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中記載的神童真相是什么?
為什么史書中就記載了那么多神童?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就那么好?其實這件事兒也不是那么簡單。漢代選拔官員的方式叫征辟察舉,就是靠政學(xué)兩界有名望的人士來推薦。一個人聲望越大,就越有機會被別人注意到,就越容易得到被推薦的機會。所以讓自家孩子成為神童,就更能夠被早早曝光。父老鄉(xiāng)親都知道你家孩子聰明,這是一條邁向仕途的捷徑?!稘h書》、《后漢書》、《三國志》這些史書中記載的很多歷史人物,小時候都是神童。順著察舉制這個思路走下來,為什么出現(xiàn)了這么多神童,是不是就比較容易理解?對那些有家世背景的人來說,成為神童根本就不難。比如孔融,爺爺是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還是孔子的后裔。所以在家里兄弟之間讓一個梨,那就是神童,馬上就名滿天下。三國陸績的父親是廬江太守,六歲的時候在袁術(shù)的宴席上偷了幾個橘子,然后說偷這個橘子是為了拿回家孝順母親,這也是神童,偷了幾個橘子就贏在了起跑線上。和別的孩子比起來,那就是遙遙領(lǐng)先。所以當(dāng)時曾經(jīng)當(dāng)過神童的年輕人實在是太多了。漢末的益州名士秦宓想向朝廷推舉一個中老年的知識分子,結(jié)果就根本沒人搭理。必竟人家全是神童出身,中老年知識分子不吃香。漢末最著名的神童就是曹沖,曹操的兒子,三國志說五六歲就已經(jīng)是神童了,給出的證據(jù)就是曹沖稱象,可根據(jù)陳寅恪先生的考據(jù),早在曹沖之前傳入漢朝的佛教典籍之中,就有一模一樣的故事,稱象也不是曹沖的原創(chuàng)。三國兩晉時代很多人依仗著自己的名望來幫親戚朋友認定誰是神童。東晉人桓彝經(jīng)常給一兩歲的孩子去做認定,人家還未見得會說話,那已經(jīng)就是神童了。這里只說兩晉南北朝的史書所記載的歷史人物,小時候曾經(jīng)是神童的就有六十多人。神童這東西當(dāng)不得真,不用羨慕,自己家的孩子就挺好。 引用來源:陳寅恪《寒柳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