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漢服復興路上那些印象深刻的句子

漢服運動是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借由復興傳統服飾的方式推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民族傳統服飾運動。
漢服運動自21世紀初興起到現在,已經經過了近二十年,我們也能明顯地感受到,漢服在社會中的接受度、認可度和喜愛度都在不斷地提高,在漢服復興的道路上,也有許多標語和口號十分經典讓我們記憶猶新。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些句子吧!
1.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這是《詩經·秦風·無衣》的節(jié)選,這首詩按其內容,當是一首戰(zhàn)歌。全詩充滿了激昂慷慨、豪邁樂觀及熱情互助的精神,表現出同仇敵愾、舍生忘死、英勇抗敵、保衛(wèi)家園的勇氣,其獨具矯健而爽朗的風格正是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
后來這句話被漢服愛好者們引用,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表達對漢服的喜愛和對漢服復興的熱切期盼,同為漢服愛好者的人們也自稱為“同袍”。
2.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該句的出處是《春秋左傳正義》,是唐代孔穎達對《春秋左傳》的注解。
有服章之美,主要描述了服裝的昳麗美艷。有禮儀之大,描述了對我國古時候的文明與尊敬。
這句話被漢服愛好者們引用,表達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寄托了對“服章之美”的期望和熱愛。
3.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我愿重回漢唐 再奏角徵宮商,著我漢家衣裳 興我禮儀之邦 ;我愿重回漢唐 再譜盛世華章,何懼道阻且長 看我華夏兒郎?!?/p>
上述語句出自歌曲《重回漢唐》,是一首由愛國的漢服復興者作詞作曲的漢服運動主題歌。原唱孫異也是漢服店鋪“重回漢唐”的創(chuàng)始人。他表示,重回漢唐,不是回到那個時代,而是以漢服為載體,弘揚中華文明,繼承華夏文明的血脈,繼承祖先留給我們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寶貴的文化遺產。復興漢服不是歷史的倒退,而是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一個曾經強大的民族的自尊。重回漢唐,超越漢唐,這是我們的夢想,何懼道阻且長,看我華夏兒郎!
4. 始于衣冠,達于博遠

“始自衣冠,達于博遠?!被蚍Q“始于衣冠,達于博遠?!?是百度漢服吧創(chuàng)立者溪山琴況前輩所提出的漢服運動理念,即以漢服為起點和基礎,目的在于全面復興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該觀點為當前絕大部分漢服復興者所認可。常與“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相提并論。
主要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以漢服為復興的起點,目的在于全面復興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
漢服及其相關文化對于華夏認同和華夏意識至關重要,甚至是華夏意識的核心,否則滿清沒有理由以巨大代價推行剃發(fā)易服。
復興的價值在于如何取舍,復興并不是將舊有而被自然淘汰的文化重新翻出,而是傳承過往文化中對當代有正面作用的部分。
漢服復興路上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也傳遞出漢服愛好者對于“復興”的真實態(tài)度。實現中華文化復興,決非簡單地再現昔日的文化樣態(tài),因為復興不等于復古。文化發(fā)展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抱殘守缺的心態(tài)不利于文化的傳承,兼容并包、去偽存真的服飾文化才會有生命力。
文案:澄泯
編輯:芽芽
美工:英特納雄耐爾
審閱:漢服世代
平中交右 寬褖合纓
古衣今裳 與時偕行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現代漢服知識
如您對內容有疑問或更多看法歡迎留言
歡迎加入粉絲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