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文韜武略,靖難之役后,從對待功臣態(tài)度便知!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此名言放到明成祖朱棣這里就不合適了。靖難之役后,他善待功臣,委眾人以重任,要不怎能開創(chuàng)明初盛世?
先反過來想,歷代君主為什么要殺功臣?大都離不開這幾點:功高震主、為后代鋪路、消除禍患。而在明成祖這里,因為不存在嚴重的因素,他也就沒必要動手了。

編輯
01、永樂正值英年,駕馭全局游刃有余
洪武年間,明成祖的父親朱元璋是真的大殺功臣,就連劉伯溫也多次受到猜忌。
后期,明王朝的繼承人朱允文較為年輕,朱元璋為了讓他順利掌權(quán),也就向明初的開國猛將們落下屠刀,畢竟他們都是建文帝朱允文難以駕馭的人物。
相比之下,朱棣手下的文臣武將都是自己一手帶起來的,就類似朱元璋手下的劉伯溫、常遇春等人,要掌控自然游刃有余,而且自己正值壯年,未來統(tǒng)治的路還長著,這些人才還有大作用,為什么要殺?
何況他們君臣一同在邊境多年,有著過命交情,臣子還是忠心耿耿的情況下,沒到非殺不可的地步,朱棣是不會動手的。

編輯
02、外部烽火未熄,尚需一致對外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后雖然奪取天下,但還面臨這般局勢:北元殘余勢力、韃靼等外族隱患。
當明成祖還是燕王時,曾守衛(wèi)邊境多年,多次出塞征戰(zhàn),也深知外族的厲害,在剛奪取天下之際,自然需要內(nèi)部齊心,才能應對外部壓力,只要存在邊境的軍事壓力,就有了共同的對抗目標,也就減小了內(nèi)部矛盾。
明成祖手下的人都曾在邊境打仗多年,要與外族對抗,沒有熟悉情況能臣勇將,怎么行?建文帝就是因為朱元璋把藍玉等名將殺光了,搞得靖難之役雖有大軍,可沒有大將帶領(lǐng),導致一觸即潰。

編輯
明成祖會不知道這問題?畢竟“千金易得,一將難求”。歷史證明,自明成祖統(tǒng)治以來,就常年有征戰(zhàn)。
永樂四年,朱棣命成國公朱能督師南征,進入安南一路獲勝;永樂七年,朱棣派淇國公丘福率師十萬征討韃靼,但丘福先與武成侯王聰、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一同戰(zhàn)死,更全軍覆沒,朱棣震怒,率五十萬大軍深入漠北親征;永樂十二年,親自率軍大破瓦剌。
最終明成祖也是在征途回歸時病逝,可見邊境壓力之大,也決定良將尤其重要,更不會隨意誅殺。

編輯
03、明初開拓盛世,少不得治世之才
靖難之役是大戰(zhàn)役,表面上看到的是一般沖鋒陷陣的猛將,可掌控全局的除了朱棣,還有藏在后方運籌帷幄的軍師,這些可是珍貴的人才,要說危險,他們可能更甚于武將。
就如“黑衣宰相”姚廣孝,在朱棣稱帝后,他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加太子少師,這真是殊榮,體現(xiàn)了他在明成祖心中的地位和信任度。
最后姚廣孝也沒辜負明成祖,他除了在“靖難之役”出謀劃策,在輔助皇帝后又鞠躬盡瘁。今日“600年紫禁城”,當年就是姚廣孝一手規(guī)劃的北京城布局,明朝遷都的大事也是他所負責,這些都是偉業(yè)。
文化史上,姚廣孝也留下厚重功勛,他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 尤其是《永樂大典》,這是他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最大貢獻。
幸好,永樂帝的心胸開闊,才創(chuàng)造了這一切。

編輯
04、結(jié)語
明成祖能夠奪取江山,少不得功臣們的輔助,若沒善用、隨意誅殺,也就沒有永樂盛世,哪有明成祖?
若沒有豁達胸懷、強干能力,明成祖也得不到眾人相助,而創(chuàng)造盛世,必要人才相助,而要用好人才,首先明成祖自己就是了不起的人。
就如韓信點兵,他能多多益善,但帶再多的兵,終究是將領(lǐng),而劉邦帶兵,頂多不過掌控十數(shù)萬,可他統(tǒng)率的不是兵,而是將領(lǐng),這是更高級的才能。
朱棣即位后,大規(guī)模封賞靖難功臣,后又再論靖難的功勞,并廣求賢才,令官府大力尋求賢才、隱士,這求賢若渴的心態(tài),也注定明初不凡的時代由他早就。
永樂帝能讓一班功臣為他赴湯蹈火,真正關(guān)鍵在于他能游刃有余地駕馭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