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少年價值觀
這兩天看了幾個公眾號。講的是少年時期的孩子們的價值觀,在他所舉的例子中,有直播母親洗澡的,有以家里死人求贊的,有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的。然而這些全都指向了 少年/青少年 價值觀
那么,這就開始吧
首先,我先闡明我的觀點,處于少年期/青少年(10歲至16歲)的價值觀是趨于完整的,仍需引導(dǎo)才可以完善。
這個觀點并不是主流的觀點,但請容許我加以解釋。
10歲到16歲 即 五年級到高一,這正是價值觀的形成時期,我不能否認這個時期的孩子們?nèi)狈σ欢ǖ谋嬲J是非的能力,但是正如我的觀點所言,不是完善,而是完整。
就拿以家人的死來當做賣點來拿“小紅心”來說,終究是奇怪的,孩子對家人的死并不是顯得悲傷,到是把這當成賣點。毫不客氣的說,這十分符合商業(yè)行為,這個孩子有著極大的商業(yè)頭腦,以及完整的價值觀。完整的價值觀體現(xiàn)于何處?就體現(xiàn)在把“人”當做“商業(yè)”即任何一件事,哪怕是傷心事,哪怕是親人的死亡,他們可以將“死亡”拿來出售、販賣,獲取流量?。?!如果說是想博取同情,那尚可理解,但是獲取流量,就顯得格外的“成熟”,這一套專門利己的價值觀閉環(huán),顯示的淋漓盡致。但是我們都知道,這種價值觀是錯誤而且惡心的,我們應(yīng)該去引導(dǎo)讓他們向善,完善價值觀。
再說直播母親洗澡或者是販賣自己母親睡覺時的照片的這一類。這一類和上面的那一類有不盡相同商業(yè)模式的價值觀不說,還帶有著強烈的“金錢主義”色彩,我不相信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不知道這種行為是錯的(假如不知道的話,那么他們就不會專門挑著這種時候),他們也知道自己在走鋼絲,也知道自己假如被抓住會挨打被罵,但是他們依然干了。這套邏輯很像販毒,知道錯,高利潤,高風(fēng)險,就要去做。很明顯的一種商業(yè)的價值觀,或者說,惡心的價值觀。我不敢相信這是一個價值觀沒形成的人做得出來的,更像是一個“完美的”商業(yè)價值觀下的一個毒販或者是人販子。
可是問題來了,除了這些“商業(yè)價值觀”的完全,那么其他的價值觀呢。
就拿“舍己為人”的價值觀來說吧,假如一個人,從小父母的教育都是自我本位的,我很難想象這個人在十多歲后會突然成為“舍己為人”的人,然后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人今天突然這樣,明天突然那樣,不會奇怪嗎。所以說任何價值觀都是在形成而且當形成后就是一個完全體,人的一切行為變得可以解釋,盡管會很離譜,但是是可以解釋的。
那么就很容易看到,在十到十六歲之間的孩子們,價值觀不僅是正在形成的,而且很多都是形成完了的,在這段時間對于價值觀的引導(dǎo),更像是完善和修正。俗語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對于這段時期的孩子們我們很難讓他們有所改變,很多時候,當他們做出某個改變的時候,并不是“引導(dǎo)”的作用,有時候更像是自身的價值觀某一部分因為引導(dǎo)被“提出”。
那么該如何引導(dǎo)孩子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
我認為最重要的年齡其實應(yīng)該是5到9歲,這個時期的孩子,對于父母的行為會產(chǎn)生高強度的模仿,這個時候也正是建成良好價值觀的時期。同時,不論如何,讓孩子在10歲前少接觸手機和網(wǎng)絡(luò),雖然他們是網(wǎng)絡(luò)時代的孩子,雖然他們的生活將離不開網(wǎng)絡(luò),但是,在我們不能保證互聯(lián)網(wǎng)內(nèi)容會給他們帶來什么的時候,少接觸、不接觸是最好的方法,父母的言傳身教將教會孩子成為什么樣的自己。
老生常談的一些“在孩子面前好好表現(xiàn)啊”或者是一些其他,我并不想提,因為我要找的是治根之方——多陪陪孩子,不要去逼著孩子做著做那,不要非得讓自己孩子看上去高別人一頭,哪怕是少賺一天的錢,少看會手機,陪陪孩子,和孩子聊聊天,陪孩子出來走走,去公園轉(zhuǎn)一轉(zhuǎn)。真正讓自己的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在形成期做到自己能夠做到的,我認為就可以了。
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而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