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xué)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4.19 王道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
19、王道
? 即鼓吹“仁政”的先王之道。儒家的反動政治主張,指用所謂仁、義、道、德治天下。
? 周朝是最早標(biāo)榜“王道”的?!渡袝ず榉丁份d:“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cè),王道正直?!边@是說,沒有偏私,沒有朋黨,王道是寬廣的;沒有朋黨,沒有偏私,王道是平坦的;沒有反復(fù),沒有偏私,王道是正直的。這都是騙人的鬼話。魯迅深刻指出:“雖是那王道的祖師而且專家的周朝”,也用武力伐紂,“非使他們的血流到漂杵不可”;同時把造反的“頑民”[1],“從王道天下的人民中除開。”可見“王道”是“毫無根據(jù)”的[2]。說穿了,周朝的“王道”就是奴隸主階級的專政。
? 到了春秋戰(zhàn)國,孔丘、孟軻大肆宣揚“王道”。春秋末年,奴隸們不斷造反,新興地主階級致力變革,實行法治路線。這時,孔丘拼命地以“王道”、“德治”反對“法治”。他叫嚷:“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span id="2s04ssssssss" class="font-size-16">[3]這是說,用政令來治理老百姓,用刑法來約束他們,這樣老百姓就會竭力逃避懲罰,而不知道犯罪是可恥的,用德來治理老百姓,用禮來約束他們,這樣老百姓就會有差恥之心,而且也守規(guī)矩了。其實他的“王道”,是為了反對奴隸們起義,反對新興地主階級變革,維護奴隸主階級專政。戰(zhàn)國中期,孟軻進一步系統(tǒng)地提出“王道”、“仁政”的學(xué)說。他說:“以德行仁者王”,“行仁政者王,莫之能御也。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4]。他把法家的強兵政策和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所必須的封建兼并戰(zhàn)爭,誣蔑為“霸道”。實際上,他和孔丘一樣,到處煽動奴隸主復(fù)辟勢力進行武裝的反奪權(quán),策動對地主階級政權(quán)實行反革命武裝干涉。他講的是“王道”,行的卻是“霸道”,是一個十足的奴隸主霸權(quán)主義者??酌系摹巴醯馈?,集中反映了奴隸主貴族對封建新制度的反抗和企圖復(fù)辟的愿望,是地地道道的復(fù)辟之道、倒退之道。
? 秦漢以后,“王道”成為地主階級頑固派守舊倒退的理論。他們把奴隸主階級的“王道”,改造成為地主階級頑固派的“王道”,并且給“王道”披上超階級的外衣,對勞動人民搞思想上的欺騙和麻醉,反對地主階級革新派的進步主張。西漢儒家董仲舒認為,“三綱五常”就是“王道”,“王道”是從“天道”來的。他說:“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5]“夫仁、義、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dāng)修飾也?!?span id="2s04ssssssss" class="font-size-16">[6]“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而不任刑?!?span id="2s04ssssssss" class="font-size-16">[7]可是他對勞動人民,卻主張“設(shè)刑以畏之。”可見,他的“王道”也是假的,是為了反對西漢初期的法治路線。此后,北宋儒家程顥、南宋儒家朱熹、明朝儒家王守仁,都打著“王道”的招牌,鎮(zhèn)壓勞動人民,反對地主階級革新派,為地主階級頑固派服務(wù)。
? 由于“王道”是復(fù)辟倒退之道,是sha人的軟刀子,是愚弄勞動人民的麻醉劑,因此它受到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的歡迎和利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時,就宣揚“王道”是“建設(shè)東亞新秩序”的“指導(dǎo)的原理”,把侵略中國說成是“是為了幫助中國建立‘王道樂土’?!彼麄兯^“王道”,就是燒殺搶掠,所謂“樂土”,就是把中國變?yōu)槿毡局趁竦亍=虇T曾經(jīng)尖銳地指出:“抗日戰(zhàn)爭如果不勝利,所謂‘仁政’不過是施在日本帝國主義身上,于人民是不相干的。”[8][-]也鼓吹孔孟的“王道”,叫嚷要實行“德”、“仁義”、“忠恕之道”,咒罵無產(chǎn)階級專政是“絞肉機”,宣揚“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王道”,就是要對被打倒的地主資產(chǎn)階級施“仁政”,讓他們重新上臺,復(fù)辟資本主義。
?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施用暴力的機關(guān)或者機器。”[9]所謂不使用暴力、廣施“仁義”于一切階級一切人的“王道”,是從未有過的。我們無產(chǎn)階級公開申明,無產(chǎn)階級專政就是要使用暴力鎮(zhèn)壓被推翻而又不甘心si亡的反動階級和一切敵人,“我們對于反動派和反動階級的反動行為,決不施仁政。”[10]
注:
[1] 殷民。
[2] 《魯迅全集·關(guān)于中國的兩三事》。
[3] 《論語·為政》。
[4] 《孟子·公孫丑上》。
[5] 《春秋繁露·基義》。
[6] 《漢書·董仲舒?zhèn)鳌づe賢良對策一》。
[7] 《春秋繁露·堯舜湯武》。
[8] 《毛澤東選集》一卷本849頁。
[9] 《列寧選集》第三卷321頁。
[10] 《毛澤東選集》一卷本13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