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學-血管外科-門靜脈高壓癥
一、定義:綜合征
1.病程角度定義:
各種原因→門V血流受阻、血流增多→門V壓↑→①脾大脾亢②食管胃底靜脈曲張③嘔血黑便腹水
2.數值角度定義:
1)正常門靜脈壓力:13-24cmH2O,平均值18cmH2O
2)門靜脈高壓:>25cmH2O
二、解剖
1.門靜脈特點:
1)兩端都是毛細血管網;
2)門靜脈系統(tǒng)沒有瓣膜。
2.形成和分支:
1)形成:腸系膜上靜脈、腸系膜下靜脈、脾靜脈匯合;
2)分支:入肝→肝竇→中央V→下腔V
3.門靜脈血流量:占全肝75%
4.與腔靜脈的交通支:
1)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上)
2)直腸下端、肛管交通支(下)
3)前腹壁交通支(前)
4)腹膜后交通支(后)
三、病理生理
1.分類:按照阻力增加的部位(肝前、肝內、肝后)
1)肝前病因:OTC(非處方藥縮寫)
(1)肝外門靜脈血栓形成(Thrombosis):臍炎、腹腔感染(急性胰腺炎、闌尾炎)、創(chuàng)傷
(2)先天性畸形(Congenital)
(3)外在壓迫(oppression):轉移癌、胰腺炎
2)肝內病因:
(1)竇前型:血吸蟲病
(2)竇內型、竇后型:肝炎肝硬化(乙肝)、肝A-門V交通支開放
3)肝后病因:巴德-吉亞利綜合征(布-加綜合征)
(1)定義:肝靜脈及其開口以上的下腔靜脈堵塞引起門脈高壓(肝后型)
(2)病因:先天性(下腔靜脈隔膜)、后天性(下腔靜脈血栓形成)
(3)分型:A(局限性下腔靜脈阻塞:堵了一點點)、B(夏青靜脈長段阻塞:堵了好長一段)、C(肝靜脈堵塞)
(4)臨床表現:下肢水腫、右上腹脹痛、腹水、肝脾大
(5)輔助檢查:超聲(靜脈堵塞情況)、CTA(確診)
(6)治療:血栓形成(纖溶)、A型(球囊擴張+支架)、B型(轉流:跨過這一段阻塞區(qū))、C型(門體分流)
2.三大病理變化:
1)脾大、脾亢:
(1)脾大:脾靜脈血回流受阻;
(2)脾亢:脾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增強,三系減低
2)腹水(ascites):形成原因如下
(1)門脈壓升高,毛細血管濾過壓升高
(2)肝硬化→低蛋白血癥、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淋巴液生成↑
(3)門靜脈血流↑→有效循環(huán)血量↓→醛固酮↑(肝硬化滅活減少)→水鈉潴留
3)交通支擴張
(1)胃底、食管下段:血管曲張+誘因(胃酸反流、進食堅硬食物、咳嗽嘔吐排便等腹內壓升高)→大出血
(2)直腸下端、肛管:痔
(3)臍旁靜脈:海蛇頭
四、臨床表現:脾大脾亢、嘔血黑便、腹水、食管胃底靜脈大出血
五、輔助檢查:
1.血常規(guī):脾亢→三系減少
2.肝功:肝硬化→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倒置(肝功能評分:Child-Pugh分級)
3.腹部超聲:門靜脈血流、腹水、肝密度
4.骨髓:排除骨髓纖維化導致的脾大
5.X線鋇餐:充盈期(蟲蝕樣改變)、排空期(蚯蚓樣、串珠樣改變)
6.CTA:診斷
六、診斷:病史(肝炎、血吸蟲)+臨床表現+輔助檢查
七、鑒別診斷:
1.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鑒別診斷
2.脾大:血液病導致的脾大
八、治療原則
1.針對食管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出血:
1)非手術治療:
(1)維持生命體征:輸血、補液
(2)藥物:止血——血管收縮藥(加壓素)、生長抑素(奧曲肽)
(3)內鏡:
①內鏡下硬化EIS:硬化劑注入曲張靜脈腔
②內鏡下食管靜脈曲張?zhí)自gEVL:結扎曲張靜脈
(4)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
①二囊:一囊(胃囊,充氣壓迫胃底)、另一囊(食管囊,充氣壓迫食管下段)
②三腔管:一腔通胃囊、一腔通食管囊、一腔直接到達胃,用于吸引清洗和注入止血藥
(5)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肝靜脈與門靜脈間建立通道
2)手術治療:
(1)適應癥:曾出現過消化道出血、靜脈曲張明顯、紅色征出血風險大,一般情況尚可,肝功能ChildA或B級。
(2)不建議手術:肝功能Child C級。
(3)手術時機:
①急診手術:出血量大;非手術治療48h仍出血;止血后24h再次出血。
②擇期手術:有出血史患者(避免肝性腦病)
③預防性手術:靜脈曲張“紅色征”者。
(4)術式選擇:
①分流術:門脈與腔靜脈之間建立分流通道
【優(yōu)點】降壓效果好
【缺點】肝臟缺少門靜脈血供,肝性腦病發(fā)生率高;
②斷流術:阻斷門奇靜脈間的反常血流,并切除脾臟。
【優(yōu)點】對肝臟門靜脈供血影響小,適應癥寬
【缺點】對門脈高壓改善不明顯,易再出血。
2.針對脾大脾亢:脾切除
3.針對腹水:腹腔穿刺引流、TIPS
參考:外科學(第九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