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隨記】《心理類型》1.1節(jié)

1. 客觀心理學:近代發(fā)展起來 (→古代的心理學:主觀因素多、形而上學的評價)
a. 以觀察和經(jīng)驗為基礎,著意于法則的建立。
b. 仍有個人誤差的問題:我們只看見從我們自己出發(fā)所最易見到的東西。
c. “知識的主觀局限”;關于集體觀念/集體情感的影響,與本人人格的界限和性質…
d. 原初人的心理——個性泯滅在“集體性“的外表之下:
i. “個體”概念是人類心靈、文化的歷史中相對新近獲得的產(chǎn)物
ii. 至高無上的集體態(tài)度阻止了對個體差異的客觀心理評價,并阻止對課題心理過程進行科學的客觀化思考
iii. 使得知識被“心理化”
iv. 例子:最初人們運用哲學觀點來解釋宇宙的企圖。
→ 個性的發(fā)展以及由此導致的人類心理的分化,與客觀科學的非心理化同步演進
2. 諾斯替教:
a. 三種基本心理功能:思維、情感和感覺
→ 與哲學概念的對應:思維→圣靈(pneumatikoi);情感→心靈(psychikoi);感覺→物質(hylikoi)
b. 堅信知識的價值;對心靈的低級評價
→ 與基督教相反:愛和信仰的原則;相對排斥知識
c. 德爾圖良的介紹:
i. 經(jīng)歷介紹:在犧牲理智的過程中所造成的的自我傷害使他毫無保留地認可非理性的內(nèi)在現(xiàn)實(其信仰的基礎)
1) 從自己內(nèi)心感覺到了宗教過程的必要性——抓住了“靈魂天性上是基督徒”的感覺
2) “內(nèi)在現(xiàn)實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
3) “非理性的內(nèi)在現(xiàn)實具有一種基本的動力本質”;懷著“犧牲理智”的理想(排斥諾斯替教派內(nèi)容)
ii. 內(nèi)傾思維古代的代表人物;他深思熟慮地、敏銳地發(fā)展起來的理智早到了感性的威脅——
1) 基督徒式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使他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2) 其最有價值的器官本是理智,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清晰的洞察力
3) 由于犧牲理智,純理智的發(fā)展道路被封死了,迫使他把靈魂中的非理性原動力作為他存在的依據(jù)
d. 奧利金的介紹:
i. 經(jīng)歷介紹:自我閹割;有著默認的言辭,學識淵博,具有從一般事物中觀察到深奧含義的驚人能力
ii. 奧利金的神學被嵌進了新柏拉圖派哲學的框架中:
1) 一方面是希臘哲學和諾斯替教的世界,另一方面是基督教的觀念世界,二者平和協(xié)調地融為一體。
2) 外傾型的古代范例
a) 基本取向朝向客體
i) 表現(xiàn)在他對客觀事實及其狀況下所進行的慎思明辨
ii) “愛和神靈顯圣/(并立?)”的原則
iii) 立足于與客體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在性欲中象征地表達出來(?)
→ 說明了為何今天會有些理論把所有的心理基本功能都還原為性欲(弗洛伊德?)
→ 此前提下,閹割就是犧牲最有價值的功能的充分表現(xiàn)
iv) 德爾圖良表現(xiàn)為理智的犧牲;奧利金導致了陽物的犧牲
→ 基督教的整個過程要求完全禁止對客體產(chǎn)生感官性聯(lián)系
→ 亦即,要求人們犧牲迄今為止最有價值的功能、最珍愛的財富、強烈的本能
→ 生物學角度:馴化的目的;心理學上看:可能通過解除舊的束縛而得以發(fā)展新的可能性開啟了大門
e. 德爾圖良與奧利金的對比:
i. 德爾圖良犧牲理智:因為理智強有力地把他和世俗的一切緊緊地束縛起來
ii. 奧利金自殘:犧牲了塵世的感官快樂。在他看來,與其說理智是一種特殊的危險,不如說是使他迷戀于客體的感情和感覺。
iii. 二者行為與諾斯替教的聯(lián)系:
1) 德爾圖良:
a) 認為諾斯替教走向了理智的歧途,而且同時包含著肉欲。
i) 與此相應,諾斯替教分為兩個派別:
One. 一派竭力追求超越所有限制的精神性(節(jié)欲派)
Two. 一派迷失在倫理的無政府主義中,絕對的放浪形骸,無論多么惡劣也不收斂(反秩序法律派)
→ 了解諾斯替教的道德史,就能知道將將唯理智論推向極端,并大規(guī)模實行其倫理的后果是怎樣的
→ 繼而,將理解理智犧牲是怎么一回事
b) 與諾斯替教分道揚鑣,因此達到了很深的宗教情感的深度;“使他深受感動的東西不是理性,而是心靈”
c) 瀕臨全然拒絕知識的邊緣,“他對諾斯替教的攻擊完全等于否定了人類的思想”
2) 奧利金:
a) 通過閹割,擺脫了與諾斯替教相聯(lián)系的肉欲
→ 能無所畏懼地沉浸于諾斯替教的思想之中,在(理性/知識)上有了很高的建樹
3) 對二者評述:
a) 看到了最初的類型是怎樣在實際中被倒置過來
i) 德爾圖良本是深刻的思想家,卻變成了富于情感的人
ii) 奧利金變成了完全沉浸于理性的學者
b) 問題:德爾圖良如何從理智中看見了自己最危險的方面?奧利金如何從性欲中看見了自己最危險的方面?這種情況究竟如何發(fā)生?
i) 觀點1:
→ 經(jīng)過討論的方式從他們生命的最終命運中所顯示的結論是:他倆都被蒙騙了。
→ 如果果真如此,則必須推定:他們倆都只是犧牲了不太重要的東西,與命運做了不當?shù)慕灰住?/p>
ii) 觀點2:
→ 上述貶斥性的解釋方法并非在所有情況下正確。
→ 兩人的整體性格都是如此的真誠,以致于他們對基督教的皈依絕不是一種欺詐行為,而是既有現(xiàn)實性又有真實性的。
c) 能否借此機會嘗試把握這種天性的本能過程的分裂的心理學含義?(此處的分裂:指基督徒作出犧牲的過程的顯現(xiàn))
i) 皈依同時意味著向另一態(tài)度的過渡。(導致皈依的強烈動機來自何處?)
ii) 本能的自然過程遵循最小阻抗的原則→依據(jù)初始條件(童年時期環(huán)境適應形成的特征)、邊界條件(某些方面的得天獨厚/聰穎過人)→有偏向的態(tài)度就自動形成了,并導致不同的類型。
iii) 一個人作為相對穩(wěn)定的存在,都擁有所有基本的心理功能;那么他想要充分適應的話,在心理上就要一視同仁地運用這些功能。
iv) 單一的(“類型化的”)態(tài)度只會導致心理適應的缺陷,這種缺陷在生命的歷程中不斷地積累起來,適應的紊亂就出現(xiàn)了。
v) 這種紊亂迫使主體走向補償作用,但是補償作用只能借助消除(犧牲)迄今為止的片面的態(tài)度才能獲得。
vi) 這種獲得道德能量的暫時聚集,而后流向過去不曾被有意識地使用的一些渠道,這些渠道早就無意識地存在著。
vii) 于是,適應的缺陷便能有效地解釋皈依的過程,它在主體上被感覺為模糊的不滿足感。
viii) 這類情形在我們時代的轉折中到處彌漫,整個人類都面臨驚人的救贖需求。
d) 救贖的需求→使得古羅馬的每一種可能和不可能的狂熱崇拜都前所未有地顯現(xiàn)出來了
i) 那些并不缺乏理論依據(jù)的“生命的完滿存在”的代表人物,從他們身上絕對不能夠推斷出為什么人類竟然處于如此貧乏的狀況
ii) 那時的因果論較少地受到限制(與當今科學相比),他們“尋覓過去”遠遠超越了孩提時代而達到宇宙的發(fā)生論根源上去了
iii) 他們設計出許多暗示古老蠻荒時代的種種事件的體系,并把它們當做人類遭受巨大不幸的根源。
e) 德爾圖良和奧利金所施行的犧牲是十分偏激的(對我們來說)——但卻同那個時代的精神相吻合。
→ 在那時,精神完全是具體化的。因此,諾斯替教徒把它們的靈論視為絕對真實的,至少與現(xiàn)實直接相關。諾斯替教把主觀態(tài)度轉變的內(nèi)在知覺過程投射為一種宇宙發(fā)生系統(tǒng)的形式,并對其心理形象的真實性深信不疑。
4) 《無意識心理學》中對此問題論述的簡單介紹:
a) 全部問題歸結為欲力(libido)在基督教教徒心理過程中的流量問題。
b) 認為欲力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直接地與另一部分相沖突。
c) 心理態(tài)度的單一性,往往如此極端,以至于來自無意識的補償作用變得極為迫切。
d) 無意識內(nèi)容在補償作用方面的爆發(fā),正是在基督教早期的諾斯替教運動中顯得尤為清晰:
i) 基督教本身意味著古代文化價值的毀滅和犧牲,即古典態(tài)度的衰亡。
ii) 至于目前的問題,無論我們談論的是今天的時代還是兩千年前的時代,都很難說兩者之間有什么重大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