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中的校園暴力,一點都不夸張
01
昨天看完《少年的你》,網(wǎng)上有差評說里面校園霸凌的情節(jié)太夸張了,學生和學生之間怎么可能欺負到這種程度。
還有人說現(xiàn)在講校園霸凌的作品太多了,都在輸出負能量。
我看了下,電影中的校園霸凌是什么呢?
被孤立、被傳話、被踢倒在地、被用球砸、被圍攻拍照。
這夸張嗎?
這一點都不夸張。
如果不信電影,可以看看新聞。
這是西安一所初中傳出來的視頻,是不是比電影里夸張多了?

2018年6月8日,廣西柳州發(fā)生校園欺凌:兩男子用鐵鎖狂砸踢打女生。
是不是比電影里夸張多了?

2018年3月29日,云南昭通初一女生在寢室被9名同學輪番毆打,邊打邊問“錯沒得”。被打女生始終沒有開口說話,也未還手,直至被打翻在地上,圍攻9人依然不放手。
是不是比電影夸張多了?

這是發(fā)生在鄭州的事情:

是不是都比電影中夸張多了?
所以我說,電影中的情節(jié)不但不夸張,甚至為了過審,可能還美化了。
02
這還只是被查獲的,曝出來的。據(jù)統(tǒng)計,校園暴力案件有個1:7的黑數(shù),也就是每查獲一起此類案件,還有7起是未被查獲的。
這些未被查獲的案件,藏在施暴者打人之后得意的嘲笑生中,在被施暴者的哭泣聲中;藏在施暴者與人炫耀的談資中,在被施暴者驚醒的噩夢中。
知乎上一位被施暴者在成年之后回憶起校園暴力:整整十五年,在那一間我被他們毆打的教室中,他們欺凌完我順利離開,只有我,被無盡的恐懼困在里面,十五年都沒有走出來。

最壞的是,這些校園暴力受害者,因為校園暴力,在最應(yīng)該獲得安全感的時候被恐懼包圍。于是自卑、恐懼、絕望、不安、焦慮、抑郁將會伴隨這個孩子的一生,即便是長大成人,成家立業(yè)之后。
打心底里不自信,打心底里對世界恐懼,是很多校園暴力受害者最大的控訴。

這些負面情緒圍繞著他們,嚴重的甚至會讓他們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
2016年,在兒童節(jié)這一天,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的一名初中學生陶成鵬,喝下一整瓶劇毒農(nóng)藥,結(jié)束了自己年僅15歲的生命。
在整理孩子遺物的時候,家人意外發(fā)現(xiàn)了陶成鵬留下的三封遺書,其中一份遺書是寫給老師、父母和弟弟的,在這份血跡斑斑的遺書上他寫道:你們的學生、孩子、哥哥對不住你們,我因受不了幾名同學的欺凌,所以選擇離你們遠去了。

可問題是被欺凌者的自殺,不會對欺凌者產(chǎn)生任何影響。
就像《非自然死亡》中三澄美琴說的那樣:他們一定會轉(zhuǎn)學,改名,開始他們嶄新的人生,徹底忘記你的死,開開心心地活下去,他們也絲毫不會感受到,你的痛苦。

03
如果是犯罪,我也就不寫這么長了,因為罪犯自然有法律制裁他們。
但關(guān)鍵在于,雖然校園暴力會給受害者帶來巨大身心創(chuàng)傷,但大多數(shù)時候,其肇事者卻不會受到什么懲罰。
比如上面那段西安的大人視頻,據(jù)北青報記者向未央?yún)^(qū)公安局工作人員向證實,視頻中的事情發(fā)生在今年1月份,事發(fā)后,當?shù)毓膊块T、學校及涉事學生的家長都曾參與處理,這件事的處理結(jié)果是:
由于涉及到未成年人,所以主要對涉事學生進行了批評教育。

比如上面那位逼女孩下跪在垃圾桶里叼冰棍的,校長是這么說的:

老師和領(lǐng)導只會冠冕堂皇地說“你換成被傷害的同學想想“,“父母含辛茹苦把你們送這兒念書,你換成他們會怎么想”,“我在你這年紀的時候都…?!?
站在成年人的高點俯視孩子們,是大多數(shù)老師和校領(lǐng)導的通病,覺得孩子能分清楚利弊,知道好歹。你們試圖把自己和孩子換位思考一下嗎?有沒有嘗試觸及未成年人的思考領(lǐng)域去溝通,說到底還是成年人的傲慢。
有一句話叫:“有一些人,他們不適合做老師這份職業(yè),他們?nèi)狈睬椋狈δ托?,缺乏為孩子考慮的心。有些校領(lǐng)導為了政績,為了臉面,一味地壓制受害者。他們不明白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的世界更殘酷,童年的血色青春下,赤裸裸的弱肉強食。他們更多的時候是不想明白?!?br/>
學校里老師領(lǐng)導對校園暴力的視而不見,以及整個社會對校園暴力態(tài)度的冷漠和選擇性忽略,都成為了殺死受害者的幫兇。
所以讓我們心驚的不僅僅是暴力本身,還有群體性緘默。

法律也管不了他們,別說因為校園欺凌導致人自殺了,就連大連那個故意謀殺、強奸、拋尸的13歲殺人犯,不也沒被追究刑事責任嗎?

因為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四條: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yīng)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因為我國《刑法》規(guī)定,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
而這幾乎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借口與保護傘。
那個在電梯里摔打1歲半男童并將其扔下25樓的女孩,最后家長只能通過民事訴訟來維權(quán)。

那個因為不滿網(wǎng)吧工作人員就放火燒網(wǎng)吧,導致25人死亡的孩子,因為不滿14歲就免于刑事處罰。

那個在14歲之前就掐死一名兒童的“孩子”,因為是個孩子所以沒有被重判,結(jié)果14歲又殺人未遂,因為還是個“孩子”,所以從輕減刑。
結(jié)果19歲出獄后奸殺一名11歲女童。

那個在14歲以前就用刀捅傷一人的14歲男孩,在等待傷情鑒定時將另一名同學殺害。
被抓后仍不悔改,說我就是想弄死他,反正我才14歲。
因年滿14,在檢察院堅決抗訴下,才被判無期。

三名未滿14歲未成年人夜晚竄至一小學宿舍,搶劫殺害了一名52歲的女教師。處理結(jié)果,不負刑事責任,送往工讀學校。

太多案例表明,如果對未成年重大刑事罪犯寬容,就是對我們守法的大多數(shù)殘忍。這些寬容并不能帶來他們的蛻變,反而是在我們身邊安上一個又一個定時炸彈。
我14歲的時候已經(jīng)什么都懂了,我周圍有人14歲的時候已經(jīng)談戀愛或者出去做生意了。如果一個“孩子”,做了錯事,沒有被懲罰,只會把他推向更罪惡的深淵。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讓大家對于信息掌握的差距逐漸縮小,未成年人在知識層面上的了解并不比成年人少,反倒是價值觀世界觀處在萌發(fā)和建立的邊緣。?
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不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做出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未成年人并不是曾經(jīng)懵懂、心智不全、單純爛漫的群體了,我們時刻都處在信息、知識包裹的生活中。?
電影《心靈捕手》中有段對話,總結(jié)起來大概是:“一個被知識武裝起來的壞蛋才是最可怕的壞蛋?!?br/>
而這些懂法的未成年犯罪者/霸凌者,就像這樣一群被武裝起來的壞蛋。
如果老師不管、法律不管,那么,那些被霸凌的學生,惶惶不可終日的痛苦,他們?nèi)缤钤陉帨现械谋锴?,又向誰去訴說呢?
用我微博上一位網(wǎng)友的話來說。
“宛若地獄!”
04
所以我覺得,在現(xiàn)行法律不會改變的情況下,像《少年的你》這樣講校園霸凌的電影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如果能再多出幾部這樣高質(zhì)量的校園霸凌電影,打動每個老師、每個家長,讓每個成年人都能意識到校園里正在發(fā)生的這些惡心事和學生的成績一樣重要。
讓每個家長都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可能會被欺負、自己的孩子欺負別人會遭報應(yīng)。
那才是真正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