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14 |考據(jù)| 烏爾達哈城內(nèi)城外的兩處墓地

??
? ? ? ?“愿札爾神于通往來生的路上接引你。”每個在阿達內(nèi)斯圣柜堂跪地祈禱的烏爾達哈人最后都會得到這樣的回應(yīng)。札爾神如不滅明燈,驅(qū)散來生之路迷霧重重。但真神久居神域之上,或許已不知曉人間疾苦:自從衛(wèi)月墜落以來,來生之路似乎不再對所有人一視同仁,而是做一些人的通途,另一些人的荊棘之路。
? ? ? 在烏爾達哈城內(nèi),尋求來生幸福的人們可以前往納爾札爾教團設(shè)立的阿達內(nèi)斯圣柜堂參拜,除了參加禮拜,還能在這里奉上自己的“美德”,即通過捐贈金錢的方式獲得走向美滿來生的第一步——一塊墓地。教堂和墓地比鄰而居,完成禮拜后就能順勢參觀利用地下遺跡建造起來的艾拉里格公墓,并根據(jù)自身捐贈金額的高低選擇墓葬的位置。一般來說,捐贈金額越多,墓葬的位置越深,品級越好,即能享受視死者如生者的待遇。為使墓主享受安寧的環(huán)境,艾拉里格的深處并不對外開放,由專門的教職人員侍奉。如果捐贈金額連最低值都沒有碰到的話,“可憐的死者遺骸便只能埋在滿是魔物游蕩的荒野?!睋Q言之,普通人和貧民沒有資格享受這里的墓葬服務(wù)。

? ? ???烏爾達哈的荒野屬于艷陽照耀下的薩納蘭,這里到處熱浪滾滾,炙人發(fā)膚。其中最為灼熱的荒野名為“枯骨”,據(jù)說如不慎在這里中暑昏倒,很快就會變成一具森森枯骨。然而枯骨營地并無枯骨,在一處陰涼的山坳里,一座帶有簡單雙尖頂?shù)男∥荨グ⑦_瑪·蘭達瑪教會守護著那些被艾拉里格墓地“流放”的靈魂。這里原本也是供奉札爾神的祈禱之地,但在不斷接收和埋葬第七靈災(zāi)遇難者的過程中,教會門口逐漸變成了墓地,“如今來訪的人,幾乎都是為了埋葬死者?!庇行┠贡涑奢^早,整齊地排列在教會門口,但更多墓碑散亂地分布在教會周邊,形成了一座無名墓地。



? ? ? ?如上所述,圣柜堂和艾拉里格墓地似乎是通往來生的坦途,那里燈火長明,寂靜安穩(wěn);蘭達瑪教會和門外的無名墓地則是艱險之路,死者和烈陽、野草、游蕩的麗蠅群為伴,標記自己身份的墓石甚至風(fēng)化、破損。但通過考察兩處墓地中墓石/棺槨的設(shè)置主體,結(jié)合對教會人員、家屬等的訪談,發(fā)現(xiàn)情況并非如此。
? ? ? ?設(shè)置主體即墓石/棺槨的放置者,一般來說有官方設(shè)置者和私人設(shè)置者,前者為官方政府、執(zhí)行相關(guān)事務(wù)的本區(qū)域組織機構(gòu),如國家重要人物墓葬、公墓等;后者是私人或個人所屬公司負責(zé),例如礦山公司、拳斗會為下屬員工放置的墓石/棺槨。從這一角度看,艾拉里格和無名墓地中的墓石/棺槨都由所屬教會負責(zé),帶有官方性質(zhì)。但具體而言,前者的公私界限并不分明。很多富商在自己仍健在的時候就已經(jīng)考慮到身后之事,他們提前向圣柜堂支付金錢,為自己購得豪華的墓葬儀式和棺槨。支付貨幣,平等交易,是烏爾達哈所遵從的信條。盡管教團宣稱,這是信徒向神表示“虔誠”和“美德”的祈禱,但這只是在遮掩其經(jīng)濟交易的非教義正當性質(zhì)(其錢款大部分流入政治活動,用于維系、鞏固教團在沙蝎眾中的地位)。效仿現(xiàn)世商業(yè)體系的交易行為削弱了圣柜堂的國家宗教組織性質(zhì),并且由于所謂“捐款人”的參與,墓石/棺槨更多依照個人意愿設(shè)置。在這一過程中,圣柜堂和艾拉里格公墓似乎
只是拿錢辦事的中間商。

? ? ? ? 相比之下,無名墓地中的墓石則完全由蘭達瑪教會設(shè)置。蘭達瑪教會負責(zé)兩種喪葬儀式,一是埋葬被家屬送來的遺體,二是主動埋葬無主的尸體,或是流亡在外、親屬關(guān)系不明的人,或是親屬關(guān)系明確但親屬無法到場的人。但這兩種儀式均不受強烈的私人意愿影響,即死者生前并未告知教會自己的遺愿,親屬亦沒有能力為其購置墓石。蘭達瑪教會全程負責(zé)埋葬、祭奠與祈禱、清掃和修理工作。由于埋葬死者較多,教會又不向人們收取葬儀費用,所以長期招募不到新的教士,每個在職教士都忙忙碌碌的。




? ? ? ? 由上所述,不難發(fā)現(xiàn)墓石 ?/棺槨設(shè)置主體的性質(zhì)映射了墓主的個人意愿。因墓主或無依無靠,或死于橫禍,無名墓地的墳?zāi)谷珯?quán)由教會設(shè)置;因墓主對來生有著強烈的期盼,艾拉里格墓地才會任由個體出錢,挑選棺槨位置?!八勒邽榇蟆?,喪葬禮儀圍繞著墓主展開,恐怕沒有第二件事更能突出人作為一切事物主宰的中心地位,換言之,喪葬是死者的主體性在現(xiàn)世的最后遺存。主體性,即人在實踐中能動地展現(xiàn)出的能力和作用,以及他所具有的社會關(guān)系和位置,具體地說,人總是在與他人的社會關(guān)系的相互作用中成為了自己,一方面,是自身對復(fù)雜社會的回應(yīng),另一方面,是他人對自身的看法和認識,二者相互作用,最終有了高度復(fù)雜和多變的主體認識。
? ? ? ?富商們的個人意愿是主體性中自我認知的一部分,他們自命不凡,希望來生仍然享有財富和地位;而教會布置的墓石/棺槨基于對死者的他者認識,盡管墓主自己已不能說出告別的話語,但他的親人代替他向札爾神祈禱。即使無依無靠,墓石沒入雜草,蘭達瑪教會的教士們也認為墓主是值得前往札爾神身邊的良善之人,沒有放棄為死者立碑和祈禱。富商對自我身份與地位的強烈追求無可厚非,但在崇尚黃金的烏爾達哈,在烈日灼燒的枯骨荒野,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甚至有權(quán)力追求理想中的自我。難道突然失去妹妹的艾德瓦德不想為妹妹修建一座豪華的墓碑嗎?但他只能拜托冒險者去采石場找一塊小小的白輝石,祈求它朦朧的光輝能送妹妹去往札爾神身邊。對于他們來說,自我認知和個人意愿好像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和親人、朋友甚至互不相識的他者相互依偎,緊緊團結(jié)在一起,于并不繁華的集市上為了明天的食物努力吆喝,也許某個商機就能讓他們給所愛的人一個溫暖的家。
? ? ? ? 蘭達瑪教會和它守護的無名墓地,縱然艱苦但不凄涼。即使生活讓自己面目全非,自己都已無法再評價自己,仍有來自他人的小小善意,不至于讓流浪的心靈曝于荒野。札爾神啊,讓這些平凡又偉大的人類,代替你指引通往來世的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