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思想正在極端化
一般情況下,人們的態(tài)度觀點很容易趨向極端。尤其是在當今的網絡環(huán)境下,隨處充斥著戾氣,人們更容易走向極端,自覺但又不自知地參與到矛盾雙方地爭斗中,把和諧的社區(qū)圈子攪得一團糟。我也仔細思考了這種現象,有些體會跟各位分享
探究成因,本人認為有下
先入為主 人們往往更愿意相信自己最初接受的觀點,一旦遇到其他矛盾觀點,會本能地嘗試將其駁倒,并常常忽視交流討論的目的,以說服為根本目的,此時交流的重要作用被極大削弱。一般人對于新觀點有排斥性,這種排斥性導致他難以接受新的矛盾觀點
心理正反饋?一個人如果有了一種觀念,就會嘗試用這種觀念思考分析問題,所分析的問題又會作為論據來支持加深這一觀念。這樣一來,即使是偶然看到的幾句話,或是基于少量事實作出的猜想,甚至別有用心者的略微引導,都可能在心中萌發(fā),甚至有一天根深蒂固。而最初的種子未經篩選,如果有偏激之胚,便會結出惡果
信息繭房 網絡時代為何更容易讓人走向極端?我們每天接受大量信息,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平臺的推送,而這些推送總是我們感興趣的,還有平臺想讓我們看到的。一方面,我們總是看到與我們所持觀點和爭論有關的內容;另一方面,很多平臺喜歡在首頁和熱搜引站增加流量(點名批評噼里啪啦和最大中文論壇??)如果一個人偶然開始接觸這些,并沒有很清醒的認知,那他就容易變得魔怔
惡性循環(huán) 爭斗越是激烈,交流就越是困難
了解成因后,應思考如何去做
首先,切勿隨意上綱上線。尤其忌個人行為上升至群體(雖然你知道我在說什么,但大部分爭斗都是因此而起的)
隨時以包容態(tài)度迎接他人觀點。面對他人觀點,只要不一眼反智,第一時間所想不應是如何將其駁倒,而是嘗試去接受,客觀思考其合理性與不合理之處,并與對方友好交流(除非對方始終不友好)互相吸取教訓
多去對立面看看,永遠不要窩在自己的小繭房里,只看自己圈子的評價概括與轉述,尤其是對于假想敵與對立面(大部分假想敵都是涉圈不深和無腦接受他人觀點的結果)如果要評價就多去對方圈子觀察,并與其中的友好個體多交流(否則就不要形成認知,會成為跟風者)使自己對對方有立體而非平面刻板的印象
先說這些,可能沒大用,但總是想說一說
歡迎在評論區(qū)提出自己意見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