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下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小心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喪事,恭敬虔誠地祭祀先祖,這樣就能使民間的風俗習慣歸于淳厚樸實了。”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每到一個國家,一定能夠聽得到這個國家的政事。那是他請求別人告訴他的呢,還是別人主動說給他聽的呢?”子貢說:“那是夫子是靠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儉和謙讓得來的。夫子的那種求得政事要聞的方式,大概是別人都不一樣的吧?”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strong>
孔子說:“當他父親還在世時,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親去世以后,就要觀察他的的言行舉止了。如果他能夠長期堅持父親生前為人處世的正確原則,就可以說是盡孝了?!?/p>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strong>
有子說:“要想發(fā)揮禮的作用,那就最好是能將事情處理得恰當,將人們團結得和睦。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國家,最可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他們處理政事時無論事大事小,都按這個原則去做。如果遇到棘手難處理的事情仍一味地追求和順,不懂得用禮法去節(jié)制約束它,那也是不可行的?!?/p>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strong>
有子說:“約定的話語符合仁義,這種約定才可實現(xiàn)。態(tài)度謙恭符合禮節(jié),才不會遭受羞辱。所信賴的都是關系親密的人,也就是很可靠的事情了?!?/p>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芍^好學也已?!?/strong>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飲食不追求滿足口腹之欲,居住不追求安逸舒適,對事情勤奮敏捷,說話謹慎小心,親近有道德文化的人,以他為標準糾正自己的缺點,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p>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權貴,富貴卻不驕傲自大輕視貧賤之人,這種人怎么樣呢?孔子說:“可以了,但還是不如貧窮卻怡然自樂,富貴卻謙虛好禮?!弊迂曊f:“《詩經》上說:.要像玉石的加工一樣,先把料子切開,再用銼刀打磨棱角,最后在精雕細琢,潤色磨光,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xiàn)在可以和你一起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來的事?!?/p>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strong>
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應該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