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的北京(珍稀彩色影像 )

運貨的駝隊

前門正陽橋下,中亞來的駝隊昂首闊步,一路風塵仆仆,馱來羊毛捆捆。在一般人印象中,駱駝代表了沙漠,極少有可能出現(xiàn)在北京。但實際上,作為載物馱人的交通工具,駱駝早已在此活躍了近700年。
單人黃包車

早在13世紀,駱駝就幫助忽必烈修建元朝都城——大都;在交通不發(fā)達的老北京,“北山果子西山煤”都是靠駱駝馱來的。每天清晨,由外埠歸來的駱駝早早佇立在城門外等開門,隊伍排出去十幾里遠;城門一開,駝鈴清脆,駝隊步入內(nèi)城,行人車輛紛紛讓路,大人小孩習以為常。那時幾乎村村都養(yǎng)駱駝,甚至出現(xiàn)了“養(yǎng)駝專業(yè)村”,規(guī)模達一千多頭,家家都是“駝戶”,把城里人建房子用的磚瓦和過冬的煤炭送到城外的集散地銷售。沉穩(wěn)悠長的駝鈴就這樣一直響到了五十年代。
穿和服的日本人

城門口熙熙攘攘,人聲鼎沸。黃包車、自行車川流不息,不遠處還駛過一輛公共汽車。據(jù)了解,北京早在1935年就有連接東華門和香山的公共汽車了。黃包車起源于日本,在19世紀七十年代傳入中國,所以也叫東洋車、洋車,最初可雙人同坐。后來清政府認為男女同坐有傷風化,在1879年禁止了雙人車的運營——這就解釋了影片中的黃包車為何都是單人車。
挎刀騎車的士兵

如果細心觀察,可以看到畫面中穿和服的日本人。北京淪陷后,大批日僑來京居住。到四十年代初,北平的日本僑民多達三四十萬。這些日僑百分之九十九選擇在北平內(nèi)城居住,因為北平外城街道狹窄,房屋低矮簡陋,而內(nèi)城則街道整潔,院落寬大,房屋高敞。但多數(shù)日僑的住房都是用卑鄙手段強占而來——誣陷房主是抗日分子、不良分子,把人趕走;就算他們花錢購買,也只出市價的百分之四五十。如此說來,前門出現(xiàn)穿和服的日本女人也不算稀奇。
在通往故宮的石橋上,幾個挎刀軍人騎著自行車一一掠過。從他們腰間的十四年式手槍(即王八盒子)推斷,這是三個日本軍官,因為“王八盒子”是二戰(zhàn)時期日軍的制式手槍,只有日軍正規(guī)部隊才能裝備,非一般偽軍所能使用。
匠人正在打磨瓶體

初見九龍壁,以為到了北海公園,其實不然。九龍壁不止一座,故宮、北海公園和山西大同都各有一座。說九龍壁永不褪色絕不是信口開河,因為九龍壁所用琉璃是在元、明、清三代皇家唯一指定的“官窯”燒出來的,它獨特的原料、配釉工藝和燒制工藝使其“成大形而不開裂,經(jīng)百年而不掉釉”。景泰藍店內(nèi),師傅正襟危坐,仔細檢查將要上漆的銅胎,打磨燒過釉的瓶體。景泰藍也稱“銅胎掐絲琺瑯”,長期只在宮廷監(jiān)管下制作,在19世紀流入民間,名列“燕京八絕”。
手工羊毛地毯

地毯作坊里,工人們紡線的紡線,填色的填色,有條不紊。這種地毯看樣式應(yīng)屬寧夏工藝,以四股毛線織成,飾以簡單的花卉圖樣,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在明清時期專供皇室和官員使用?!熬┨骸币矊傺嗑┌私^,在故宮藏有超過九百件。
“七七”事變后,日本人控制了中國海關(guān),日貨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擺滿了北京的各個店鋪。按規(guī)定,北京的商號必須加入以日商為首的各同業(yè)公會,否則不能營業(yè)。除同仁堂等少數(shù)店鋪外,北京的手工業(yè)大部分被排擠出去,傳統(tǒng)手工業(yè)瀕臨“滅絕”。拿“京毯”舉例,1939 年以后, 日軍加速對中國淪陷區(qū)戰(zhàn)略物資的掠奪, 羊毛也成為受日軍控制的戰(zhàn)略物資, 地毯原料來源斷絕;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 海運封鎖, 以歐美國家為主要出口國的地毯貿(mào)易停止, 北京大部分地毯廠停產(chǎn)倒閉。
穿旗袍的中國女人

身穿傳統(tǒng)滿族旗服的女孩緩步走下樓梯,在鏡頭前展示旗服的華美,笑靨如花。這是在重大場合才會穿的禮服,以大面積的印花、繡花和裥(衣服上的褶皺,片中可見于女孩背部) 裝飾衣身,以鑲、滾、繡等工藝裝飾襟邊、領(lǐng)邊和袖口。辛亥革命后,在排滿風潮的影響下,滿族婦女出于安全考慮大都換上漢人服飾,旗服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送葬隊伍

嗩吶聲中,富商的出殯隊伍甚是體面。按照習俗,長子打幡走在最前面,次子抱靈牌隨后,其他親屬手持白紙穗糊成的哭喪棒跟在后面。行列中有專人抬舉各種紙糊的冥器、筒幡,還有鼓樂班、喇嘛、和尚、道士。送葬隊伍出城后,一般親友告退,杠夫數(shù)量減少,只留下鼓樂班、和尚前往墓地,其余執(zhí)事撤出。靈柩抬到墓地后,待吉時下葬。下葬時,孝子跪靈,鼓樂聲起,和尚高聲誦經(jīng),喪家將花圈、挽聯(lián)、紙器焚化,孝屬與親友在杠夫遞過來的一鍬土內(nèi)抓一把揚入墓坑。隨后杠夫填土成堆,將招魂幡插在墳頭。待一切完畢,眾人除孝回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