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讓自己做自己,也尊重別人做自己。
很久以前我是一個沉溺于“集體生活”的人,也熱衷于一些“發(fā)校服”行為,不管到哪里,都致力于塑造一個“相親相愛的大家庭”,每個人都有統(tǒng)一的無私和奉獻。與此同時,可能表象就是朋友很多,社交很廣,好像跟誰都關(guān)系好。這一切都戛然而止于,當我意識到所謂的“集體”都是有限定條件的。一個集體的分崩離析,不是因為人心渙散,而是因為人心本就是各有各的“不同”。你此刻沒有意識到不同,是因為此刻的集體利益和個體利益是一致的,“利益”包括了現(xiàn)實利益和精神利益,這不是一種世俗的“利”,而是每個人正當?shù)木窈托睦硇枨?,可以理解為“集體認同感”。 ???? 所以為什么上了大學(xué)以后,我的“集體”越來越少了。本質(zhì)問題就是我和曾經(jīng)的“集體”之“個體”已經(jīng)有了不同的歸屬和認同。盡管常常說,要學(xué)會坦然面對生命中的相遇和別離,但面對一些人的離開,我還是試圖反思自己,甚至在自己身上找缺點去合理化一切,以期去挽回些什么。這種不健康的狀態(tài),總是隔一段時間就綁架我一次。理智告訴我,他人的看法根本無關(guān)緊要。而情感卻在說,我做錯了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對我?陷入這樣的循環(huán),總是讓我處于尷尬的境地。 ????? 我曾經(jīng)做過一件我覺得是自己一生的污點的事,由于我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傷害一直處于深深的自責(zé)中,讓我無法輕易原諒自己。彌補自然也是多余的。我未曾想過通過彌補來減輕自己的罪惡,僅僅只是想要彌補。現(xiàn)實當然也給過我這個機會,我也做了一些自認為的彌補。然而,我必須面對真實的自己。時至今日再回顧,如果時間倒流我可能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當時的選擇并不是偶然性的,而是認知和行為習(xí)慣的雙重疊加,還有一絲毫無用處的正義感所促成。是的,我已經(jīng)放棄了為自己狡辯。放棄為自己狡辯并不是擺爛,而是接受自己的選擇帶來的后果。每個人都應(yīng)該為自己的選擇,言行,付出代價。從這里看,有些人從我生命中離開,是必然的,是我的選擇,也是ta的選擇。 ???? 最近也突然明白了“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的真諦,頗有“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之感。真正的友情不需要社交和聯(lián)絡(luò)來維持,而是我們許久未碰面,也未頻繁分享,再見卻能談笑甚歡。在對方面前,可以不掩飾自己的性格,也不懼暴露自己的窘迫,吃一頓aa的小館子,飯后騎著單車,感嘆日落真美- ???? 我想,我今天是與自己和解了。不管是與我試圖挽回的感情,還是與我曾經(jīng)不屑為伍的人。自問無愧于心,便可。 最后,其實我們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社交和朋友圈,也無需尋求他人的認同,追求所謂的“集體”。一場鬧劇過后,曾經(jīng)的喧嘩填補不了空蕩的靈魂。我們應(yīng)該永遠致力于豐盈自己的內(nèi)心,生命的厚度和維度,是認知的積累,思想的廣袤……沉溺的過往和不甘,無意義的撕扯與糾結(jié),或許會在前行路中找到答案,亦或隨時間飄散于星辰大海。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