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古代被皇帝賜死還要謝恩呢?

在古代,如果皇帝要賜死一個人,那么這個人往往是要謝恩的,說到這里,可能就有人疑惑了,皇帝都要你死了,怎么還要謝恩?
其實這是真實歷史,并非戲言?;实廴绻n死一個人,一般情況下,被賜死的人都會謝恩。像唐朝的劉祎之,被武則天下令“賜死于家”,而劉祎之不只是謝恩,還親自寫了謝恩表。
而被賜死之人,為什么會謝恩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不謝恩,萬一惹惱了皇帝,本來只是殺你一人,結(jié)果變成了殺你全家,或者是誅九族呢,畢竟在古代可是講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你不老老實實接受并且謝恩的話,忤逆了皇帝,真會有著更嚴重的后果。
二是說出來其實挺奇怪,有些自相矛盾的,那便是賜死屬于一種優(yōu)待。
賜死雖然屬于死刑的一種,但是在古代,賜死屬于是特殊待遇,一般只有貴族、大臣、妃子等特權(quán)階級才能享受,普通人還真享受不到!
這個特殊待遇有什么好的呢?

以清朝顧命八大臣為例子,咸豐帝臨死之前,因為兒子同治帝太過年幼,所以留下了顧命八大臣輔佐他,但是顧命八大臣并沒有享受了幾天風光日子,在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聯(lián)手發(fā)動的辛酉政變中被擊敗,其成員是罷官的罷官,流放的流發(fā),兩個鐵帽子王載垣和端華被賜死,死后降爵,宗室大臣肅順則是被處斬。
載垣、端華、肅順這三個人同樣是處死,但是死法卻大有所不同。像載垣和端華這兩個人,畢竟是鐵帽子王,所以是“令其自盡”也就是賜死,這二人可以自行了結(jié),在單獨屋子里選擇懸梁自盡和服毒自盡兩個方式,不只是保留了體面,還留了個全尸。
而肅順被押往菜市場處決,一路上被不少人用碎石子之類的招待,到了刑場,更是被打斷雙腿,然后再斬殺;肅順身為咸豐帝寵臣,位居協(xié)辦大學士,死前可謂是一絲體面都沒有留下,更是沒有留下一個全尸。
通過這個對比,可以看出賜死雖然是死刑的一種,但對比其他處死方式,的確屬于是優(yōu)待了,特權(quán)階級在非死不可的情況下,被賜死的話可以不必遭受身體的摧殘和精神的侮辱。
所以綜合之下,哪怕被賜死的人肯定心里不痛快,肯定不愿意去死,但是能受到如此優(yōu)待,并且為了不牽連到自己身邊人,肯定是要謝恩的;而且古代社會屬于是君主專制,皇帝是言出法隨生殺予奪,是上天之子,強調(diào)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那種觀念下,被賜死的人,的確不只是要老老實實接受,還要謝恩。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zhuǎn)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guān)注天天,關(guān)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