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朝】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
【中國.明朝】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
元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年)四月十七日生,明太祖第四子,母為孝慈高皇后馬氏,一說為碽妃生。
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為燕王。受教育于宮廷。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赴封國北平,時年21歲。史載,朱棣智勇有大略,屢次率諸將出征,皆建戰(zhàn)績,頗有威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太祖病故,因太子朱標先死,由22歲的皇太孫繼位,年號建文。皇太孫朱允炆生長于宮中,喜讀書而統(tǒng)治經驗不足,在齊泰、黃子澄等同謀下,登位不久,即對擁有兵力、對帝位有威脅的諸叔王采取了“削藩”的政策。
自即位后三個月開始,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竟以各種理由削除了周、湘、齊、代、岷5位藩王。接著又殺燕王護衛(wèi)頭目2人,并切責燕王,逮燕王府官僚。燕王早有戒備,見大難將臨,乃起兵“靖難”。
叔侄間經過3年的征戰(zhàn),至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軍進入帝都南京。史載:“此時宮中起火,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死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庇州d:“或云由地道出亡。”此至今仍為疑案。
當月十七日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殺朱允炆親近大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儒及其族屬等,同時牽連被殺者甚眾。諭令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為永樂元年;建文中所改的殿名、門名皆恢復原稱;所更改的成法一律復洪武舊制;所廢罪之官一律平反復職;所削廢諸王概復舊封;立燕王妃徐氏為皇后;改北平為北京;次年立燕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
朱棣即位后,頗注意與周邊國家建立睦鄰友好關系,禮遇來訪的外國國王和來使,發(fā)展貿易,互通有無。并命中官鄭和六次率舟師出使各國,若加宣德年間的一次,共歷三十余國,對開拓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貿易往來作出很大貢獻,明時亦稱頌為盛事。
在文化方面,朱棣也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最突出的功績是永樂元年開始,陸續(xù)組織了三千多文人編纂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類似現在的百科全書式的大型類書--《永樂大典》。
永樂年間另一偉大建設是肇建北京宮殿。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為了鞏固北部邊疆,決定營建北京宮殿,第二年即派員籌辦物料。永樂十五年(1417年)始大規(guī)模興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底建成。次年正式把京師從南京遷到北京。
朱棣營建北京宮殿、遷都,不只是為了顯示個人威嚴和享樂,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穩(wěn)定北部邊疆。元滅后,元順帝及其后裔一直不甘心失敗,不斷侵犯北部邊民。
遷都后的當年,朱棣即開始作親征的準備,次年三月出征。自遷都至朱棣死前的55個月的時間里,朱棣3次親征于大漠南北,有24個月都是在軍旅中度過的。
雖然他已65歲,且久病風痹,但仍堅持親征于人煙稀少的荒漠中,直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死于征途之榆木川。于此亦可見朱棣修建北京宮殿和遷都的初衷。
帝死還京后,葬北京昌平長陵。謚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謚曰: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成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