:張衡、左思。 賦丙:左思。 賦丁之“郊祀”:楊雄;“耕藉”:左思;“畋獵”:司馬相如、揚(yáng)雄、 潘岳。 賦戊之“紀(jì)行”:班彪、曹大家、潘岳。 賦巳之“游覽”:王粲、孫綽、鮑照;“宮殿”:王逸、何晏;“江?!保耗救A、郭璞。 賦庚之“物色”:宋玉、潘岳、謝惠連、謝莊;“鳥獸”:賈誼、禰 衡、張華、顏延年、鮑照;“志”:班固、張華、潘岳;“哀傷”:司馬相 如、向秀、陸機(jī)、潘岳、江淹。 賦壬之“論文”:陸機(jī);“音樂”:王褒、傅毅、馬融、嵇康、潘岳、 成公綏。 賦癸:宋玉、曹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選》分類編次詩文,先以文體編纂,自賦始,止于祭文。每一類文體中,又以題材等分類,每一類中,再以時(shí) 代為次。這就是昭明《文選序》所說的“次文之體,各以匯聚”“詩賦 體既不一,又以類分”“類分之中,各以時(shí)代為次”。這一特點(diǎn),據(jù)上文 所列,可以清晰看出來。 值得關(guān)注的是,《詩品》也采用了以時(shí)代編次的方法?!对娖沸颉氛f: “一品之中,略以世代為先后,不以優(yōu)劣為詮次。”1以上卷為例,依次 是古詩、漢都尉李陵、漢婕妤班姬、魏陳思王植、魏文學(xué)劉楨、魏侍中 王粲、晉步兵阮籍、晉平原相陸機(jī)、晉黃門郎潘岳、晉黃門郎張協(xié)、晉 記室左思、宋臨川太守謝靈運(yùn),不難看出,除“古詩”以外,《詩品》 上卷的編排順序是漢、魏、晉、宋。雖然,《詩品》卷中“晉司空張華 后”、“晉清河太守陸云”前,有魏尚書何晏、晉馮翊守孫楚、晉著作郎 王贊、晉司徒掾張翰、晉中書令潘尼,另有魏中書應(yīng)璩,這兩組,不符 合《詩品》編次規(guī)律,前人多有論述,或以為分組述評,或以為傳寫誤 失其次2??傮w看,《詩品》卷上、卷中、卷下,都是按時(shí)間排序。這和《詩品序》主張“一品之中,略以世代為先后”是一致的。再比較《文 選》“以時(shí)代為次”,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在編次方法上,有幾近相同之處。 再看看《玉臺新詠》編次順序。其卷一,依次是古詩、古樂府、枚乘、李延年、蘇武、辛延年、班婕妤、宋子侯董嬌嬈、漢時(shí)童謡、張衡、 秦嘉、蔡邕、陳琳、徐干、繁欽、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卷二,依次是: 曹丕、甄皇后、劉勛妻王宋、曹植、魏明帝、阮籍、傅玄、張華、潘岳、 石崇、左思。由所舉兩卷可以看出,該集每卷大體也是依據(jù)世代為序編次。 殷璠聲明他關(guān)注《文選》,實(shí)際上,他也關(guān)注《詩品》。這些問題, 擬另撰文考論。雖然《河岳英靈集》專選盛唐詩,其不宜采用朝代順序 編次,但從編輯方法溯源角度觀察,他模仿前人,以詩人生年先后為次, 亦在情理之中。 #澳門大學(xué)#中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文化論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