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名師 觀〈長征〉紀錄片有感 》
歷史的名師 觀《長征》紀錄片有感?
?——英雄的故事有太多太多,而反反是本片中介紹的“錯誤”與“失利”引發(fā)我無窮的反思與感悟
?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奔o錄片的開始,揚揚管樂聲下,一篇豪邁而宏偉的《七律-長征》猶如一卷壯麗的史詩徐徐展開,天塹險關,石碑雕像,僅是幾幅長征途中的司空見慣的寫真畫,便已是何等的雄奇與氣概,跟隨著講述和鏡頭,我回到那個英雄的時代。
? 長征的起始,是生死攸關之下的轉略行轉移。1931年9月至1934年夏,在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作戰(zhàn)中,由于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錯誤地判斷了敵我軍事實力的差距,忽視了中俄兩國具體情況的差異,先是實行冒進主義的進攻戰(zhàn)略,后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御戰(zhàn)略,在錯誤的戰(zhàn)略指揮之下,紅軍屢戰(zhàn)失利。民族危亡當前,國民黨反動派無視民族大義,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zhàn)策略,勢要攻破瑞金,將新生的中華蘇維埃扼殺于搖籃之中,1934年,中央紅軍在廣昌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決戰(zhàn),城池未丟,卻也損失慘重,形勢危屹,戰(zhàn)局延滯,紅軍的機動回旋余地更加地縮小。在蘇區(qū)打破內打破國民黨“圍剿”已無可能,紅軍不得不被迫進行戰(zhàn)略轉移?!斑@就是歷史上的長征”紀錄片的開始,給出了長征的定義。
? “沒有人知道要去哪里”親歷的戰(zhàn)士如今已是耄耋,坐在安樂椅上,他皺著眉頭說道,“那時候就是一個緊急集合令,背上背包,跟著大部隊就走了”是的,沒有人知道大部隊要去往何方,戰(zhàn)略性轉移作為當時的最高機密,團級干部都無從知曉。將士們有疑惑,路在哪里,去向何方?一如當時中國的前途命運一般,如一團迷霧,無從知曉。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疑惑,卻又堅定地,他們踏上了兩萬五千里的征途。
? 屋漏偏逢連夜雨,湘江一戰(zhàn),博古、李德等人并沒有從先前慘烈的失敗中汲取教訓,仍然頑固地堅持錯誤的作戰(zhàn)方略,在湘江一役中,國民黨軍以優(yōu)勢兵力,在飛機大炮的加持下對紅軍發(fā)起猛烈的進攻。血戰(zhàn)湘江五晝夜,紅軍損失之慘重,主力部隊由起先的8萬余人驟減至3萬余人,尸橫遍野,血染湘江,以至于當地百姓有了“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說法。局勢之慘烈,讓自責不已的博古痛苦不已,幾次舉起手槍在自己的太陽穴附近比劃,朱德見狀連忙制止,言“小心走火”。
? 慘烈的犧牲,消極的局勢,錯誤的戰(zhàn)法,極端的領導。黨和紅軍終于幡然醒悟,只有改正錯誤的領導方式,才可能救紅色星火于既熄之際。于是便有了猴場會議,通道會議等一些列“刮骨療傷”般改員換將的重要舉措,終于,在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肯定了毛澤東關于前線作戰(zhàn)的基本原則,改進了中央領導機構。一些列的大刀闊斧般的舉措終于砍斷了真理的枷鎖,讓飽受掣肘的戰(zhàn)略奇才毛澤東同志終于重新得以伸展拳腳!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使中共中央和紅軍在極其危亡的境遇下存活下來,當之無愧“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 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強度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英雄的故事有太多太多,而反反確實本片所介紹的“錯誤”與“失利”更能吸引我的關注,引發(fā)我無窮的思考與感悟。
一.堅持實事求是,反對教條主義
? 在反圍剿勝利的大背景下,王明、博古等人嘲笑毛澤東的革命路線是“山溝溝里的革命”,成不了大氣候,執(zhí)意要將戰(zhàn)場轉移到城市,搬到廣袤的平原上去,與國民黨的優(yōu)勢兵力打陣地戰(zhàn)、堡壘站,執(zhí)念之下,甚至解除了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悲慘殘酷的現實,血淋淋的流血犧牲,絕對的失敗之下,仍嚴守共產國際指定的“大戰(zhàn)方針”,全然不顧實際與戰(zhàn)局的改變,紀錄片述者一針見血地指出,王明、博古等人的左傾教條主義與軍事冒進主義是中華蘇維埃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前期失利的直接原因。
? 何曾,赤化全球又豈不是每一位共產黨人的無上理想,但不撞南墻,甚至撞了南墻頭破血流仍一意孤行的“執(zhí)念”與“浪漫”真的能救中華蘇維埃于水火,從而朝著理想前進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 堅持實事求是的斗爭方略。毛澤東寫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的著名論斷,“瞎說,瞎搞,瞎指揮,要不得,要不得,要不得!”三句力透紙背的“要不得”,背后是無數紅軍同胞的流血與犧牲。
二.拒絕自怨自艾,堅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 古語有云“勝敗乃兵家常事”,勝而不驕,敗而不餒。毛澤東在面臨失利與挫折時揮毫潑墨,一作《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上闋寫景,下闋抒情,從內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渾壯闊的冬夜行軍圖,描畫了紅軍長征中征戰(zhàn)婁山關的緊張激烈場景,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溢于言表。情景一體,水乳交融。其篇幅雖短,但雄奇悲壯,氣勢如虹,寥寥數筆,一幅樂觀豁達的簡筆畫,雄軍壯魄,好不豪邁!反觀博古,沒有打起精神直面戰(zhàn)敗的勇氣,遭遇湘江慘敗時,身為時任全黨主要領導核心的他竟然當眾嚎啕大哭,幾次拿起手槍在太陽穴附近比劃,被朱德“當心走火”制止,自怨自艾的精神狀態(tài)則既不利于重振旗鼓,亦不利于吸取教訓,再迎挑戰(zhàn)。
三.拒絕分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 《長征》紀錄片并沒有避諱較為敏感的黨內矛盾與內部分裂的問題。那是被毛澤東認為“一生中最為黑暗的時刻”,就在長征即將勝利的前夕,紅四方面軍與中央方面軍會師之時,張國燾仗著兵眾要權,逐漸暴露出挑戰(zhàn)中央的野心,他挾第四方面軍,斷然違背中央決定聯(lián)合北上的戰(zhàn)略決定,指揮部隊集體南下江西,甚至另外立“中央”,分裂行徑到達頂點,面對曾經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如今卻怎能兵戎相見?毛澤東隱忍克制,發(fā)揮以退為進的大智慧!一方面,他歡送紅四方面軍南下江西,意味深長地正告張國燾“你現在想不通,沒關系,什么時候想通了,我們隨時歡迎你回來。”既留足了余地,又隱含威嚴;另一方面,在張國燾公然叫囂“另立中央”之下,堅守原則底線,電令其立即停止背叛革命的叛徒舉動,正告清醒的指揮將領與張國燾之徒劃清界限,鼓勵他們起義北上。微妙的態(tài)度令我嘖嘖稱奇,五體投地。終于,在中央的不懈努力下,圓滿的會師在甘肅會寧得意實現,戰(zhàn)略轉移終于沒有演變成“共產黨打共產黨”的歷史笑柄。
? 而反觀國民黨反動派,在日軍侵華之時置民族危亡大義于無顧,將槍口對準自己人,“中國人打中國人”,是徹徹底底的叛國行徑,留得唾名千古和覆滅注定。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主動促成國共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抗日戰(zhàn)爭的中流砥柱。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更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各個階層,先后取得了社會革命的成功,改革開放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全面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一個接一個的成就。
? 歷史的名師一次又一次地告誡世人,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實現真正的邁步,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才能使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任何試圖制造分裂,居心破壞我國領土完整和民族團結之徒,必將被人民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
? ? ? ? ? ? ? ? ? ? ? ? ?歷史的銅鏡
?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長征,便是這樣一明歷史的銅鏡。觀罷紀錄片,回首當下,我不禁思考,長征能給我日常的教育意義。歷史的名師,長征教給我的,在態(tài)度上,應是“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天上飛機炸,地下拼刺刀”,不畏艱險,迎難而上,不懼強敵,勇于斗爭的行者精神;在在學習工作的方法上,應是如毛澤東樣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的腳踏實地與實事求是和“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式的靈活、巧妙和智慧,注重學習和工作的方式方法,而避免博古、李德等人的教條與固化,造成時間和資源的浪費;在情緒心態(tài)上,應是向紅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看齊,有如潤之“萬水千山只等閑”般的豪邁與開闊,而非博古等人動輒舉槍欲盡的悲觀或是逃跑主義與冒進主義的逃避,事只不如意十之八九,之于學習工作上如此,之于人生的廣袤征程,亦是如此,唯有堅定必勝的理想信念,積極主動地應對、改革既有的矛盾,投身斗爭與奮斗,才是解決問題,爭得進步的不二法門;在危機處理與人際交往中,應是學習毛澤東、賀龍般的“大智慧”,在面對張國燾背叛時的處變不驚,一方面留足臺階,一方面擲地有聲,微妙的處理,更是值得初出茅廬的我瞻仰、慕習。
? 一口氣看完了紀錄片,已是在昨天,我卻仍久久地沉浸在其中,置身于那個動蕩的年代,英雄的年代。大醫(yī)精誠,止于至善,走好我們的長征路,從長征的甘露中汲取的營養(yǎng),必將幫助我在學習工作中更好地懷至善之長征信念,行精誠之奮斗不凡。
? 這,便是歷史的名師教給我的。這,便是我觀看紀錄片《長征》后的感悟了。

系《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論文 由本人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