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咖啡市場的“新”戰(zhàn)事
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wǎng)「于見專欄」
如今,喝咖啡已成為現(xiàn)代人日常的生活方式。而中國咖啡市場規(guī)模也不斷攀升,咖啡市場具有較大的發(fā)展?jié)摿Α?/p>
數(shù)據(jù)顯示,2021年中國54.9%咖啡愛好者喝咖啡為提神。其后依次是喜歡咖啡的味道、享受咖啡店的氛圍和服務、認為代表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分別占比41.6%、39.6%、21.6%。此外也有27.5%喝咖啡為幫助消化。
以下是關于她的真實故事:
張嘉梅,26歲,成都。
2016年,張嘉梅來到距離成都市區(qū)50公里的村莊,租了一個農(nóng)戶的院子,并重新裝修,開了一家集咖啡館、小賣鋪和民宿一體的小店??雌饋矸浅5耐昝溃鋵嵰渤錆M了現(xiàn)實的問題,尤其是對于決定賣咖啡這件事而言。
在這個行業(yè)流行著一句話,叫做一眼定生死。選址對于咖啡店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自己這家咖啡館就在無人問津的農(nóng)村。小張表示,自己這家咖啡店根本不掙錢,最多可以交付自己的房租。就在上個月,咖啡館的營業(yè)額是1000多元,拋開所有的食材成本,剩下的錢剛好墊付一個月的房租。
雖然村莊附近有不少的游客,但咖啡店的位置在村里不太熱鬧的邊上,周圍都是一些田地。當時租下這套農(nóng)房做改造時,小張腦子里浮現(xiàn)的都是高大上的文藝小店,也確實借鑒了一些咖啡館的設計,比如高大的玻璃墻,沿窗而設的吧臺等等,當真正開始改造時,心態(tài)還是崩了。
咖啡店的面積雖然有100多平方,但也兼顧其它功能,比如說前臺、客房和貨架。當客人來到這里,可以先看看貨架上的商品休息一下,沒有客人的話,自己就和另外一位店員在邊上做自己的事。時間長了,小張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因為咖啡廳和旁邊的景色相互融合在一起。
店里的設備基本上都是用國產(chǎn)的,當然不能和動輒幾十萬的咖啡機相比。當時小張猶豫要不要買一臺貴的機器,無意間在另外一家咖啡店喝到一杯非常好喝的咖啡,才發(fā)現(xiàn)機器只是制作咖啡的重要因素,不是決定因素,更重要的還是咖啡師對于技術的把控。
與一般款式多樣的咖啡店相比,小張家的菜單顯得特別單調(diào),只有手沖、美式、拿鐵等款式可選。大部分的客人來到咖啡店里,我們甚至不會主動遞上菜單,而是直接告訴顧客想喝什么。
這當然不是偷懶的緣故,小張知道做手沖比用咖啡機要麻煩數(shù)百倍,機器萃取雖然速度快,但手沖過程需要咖啡師控制得非常到位,甚至可以為客人提供一種獨特的味道,這種感覺是機器無法相比的。
小張的咖啡店在農(nóng)村里,農(nóng)村和城市最大的不同就是人與人之間并沒有距離感。我們把這種感覺運用到咖啡上,當然店里的手沖咖啡更符合這種特質(zhì)。加上小張用的都是世界各地精選的咖啡豆,品質(zhì)也非常不錯,不久就成為店里的招牌。
其實一開始小張只想在城市里開一家正常的咖啡店,最初的想法是在北京一棟寫字樓底下租一個小鋪面。十多平米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的裝飾,只要有長長的吧臺和透明的玻璃,上班族可以買了咖啡直接拿走,最好旁邊還有早餐店,這樣就能完美地解決早餐問題。
為了開店,小張做了很大的努力,就像游戲中的主線劇情,按部就班的準備著一切。剛開始報名的一個咖啡師訓班,考了相關證件,然后就開始頻繁的去觀察咖啡館,去研究他們的裝修風格和菜單價格,之后聯(lián)系相關中介尋找合適的店鋪。折騰了一個月,終于找到了一家合適的店鋪。
小張在心里盤算著,發(fā)現(xiàn)開店的希望越來越小,準備考慮反其道而行之,走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路線,看看自己能不能在農(nóng)村開一家屬于自己的咖啡館,可是誰又愿意跑十多公里去農(nóng)村喝咖啡呢?
那時小張參加了一個當?shù)氐幕顒?,是關于體驗農(nóng)村生活的。參加完活動,小張在想,如果自己去農(nóng)村開發(fā)一個復合的空間,有住的,有吃的,還有咖啡,那自然就會吸引更多的客人。對于那些真正會享受的人,喝咖啡并不在乎距離遠近,而是體驗事物的本質(zhì)。
小張表示,之前在北京工作時,樓下最少有十幾家咖啡館。其實大家并沒有仔細品味咖啡的味道,而是需要一杯咖啡讓自己打起精神。其實在農(nóng)村開咖啡館是生活上的一種儀式感,并不是只為了提神,而是一種修行。
朋友得知小張在農(nóng)村開了咖啡店,認為農(nóng)村是一個好地方,總感覺沒什么生意,如果你們辛辛苦苦開個店,沒有顧客怎么辦?
對于小張而言,這點不完美正是完美的地方。在之前的計劃里,咖啡店主要消費人群是外來的旅客,畢竟小張對于傳播咖啡文化給農(nóng)村居民并沒有特別大的信心。這里離城市非常遠,所以很多顧客都是周末過來游玩,那周一到周五都是屬于小張的自由時間,可以種地、做家務,也可以研究咖啡的做法。
咖啡館剛開業(yè)時,小張并沒有大肆宣傳咖啡館開業(yè)的消息,只是找了一塊舊門板,貼上自己設計的海報,并寫上試營業(yè)幾個字,就正式開始接待客人。周圍的居民過來湊熱鬧,圍著門口的告示好奇地往里看,邊看邊說,這里居然有咖啡喝哦,這一輩子還不知道咖啡是什么味道呢!
站在人群外的小張立刻想起自己看過的一個故事,一對老人在某個山里開一家咖啡館,用咖啡的味道征服了周圍的鄰居,成功讓他們愛上了喝咖啡。小張也想這樣,準備讓身邊的鄰居感受一下咖啡的魅力,最好能吸引幾位大客戶。
幫小張施工的劉師傅一大早就帶著他的工友來支持小張,在蓋房子時,劉師傅來小張家里就是一副自信滿滿的樣子,問他工程上的問題也是如實的回答。當劉師傅以顧客的身份來到咖啡館里,小張問他喝什么時,他的眼神就變得飄忽不定,表示隨便來一杯,只要是你做的都可以。
當小張把咖啡端上桌,滿心期待地看著劉師傅,結果他嘗都沒嘗就撕開糖包,往咖啡里倒。喝了兩口后,撇了撇嘴,表示還是有點苦,還有沒有糖,可以再給我加一點。
當初這間房子在裝修時,小張是借宿在一位叫陳姐的家里。她是一個爽朗大方的鄰家大姐,聽說小張開業(yè),風風火火騎著電瓶車就來了。進門后坐在吧臺,表示聽說你們的咖啡非常好喝,能不能現(xiàn)在為我做一杯呢?小張立刻做了一杯手沖咖啡給陳姐,她端起杯子喝了一口,嘴上說的挺好,但皺起了眉頭,看起來似乎有點苦。
陳姐和她的丈夫并不經(jīng)常過來咖啡店喝咖啡,只是偶爾來看望一下小張,有時可能就喝一杯白開水。小張只能自我安慰,認為陳姐一定是手頭上事比較多,不常在村里走動,家里還有農(nóng)家樂要打理,并沒有空天天往這跑。
這里的村莊盛產(chǎn)茶葉,大多數(shù)農(nóng)民以種茶為生,也習慣了每天喝茶。咖啡對于他們來說,一方面是非常陌生,雖然自己家的咖啡并不貴,對于城市里的價格算是比較低的。但他們有很多事兒要忙,并沒有時間去喝咖啡,倒不如多摘幾斤茶葉掙錢。
其實小張的咖啡店主要消費人群是住客,賣咖啡最多的時段也是在早餐的時候。因為自己的民宿會提供早餐,很多住客會在吃早餐時來一杯咖啡,或者是在吃完早餐端著咖啡回房間休息片刻。
小張表示,自己以前上班時,早飯經(jīng)常是買幾個包子或者是買兩根油條,再配上一杯咖啡。按照自己的理念,誰說喝咖啡一定要配甜品,配包子油條才是中國人喝咖啡的正確方式。雖然在城市的包子鋪旁并沒有開成一間咖啡店,但包子加咖啡的搭配也是自己在生活中實踐起來的,這也算是農(nóng)村與城市生活的結合。
小張和從事咖啡行業(yè)的朋友說,現(xiàn)在咖啡越來越貴了,馬上就要喝不起咖啡了。朋友表示平時吃菜不要錢嗎?這么一算,到農(nóng)村開咖啡館確實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目前,中國咖啡消費市場主力軍以年輕群體為主,其中女性占比達60%-70%;這部分群體勇于嘗試新鮮事物,對產(chǎn)品“顏值”也有一定的追求。因此,單一的咖啡飲品并不能滿足他們長期的需求,咖啡品牌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推陳出新,善于打造擁有獨特“賣點”的咖啡產(chǎn)品,才能夠不斷“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于見專欄」認為,通過智能咖啡機器人,呈現(xiàn)的自動售賣咖啡機,可以更小成本的制作出不亞于專業(yè)咖啡師制作出的飲品,通過采集用戶付費數(shù)據(jù),可以分析用戶喜好,提供消費者最愛喝的產(chǎn)品,降低研發(fā)成本、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