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殺死于謙,難稱英明,但卻做了三件事,贏得后世稱頌
明英宗朱祁鎮(zhèn)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先后兩次在位,雖然廟號是英宗,但卻難稱英明。第一次在位時,重用宦官王振,引發(fā)土木堡之變,損兵折將;第二次在位時,處死于謙等有功之臣,為王振建旌忠祠,祭葬招魂。
明英宗在位時期,明朝的歷史發(fā)生了重要轉(zhuǎn)折,“仁宣之治”的影響蕩然無存,大明王朝由強盛轉(zhuǎn)向衰落。雖然,明英宗沒能重振大明王朝,不過他卻做了三件事,改變了人們對他的形象,反而贏得了后世稱頌!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1.釋放建庶人
明英宗的曾祖父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奪取帝位的,建文帝雖然下落不明,但建文帝的兒子朱文圭尚在襁褓之中。朱棣沒有殺死侄孫朱文圭,而是將其囚禁在鳳陽的廣安宮中,時稱“建庶人”。朱文圭的身份特殊,如果沒有靖難之役,皇位極有可能是他的,因此受到嚴(yán)密監(jiān)控。
土木堡之變后,明英宗一度被俘,后來雖然被釋放,但卻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鈺軟禁在南宮之中,形同囚徒。對于監(jiān)禁的滋味,明英宗是深有體會的。所以明英宗在復(fù)辟后,就想釋放建庶人,大學(xué)士李賢對此非常支持。于是,被囚禁五十五年朱文圭重獲自由,“聽居鳳陽,婚娶出入使自便”。

2.追尊胡皇后
胡皇后就是《大明風(fēng)華》里面的胡善祥,她在歷史上名聲很好,是明宣宗的第一任皇后。不過明宣宗卻寵愛孫氏,最終在明宣宗的“勸導(dǎo)”下,胡善祥被迫讓出皇后的位置,選擇出家。胡善祥沒有任何過錯,卻遭到廢黜,“天下聞而憐之”。胡善祥死后,已經(jīng)成為太后的孫氏,居然下令用嬪禮來安葬胡皇后。
朝野都為胡善祥鳴不平,但是沒人敢說出來,因為孫太后尚在。直到天順六年,孫太后病死,英宗的皇后錢氏第一個站出來,要求為胡善祥“平反”,“每為英宗言后無罪廢。群臣畏太后,殮葬謚號皆無禮傷之”。明英宗在得到大臣的支持后,頒布詔書,追尊胡善祥為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并按照皇后的等級,重修陵寢。

3.廢除殉葬制度
朱元璋稱帝后,在一定程度上恢復(fù)了殉葬制度,皇帝、親王死后,生前服侍他的側(cè)室都要殉葬。比如說朱元璋死后,有三十八位妃嬪殉葬;朱棣死后,也有十六位妃嬪殉葬,明仁宗、明宣宗死后,都有妃嬪殉葬。
士大夫們備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雖然不敢明著指責(zé),但對殉葬制度一定是非常反感的。天順八年正月十五,已經(jīng)病入膏肓的明英宗將太子以及幾個太監(jiān)叫到床榻前,囑咐道:“殉葬非古禮仁者所不忍,眾妃不要殉葬”,“此言俱要遵行,毋違!”已經(jīng)是說,明英宗在臨死前廢除了殉葬制度。

許多喜歡明朝歷史的人,都說清朝編修的《明史》是抹黑明朝,沒有一點是真實的。那么《明史》是怎么評價明英宗的呢?“英宗承仁、宣之業(yè),海內(nèi)富庶,朝野清晏。獨以王振擅權(quán)開釁,遂至乘輿播遷。乃復(fù)辟而后,猶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于上恭讓后謚,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p>
明英宗在位期間,確實沒什么大的作為,不過釋放建庶人、追尊胡皇后、廢除殉葬制堪稱“盛德之事”。細(xì)細(xì)讀來,我倒覺得,《明史》對明英宗的評價非常準(zhǔn)確,不知您是怎么看的?
參考資料:1.《明史》;2.《明英宗實錄》;3.《勝朝彤史拾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