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 讀后隨想
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 讀后隨想
本書是根據(jù)李鴻章為官時的奏折為線索,就李的文,論史論人。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為官、外交、洋務、備忘。從內(nèi)政到外交,從謀略到作戰(zhàn),將一個立體的李鴻章描繪出來。
對于李鴻章這個人最佩服的還是他在吏干方面的天才,與其師父曾國藩相比,其突出的一點就在他自己所說的“痞子手段”。曾國藩為人做事較為古板,而李鴻章在做事方面更為圓滑,靈活機變,這為他在官場上贏得了不少好處。比如,在淮軍進入上海后,李怎么讓自己在江蘇站穩(wěn)腳跟、擴充自己的勢力是一個重要的事情。當時的蘇松太道兼任江蘇布政使吳煦和蘇松糧道楊坊長期經(jīng)營上海,爪牙遍布,又與洋槍隊相勾結,如果想在蘇滬伸開拳腳必須除掉二人。于是,他首先裁撤掉吳煦的一些黨羽,然后實行關稅、厘金相分開的政策,削弱吳的權力。接著又免去了吳煦蘇松太道之職,由品行端正的黃芳接替。稍后又舉薦廉潔自守的知府劉郇膏為署理按察使、布政使。楊坊看來者不善,主動辭去蘇松糧道之職,李趁此機會舉薦郭嵩燾。吳、楊二人的權勢大削,最終李利用吳楊在洋槍隊問題上的錯誤,奏準將兩人革職,徹底掌握了江蘇的大權。
雖然痞子手段卻有實效,但是在與日本人打交道的時候還是吃了虧。起初,日本的外交官員在與李鴻章打交道時,語氣謙恭,態(tài)度較好,李鴻章在這樣的糖衣炮彈下竟然犯了天真,打算著與日本相聯(lián)合抵抗歐美。1871年,在李鴻章的一系列辯爭下,中日簽訂了《修好條約》和《通商條約》兩份平等條約。然而,日本的野心不止于此,雙方墨跡未干,日本就要求修改條約,開啟了一系列侵華、侵朝的活動??梢钥闯?,雖然是一精明的人,但是面對世界大勢,李還是有未能洞察的局勢,更不用說腐敗封閉的清中央政府了。
確實如此,面對如此局勢,清政府依然秉持著過去的老傳統(tǒng),有了洋務派,便要扶持一個請流派;有了湘軍、淮軍,就要想辦法立一個左宗棠;有一個郭嵩燾出洋,便要增一個劉錫鴻掣肘。官員盡是為昏庸腐敗的中央的替罪羊,在無盡的內(nèi)耗中(義和團、戊戌政變等),在不斷地耽誤發(fā)展后(鐵路、海軍、電報、招商局等),李鴻章怎么不是清政府的裱糊匠呢?也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哪天鐘不響了,和尚也當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