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在它面前,現在的國產青春片都是垃圾!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么電視劇《恰同學少年》的主演谷智鑫后來沒紅呢?
我想這是因為他扮演了一個魅力遠遠超過演員本身的角色。他沒有辦法把這份不屬于他的魅力帶到其他作品中。其實不光是谷智鑫,作為一部青春偶像劇,除了后來改行的錢楓,這部劇中的年輕演員竟然沒有一位走紅。
這恐怕都是因為在觀眾眼里,真正的偶像并不是這群演員,而是劇中人。

《恰同學少年》(2007)
01那一張張鮮活的面孔
POST WAVE FILM
《恰同學少年》是一部23集的青春類電視劇。?它以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五年半的讀書生活為背景,展現了二十世紀初,以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和陶斯詠等為代表的一批青年才俊,風華正茂的學習生活、慷慨激昂的精神面貌,以及情竇初開時,純真美麗的愛情故事。?

在這個基礎上,《恰同學少年》還塑造了楊昌濟、孔昭綏等一批優(yōu)秀教師形象,探究了教師應該如何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現實問題。?也就是說,《恰同學少年》在“探討何為青春”,以及“如何表現青春”的基礎上,還貫穿了一條“學生應該怎樣讀書、教師應該怎樣育人”的現實主題。?

?這種學生們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和教師們傳道授業(yè)的現實責任,讓《恰同學少年》成了同類青春類影視內容里的佼佼者——換個更直接的說法就是:?在《恰同學少年》面前,當下的國產青春類內容,都是垃圾!?其實看這部劇時,很多人會有疑問,里面的故事都是真的嗎??事實上,這種虛實相接的敘事手段,正是主創(chuàng)們聰明的地方。?

他們在歷史中,截選出這么一段語焉不詳的年代,然后想象出豐富多彩的故事。?故事也許是假的,但是劇中人卻是真的,他們的性格是真的,他們的情感是真的,他們的選擇也是真的。?這里最耐人尋味的,就是如何描繪一位偉人的成長。?這一切,起始于一群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相遇。?在湖南一師,毛澤東像是一塊磁石,吸引著一群良師益友,聚集在他的身邊,他們相互砥礪,終成大器。?

?在真實的歷史中,楊昌濟與毛澤東相遇或許是個偶然,但是電視劇為楊昌濟選擇在湖南一師任教提供了理由。?這一天,楊昌濟來到湖南一師。他本打算推辭掉校長孔昭綬的聘書,可校長卻先求他看一下兩位考生的試卷。?其中一位考生,文章的結構和邏輯并不通暢,文筆也很粗糙。?

?接著,鏡頭切到了這位文筆粗糙的考生,他正和幾位新認識的同學在長沙街頭吃臭豆腐。?其他人都在擔心考試結果,唯獨毛澤東毫不在意,他反而對蕭子升不愛吃臭豆腐大感詫異。說這是天下第一美食。而且越辣越好。?

?這場吃臭豆腐的戲很有趣,它表達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毛澤東愛吃辣,這是在呼應觀眾的常識;?第二層,毛澤東非常自信,這是在強化人物性格;?第三層,臭豆腐是一個比喻,這群伙伴里,有些人志同道合,而有些人終將分道揚鑣。?但這并不妨礙少年的友誼。就像多年以后,我們與兒時的玩伴漸行漸遠,終于不再聯系。但當年的那份感情,無論是同窗友誼還是兩小無猜,都彌足珍貴。?接著鏡頭又切回到學校,楊昌濟對毛澤東的文章給出了自己的批語,八個字:豪氣沖天,膽識過人。?

?最后楊昌濟斷言,此子當成非凡大器。?看歷史劇最過癮的地方就在這里,你知道他說的都是對的。?而因為毛澤東,楊昌濟選擇留下來任教。?但這又何嘗不是校長的“詭計”呢?他早已看過毛澤東的文章,他知道這匹千里馬能留住楊昌濟這位伯樂。?而這位伯樂,也為千里馬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毛澤東第一次到楊昌濟家里,由楊老師給他開“小灶”,教給他“修學儲能”的道理。?

?一棵幼苗,想要成長為參天大樹,既需要知識的灌溉,又需要素養(yǎng)的剪裁,既需要學以致用,又需要知行合一,既需要深刻,又需要淵博。?這要求極高,所以楊昌濟也只能終其一生,去尋找那符合要求的“一二良才”。而在湖南一師,他找到了這樣的人,還不止一個。?而這些人,能夠實現楊昌濟“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的期許。?

?在修學儲能的修行中,毛澤東漸漸明白了擁有志同道合的伙伴的意義。?在一次與老師的交談中,毛澤東說:
“得真理也只是第一步,修學也好,儲能也好,其目的都是在改造社會,而改造社會,絕不是一個人的事,一個人,有再大的本事也起不了任何作用,所以我想擴大自己的交流范圍,結交更多的有志青年,他日方可成為中國有所作為的新生力量?!?/span>?然后,從一個“二十八畫生征友啟事”開始,到學生讀書會,再到進步青年社團,志同道合者不斷聚集,再然后,從北京,到上海,再到整個中國,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

?而在電視劇的結尾,修學儲能的修行終于得到了檢驗。?毛澤東和他的伙伴,率領200名學生軍,勸降了3000名北洋潰軍,讓長沙城免于一場滅頂之災。?這樣的行動,讓一群從湖南一師走出來的莽撞少年,終于發(fā)生蛻變,成長為真正的革命者。?

在真實的歷史中,毛澤東只回憶了一句話:
這是我從事軍事活動的開始。
02
這才是青春該有的樣子
POST WAVE FILM
看這部劇,我們就像是一群穿越回過去的人,我們知道劇中人最后的命運。?但他們并不知道。?他們不知道自己選擇的路是否正確,他們不知道未來的路多么坎坷,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是否能得到一個結果,他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看到那個結果。?但并不求得回報,甚至功成不必在我,而只是去拼搏,去犧牲,這是真正的理想主義。?

?在電視劇的最后,按照真實改編的慣例,要把劇中人的生平和最后的結局做出交代。?有些人我們耳熟能詳,而有些人我們并不熟悉。?但即便是那些熟悉的人,你也會驚訝地發(fā)現,他們的生命甚至沒有走出自己的青春。?比如說楊開慧,犧牲時年僅28歲。?

還有蔡和森與向警予夫婦,犧牲時也年僅36歲和33歲。?還有那位一槍挽救了毛澤東空城計的郭亮,犧牲時年僅27歲。?電視劇里有一段情節(jié),毛澤東與伙伴們夜雨中登上岳麓山,放出豪言壯語。?毛澤東:“大風怎么了?大雨又怎么了?古人云:‘納于大麓,烈風驟雨弗迷?!裉煳液屠喜?,算是好好體會了一把?!?/span>?蔡和森:“沒錯。風,浴我之體;雨,浴我之身;烈風驟雨,浴我之魂!”?

狂放嗎?狂妄嗎?那一長串犧牲的名單告訴我們,他們所說出的那一句句豪言壯語,都將會用生命去證明。?而正是這些最終被歷史所證明的激情與熱血,徹底打動了我們。?讓這部電視劇至今在某瓣上的評分仍然是9分,這也是經過了時間考驗的評價。?就像豆瓣最高贊的短評所言:“我覺得中國青年都該看看這部劇,朝氣蓬勃意氣風發(fā),比現在某些無病呻吟的青春片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這才是青春該有的樣子?!?/span>?

?我想人們對于這部劇的追捧,其實也是在表達對現實的不滿:青春不該是躺平、擺爛的樣子。?在一期《十三邀》中,許知遠采訪了作家黃燈。?在采訪中,黃燈表達了她的焦慮,那就是當下的年輕人正在失去活力,變得溫良而又沉默。?在她上大學的那個年代,學生的心態(tài)不是這樣的。?

《十三邀》第六季
當年的大學生,或許同樣貧窮和困頓,但卻張揚著年輕的生命力,雖然只是一個學生,卻感覺整個世界都與自己有關,他們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公共事務。?而如今的大學生,不再關心世界,他們只關心自己,沒錢也不敢談戀愛。?內卷也好,躺平也好,這都是時代施加給這一代年輕人的姿態(tài),并沒有太多選擇的空間。?于是,在這樣一個年輕人普遍喪失欲望的年代,這樣一部主旋律電視劇,竟然讓我們感受到青春久違的樣子。?
那是一百年前的一群年輕人,他們身在苦難之中,前路一片迷茫。?但他們并沒有失去活力,他們不頹唐,不瑟縮,為了理想和這個國家,他們義無反顧。?正是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曾如此真實地生活過,熱愛過,奮斗過,最后竟真的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這如何不讓他們光彩照人??

?然后,再回到多年前的那個早晨,毛澤東開始背誦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隨著一個又一個白衣少年的加入,聲音響徹天際: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這一幕如此動人,而我們堅定地相信它曾經發(fā)生過。?


作者丨牛角
永遠的新文化報評論員
編輯丨杉水? ? 排版丨逍遙


? ? ? ? ?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