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探險、環(huán)境與文化》讀書筆記(四)

《博物探險、環(huán)境與文化》一書在引用外文資料時,地名翻譯只是按照英文發(fā)音隨意尋找漢字(或是照搬原譯文的漢字),而沒有根據(jù)各個時期的老地圖舊地圖核實,因此地名與歷史上或現(xiàn)在的名稱大多對不上。我僅僅對西藏察隅境內(nèi)的地理信息略有了解,據(jù)此指出一些不足。
第90頁地名:“1933年在阿薩姆和西藏考察……”
瑞瑪——日馬、日瑪或力馬;
榮楚——據(jù)我猜測為羅楚河;
雄登貢帕——歷史及現(xiàn)在名:休登寺;
第106頁地名,阿本——阿丙村;
第113頁地名,維曲河谷——玉曲河谷;拉姆普——龍堡(村);杰納——則那(村);
再一個問題是,作者想引文上貪圖省事,集中引用中譯本的《神秘的滇藏河流》,還有《The Land of the Blue Poppy》和《From China to Hkamti Long》(這本書應該翻譯為《從中國到康地龍》,康地龍是清末民初的地理名詞,不僅僅指坎底,是一個比坎底大一點的區(qū)域),其他文獻的引文因為多需要自己翻譯,引用不是沒有但相對較少。
圖書的第四章為金敦·沃德眼中的西南環(huán)境,包括水文山川地貌、植物及分布、作物與村落,第五章為生態(tài)文化,包括族群與生計方式、住房、服飾、飲食、宗教、交通等等。
如果仔細閱讀金敦·沃德的著作,會發(fā)現(xiàn)他的大多數(shù)著作都帶有地圖和照片,我只研究和摘錄過有關西藏察隅的照片與地圖,整理印刷完成了《老照片舊地圖中的西藏察隅》內(nèi)部資料書,金敦·沃德及其助手考爾班克的圖書中,照片包括植物、山川、河流、雪山、動物、人群、住房、寺廟、樹木、冰川、地方政府官員、苦力、橋梁、溜索、紡織女……內(nèi)容非常豐富??上н@些照片并沒有在《博物探險、環(huán)境與文化》一書得到呈現(xiàn)與研究,地圖就更沒涉及。
《博物探險、環(huán)境與文化》藝術為金敦·沃德研究開了個好頭。
金敦·沃德與中國淵源頗深。
金敦·沃德為英國人,1885年出生于一個植物學者之家。1894年至1904年,金敦·沃德在圣保羅學校學習,1904年進入劍橋大學基督教學院,1906年父親去年,家庭陷入窘境,他沒能讀完三年本科。1906年年底,家庭好友為他在中國上海找到了一份教師工作。1907年3月,金敦·沃德從倫敦乘“諾爾”號船奔赴上海西童公學就職。1909年,在家族友人的幫助下,金敦·沃德參加了美國動物學家安德森鳥類與哺乳動物標本搜集活動,活動的地域為中國的湖北、陜西、甘肅和四川,為此他辭去了上海的教學工作。標本搜集工作從1909年持續(xù)到1910年整整一年。1911年3月至12月,金敦·沃德在家族友人的幫助下幸運地獲得了在中國采集植物標本的機會,采集標本地點為中國云南與西藏。1911年12月,金敦·沃德成為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1913年4月至1914年3月,金敦·沃德再次來到中國,在云南、西藏、四川采集植物,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提供了資助。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金敦·沃德入伍,1920年年金敦·沃德回到英國。1921年、1922年,金敦·沃德兩次來到中國云南等地采集植物。1923年,金敦·沃德獲得了印度和中國西藏的許可,進入西藏采集植物。1924年3月至1925年2月,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資助下,金敦·沃德再次進入西藏采集植物種子。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金敦·沃德從緬甸向上游行走,探尋獨龍江源頭,最遠到達西藏察隅的吉太村。1933年,在英國印度事務部和印度政府的協(xié)助下,獲許進入西藏尋找珍稀植物,活動區(qū)域西藏察隅與八宿,采集植物標本,測繪地理數(shù)據(jù)。1935年2月,金敦·沃德受邀參加了到中緬交界采集動物本表探險隊,但中途離隊轉往西藏,采集植物標本與種子,探查地理,繪制地圖。二戰(zhàn)爆發(fā)后,金敦·沃德遠離了中國。1950年年初,前往洛希特河河谷采集植物標本和種子,到達西藏察隅的瓦弄。金敦·沃德因中風逝世于1958年4月,享年72歲。
金敦·沃德與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有關,1935年4月,金敦·沃德從薩地亞出發(fā)進入西藏察隅,并深入西藏內(nèi)陸,進行所謂的采集、考察與測繪,遭到了西藏地方政府的抗議,此事件直接導致了印英政府公開提出所謂的“馬克馬紅線”問題,再次引起中印邊境爭端。以現(xiàn)在歷史的眼光看,即便沒有金敦·沃德這個導火索,英印政府依然會找到其他的導火索讓所謂的“麥克馬洪線”走上前臺,但歷史選擇了金敦·沃德。
實際上,金敦·沃德在中國境內(nèi)就是頂著植物學家光環(huán)的“職業(yè)間諜”,或許他的內(nèi)心是真的喜愛植物,但他為獲得進藏許可,他為獲得每一次的進藏資助,他只能也必然成為實質性的間諜。歷史偶然選擇了他,他也竭盡全力地完成了不光彩的見不得人的使命
從1909年至1957年,金敦·沃德共進行了24次野外探險活動(書中寫為22次,見89頁),足跡遍及中國、印度、緬甸、不丹等過,其中有10次涉足中國(書中寫的是7次)。探險活動為他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他一生共撰寫了26部著作,在期刊上發(fā)表文章709篇(國外統(tǒng)計數(shù)字,沒能力核實)。
1960年出版的《Pilgrimage for Plants》給出了金敦·沃德的出版物列表,從1913年到1956年,金敦·沃德出版的專著有23本?!禤ilgrimage for Plants》一書一再強調(diào),由于金敦·沃德一生一直過著居無定所的探險生活,且沒有保存自己著述的習慣,因此這個統(tǒng)計并不是完整無漏的出版物統(tǒng)計。
1975年出版有關他的著作全集中收有圖書25種,原稿209篇。他的文章以植物采集與地理探險為主,其內(nèi)容不僅僅是自然科學知識,還包含有民俗、宗教、飲食、建筑等方面的內(nèi)容。
如果僅僅看這些著作的名稱,實在無法判定哪本書與察隅關系密切,哪本書與察隅完全無關。要從中甄別與察隅關系密切的書,必須結合金敦·沃德探險的足跡,從與中國相關的歲月中尋找蛛絲馬跡。
在1945年出版的《Plant Hunting in China》中,歸納總結了來中國采集植物標本的西方人,其中就包括金敦·沃德,書中給出了金敦·沃德的活動地點與時間表,但只包括1911年至1938年部分。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第23輯)《麥克馬洪線與探險家:英人瓦德在近代中國西南探險活動中的動機、地理與政治》一文給出了更詳細的列表,包括活動時間、活動區(qū)域與活動路線。通過查詢列表,可以確認金敦·沃德到過西藏察隅及周邊的探險活動共有6次(注意,這里指的是察隅周邊,不是整個中國)。摘錄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