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易合教育|孩子的“閉口不言”,源于父母的“令人掃興”
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比起教育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其實是看見和保護。看見孩子的情緒和需求,保護孩子的分享欲和主動性。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孩子小時候都好像有那個“社交牛逼癥”一樣,跟人聊天根本停不下來。
從幼兒園的經(jīng)歷,到回家路上的見聞,從天上的白云,到花壇里的月季。
他們樂于分享,并且滔滔不絕。
但不記得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孩子的話卻越來越少了。
再后來,孩子就像一只咬緊牙關(guān)的河蚌,什么都不和家長說了。
即便是追問,得來的也只是一兩句敷衍的回答。
這到底是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親子關(guān)系里,分享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舒服的親子關(guān)系里,孩子與家長密不可分,總是有聊不完的天,止不住的笑聲。
而孩子的“閉口不言”,往往都源于父母的“令人掃興”。
你一天天啥都不干就知道玩!
嗯嗯,媽媽在忙
趕緊去洗漱,趕緊去睡覺
你上次balabalaabaa
學生就是該以學習為主啊
……
打擊性的語言、對孩子的敷衍、命令式的溝通、喋喋不休的嘮叨、沒完沒了的大道理……
這些錯誤的溝通方式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直到孩子厭倦了這種得不到正面反饋的單向溝通,他們便會變得緘默。
最可怕的是,很多時候,父母都并不覺得自己在潑冷水,掃了孩子的興致。
他們甚至還認為自己是在發(fā)表真理。
認為自己在向孩子傳授經(jīng)過自己檢驗的、安全的信息。
認為自己正在指引孩子做現(xiàn)在最應(yīng)該做的事、做最正確的事。
絲毫意識不到自己在打壓、控制孩子。
孩子們本來興高采烈地和父母分享,得到的回應(yīng)卻是一盆又一盆冷水,長此以往,他們又怎么還會再分享?
明明成年人興致勃勃做事的時候都不想被掃興,回到家里卻可以毫無負擔的去掃孩子的興致。
這件事,真的值得所有家長認真反思。
快樂值得無負擔的享受,不是每件事都需要意義。
想要親子關(guān)系和諧,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很重要的一門課就是要接住孩子的分享欲。
不要把生活的悲觀、學業(yè)的焦慮和工作的壓力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
要重視孩子的聲音,傾聽孩子的想法,學會觀察孩子,及時回答孩子的問題。
用愛化解孩子心中的陰霾,用理解、支持、共情幫孩子積累出足夠的心理資本。
這樣,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才會不管處于何種境地都有往前走的勇氣和底氣。
因為他們知道,不管回不回頭,深愛他的爸爸媽媽永遠在后方給予他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