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運城/市區(qū)----1.解州關帝祖廟

今年疫情管控比往年緊,外出旅行極不方便,且不說景區(qū)動輒關閉、住宿酒店要核酸證明,萬一運氣太好,半道上中了大獎,被強行拉走隔離,豈不是代價太大?貌似在家躲著比較安全。前幾年在山西溜達了不少地方,趁著疫情,居家把照片整理整理,可不等于舊地重游了?順便補寫幾篇游記,算是對旅程作個交代,將來也好翻看回憶。
?
最先踏上的是運城,先從市區(qū)的解州關帝廟開始吧。這是一所道教廟宇,本以為是一個小廟,打算略微看看就走,沒想到規(guī)模很大,全程游覽下來,花了三個半小時。
?
解州(解在當?shù)啬頷ài),是三國名將關羽的出身地;關帝廟,則是供奉關羽的廟宇。關羽這個人,生前普普通通,死后卻轟轟烈烈,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帝,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民間稱關公,給家鄉(xiāng)掙足了臉面。來看看景區(qū)介紹,寫著一連串現(xiàn)存關廟“之最”----始建最早、規(guī)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完整,被譽為“關廟之祖”和“武廟之冠”。此廟始建于隋,歷代皆有修擴,清康熙年間毀于火,現(xiàn)存建筑多是此后重建。
景區(qū)外東南邊,有個清代火神廟,興許是大火之后出于對火神的敬畏而建的吧?

景區(qū)大門,現(xiàn)代仿古建筑,建得有氣勢,有祖廟的“派頭”?!?/span>

先了解景區(qū)分布圖,一共三個部分,前面結義園,中間主廟,后面御花園。

游覽正式開始。先游結義園,這是一個花園,起首是一個四方亭子,此亭系清代改建,叫結義亭。

亭內(nèi)有一方清線刻石碑,刻著劉關張?zhí)覉@結義圖,可惜表面沒清理干凈,仔細看倒是精美。然而,歷史上真有桃園三結義嗎??

一黑石立于影壁前,壁上刻“三分砥柱”四字,再看那石,人形無頭,原來是塊象形石,指代身首異處的關羽。?

右側有考古探坑,下面是明朝地基,散落著花花綠綠的紙幣,多為五毛、一塊。避災乎?祈福乎?盡管隔著玻璃,也難不倒游客,尋找縫隙塞下去??梢娛郎蠠o難事,只要肯動腦。

?
園子盡頭有一座牌坊,正對主廟,上寫“結義園”三字,為清解州知府言如泗書。這位言老爺子可謂時代寵兒。首先出身好,是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言子的后代;出身好也就罷了,還做了官;做了官也就罷了,竟然是個好官;是個好官也就罷了,竟然書法好;書法好也就罷了,竟然高壽,癡癡地等啊,癡癡地等,直到91歲才駕鶴西歸。人生活成這樣,可謂圓滿了。

?
結義園牌坊正脊兩端鳳形琉璃鴟吻,非常獨特,令人稱奇。

接下來,到了景區(qū)核心----主廟部分。

?
一道琉璃影壁擋住了大門,這是明代四龍壁,雕塑細致生動,值得仔細欣賞。

影壁主體是四條翔龍,中間火焰寶珠,托以富貴牡丹,左右二龍戲之,兩邊二龍回首。海面船舸爭流,天空鳳凰飛舞,峰叢之間,瑞獸繽紛、人物安閑。


?
主廟門前配置了龍壁,足見關公身份之顯赫。關公此時尚未封帝,身份是王爵,按照規(guī)制,配了四條四爪龍。

壁前有三根交叉鐵柱,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像一個“義”字,設計的人也真費了心思。這是清鑄“梐枑”,俗稱“擋眾”,是“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標志。

接下來一連三道門----端門、雉門、午門,都是帝王之門專用名稱。第一道門----端門,開端之門嘛,明代仿木磚結構,造型古樸。


端門外明代鐵獅,小耳朵折向后方,威嚴中透出幾分憨萌。

第二道門----雉門,現(xiàn)存為清代建筑。規(guī)定皇帝專用,文武官員只能走兩側小門?!帮簟辈皇且半u么?皇帝專用野雞門,這也太離譜了吧。其實不然,在古代,“雉”被看作一種祥瑞之鳥。


雉門脊剎精美,極盡繁復。中間吉星樓,兩邊祥獅吉象各馱葫蘆花瓶,寓意吉星高照、太平盛世、福祿雙至、吉祥平安。而兩旁小門脊剎就簡單多了,青獅馱瓶,瓶插三叉戟,寓意太平盛世、連升三級。

小門兩邊有四個祠:崇圣祠,供奉關公三代祖宗;胡公祠,供奉關公的老丈人;部將祠,供奉關公的部將;追風伯祠,供奉關公的坐騎----傳說中的赤兔馬。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啊??蓜e小瞧了這匹馬,江湖上有它的名號,叫追風伯,是萬歷皇帝封的。自從有了身份證,追風伯爵一個華麗騰空,跳出馬廄,躍上供臺,實現(xiàn)了馬生夢想。享自己的供,讓別馬羨慕嫉妒恨去吧。

? 東西為鐘鼓樓。

?
走出雉門,回頭一看,原來雉門背面是戲臺,前面迎接皇上,后面給關公唱戲,可謂一門兩用。臺階搭上木板就可以唱戲,下面空當可以擴音,妥妥的一臺大戲,演古證今,全部春秋,正合了戲臺后面的題款。

第三道門----午門,現(xiàn)存為民國建筑,廡殿頂,南北通透,并不像門。

? 午門東西繪道教門神青龍、白虎,左右繪關廟門神周倉、廖化,壁畫為上世紀五十年代重新彩繪。

后墻繪關公三國事跡圖,有“千里走單騎”、“喜得千里馬”、“斬顏良”等,沒有“敗走麥城”、“大意失荊州”。

? 三道門走過,迎面是清代山海鐘靈牌坊,端正大方,視覺上起到了分隔空間、增加層次感的效果。

? 牌坊后面是御書樓,明臺基清屋架,二樓三檐歇山頂,前后出抱廈。

走進御書樓,抬頭一看,見八卦中空,頂有藻井,井口方形,中心八角形,頂心雕刻“二龍戲珠”圖案,怪不得這樓又叫八卦樓。

這塊匾寫的啥字?見那幾個字圓轉自如,幾乎都是一筆寫成,可惜一個字不認識。于是眼光落到匾下金屬承接件上,一對面目猙獰的小怪物頭顱,挺有意思的。聽到旁邊有人說,這匾是飛白書,讀“絕倫逸群”,是諸葛亮贊美關羽的話,前述言如泗言老爺子寫的。再看匾上的字,果然,一絲一絲,絲絲露白,別有一番韻味。


御書樓兩旁,有一棵古沉木和一棵硅化木,長度達20米以上,古沉木埋藏于地下至少五千年,而硅化木有上億年歷史,老黑獨對這兩樣東西記憶深刻,短暫的文明在無聲的古物前顯得虛弱蒼白。


接下來到了主廟的正殿----崇寧殿,該殿始建于宋,現(xiàn)存是清代建筑。崇寧殿的名字來源于宋徽宗,沒錯,就是這個創(chuàng)造“瘦金體”的大才子,也是被金擄走的倒霉皇帝,是他把關羽封為“崇寧真君”,從此,關廟的正殿都叫崇寧殿了。

? 崇寧殿的精致華美自不必說,最矚目的當屬清代三位皇帝寫的匾----康熙御書“義炳乾坤”、乾隆御書“神勇”、咸豐御書“萬世人極”。

? “義炳乾坤”匾懸掛在神龕上方。有了皇帝的加持,關公穿上帝王裝,坐在精美的神龕里接受信眾的頂拜。他是有資格穿帝王裝的,早在明代,他就被萬歷皇帝封為帝了。只見他頭戴十二冕旒冠,身穿十二章袞服,雙手持圭,顯示出既為帝又為臣的雙重身份。

柱旁站立著陸秀夫、張世杰,這兩位在南宋末年的崖山海戰(zhàn)中忠心可鑒,被萬歷皇帝相中,派來崇寧殿給關羽做丞相。

殿前月臺上擺設銅面石供桌、水缸、香爐、鐵鶴。對面是御書樓,原來,御書樓的背面也可以當作戲臺用,這樣,關公看戲更方便了。

? 月臺上的清代鐵鶴。

? 左右分設明代鑄鐵焚爐、拂菻(liň)、獅子和清代鐵旗桿各一對。

拂菻在佛教中是文殊菩薩的獅童,在這里,被塑造成高鼻深目、威猛健壯的武士,與獅子一起,作為崇寧殿前的護衛(wèi)。

焚爐似塔似閣,設計繁復,細節(jié)精美。紋飾糅合了佛、道多種題材,顯示了當時釋道相互吸收、相互滲透的文化景象?;系膿慰感×κ?,表情張揚生動;蓮臺上的天宮樓閣,令人神往;爐頂上的拂菻牽獅馱瓶戟,造型別致。。。



到此,主廟的“前朝”看完了,再去“后寢”看看。兩部分之間隔了一道圍墻,圍墻上開了一扇小門,明代的拂菻和獅守護著門口。


走過小門,迎面一道高大的牌坊,氣勢不凡,這是中軸線上最大的牌坊,叫氣肅千秋坊,清同治年間重建,四柱三間三樓。

牌坊正中有慈禧太后御筆“氣肅千秋”四個字。

正脊兩端使用鳳形鴟吻,與結義園牌坊的鳳吻前后呼應,寓意鳳鳥和鳴,祥瑞降臨。鳳在上,龍在下,也暗合了當時慈禧垂簾聽政的朝局,不消說,老佛爺肯定是喜歡的。

牌坊左右也安置了一對明代拂菻與獅。

牌坊的后面,東西分立印樓和刀樓,放置“漢壽亭侯”印模型和“青龍偃月刀”模型。話說,偃月刀不是宋朝才出現(xiàn)的嗎?其實不必較真,神仙既是造出來的,就免不了藝術加工。只要皇帝滿意、百姓愛戴,就是好神仙?;蛟S關公本尊對此也是歡喜的。如此,三贏了。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氣肅千秋牌坊正北面,便是寢宮主體建筑----春秋樓,此樓始建于明,現(xiàn)存為清遺構,七間二層三檐歇山頂,樓匾上卻寫著麟經(jīng)閣,因為《春秋》又叫《麟經(jīng)》。

?
獨特的懸垂吊柱、菊花藻井,彰顯設計者的奇思妙想。



?
樓下神龕上方,懸著慈禧太后寫的“威靈震疊”匾。龕內(nèi)塑關公金身坐像,關公換了常服,挽著頭巾,手捋長髯,鼓腹大肚,面相豐滿,多了溫和,少了嚴肅。


在樓上,日理萬機的關公休息了。他太累了,除了在道教做關圣帝君、在佛教做伽藍菩薩、在儒教做武圣,還要在民間做武財神、祖師爺、保護神。。。他休息的方式很特別,不是在床上呼呼大睡,也不是和夫人閑話家常,而是聚精會神讀《春秋》,一邊捻著長髯若有所思。文圣孔子編春秋,武圣夫子讀春秋,他倆真是最佳拍檔。二圣攜手并肩,精誠合作,為歷朝歷代的文治武功做出了卓越貢獻。然而,俱往矣。。。

主廟的盡頭到了,一個時代結束了。關公如同一顆流星,正在逝去;他所代表的舊道德----“忠、勇、仁、義”,正在暗淡。新的道德文化是一顆新星,正在升起。然而,沒有神靈的崇拜與約束,靠什么去維持新道德體系?靠傳統(tǒng)習慣?靠社會輿論?靠內(nèi)心的信念?靠自我約束?不知不覺,走進關公的御花園,這是在原后花園遺址上重建的新園子,雖然山清水明,花木爭奇,老黑卻在這里迷失了自己:我是誰?我在哪?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
(游于2019.08.29,記于2022.09.20,下一站:常平關帝家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