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育韜:寬容謠言,以德報怨,才是真公益人
給同樣面臨騷擾的公益人一些參考
自2013年起,計育韜就年復一年地堅持去到 260+ 所大學主講HTML5 方向技術免費講座;累計發(fā)布將近 70 小時的各類免費視頻教學課程,出版《Prezi完全解讀:從入門到精通》和《硬核運營:新媒體技術流養(yǎng)成》兩冊專業(yè)圖書并被各大高校和城市的圖書館館藏;在各個大學輔導技術型社團工作,并無條件支持了數(shù)十家新銳的青年交互設計工作室成立與發(fā)展;投身新媒體領域的開源技術規(guī)則制定,并長期向行業(yè)新青年普及和傳授等……
這種獨創(chuàng)的「技術公益」形式與背后理念,隨著計育韜的行動而慢慢普及。同時,他也不排斥資金化的公益投入,疫情期間其個人就采購籌措了 1.2 萬件急缺的防疫物資運送至母校復旦大學,并在校方平臺透明公示。
當然,不免有人會質疑這種「技術公益」理念是否真的具備「公益慈善」價值高度,甚至杜撰信息反復騷擾他。但在計育韜看來:寬容謠言,以德報怨,投入到更可持續(xù)的青年公益教育,永遠是一個公益人應當具備的核心行動能力。
公益人本該有寬闊的胸襟
換位思考去體諒公益圈外的意見

比如在累年的技術公益講座中,會有一些成績相對優(yōu)異,學習條件優(yōu)厚,包括擁有海外留學背景年輕人的質疑——這些技術信息,中國各所大學就都沒有嗎?這樣長期公益巡講的目的是什么?甚至有可愛的海外留學生,堅持聲稱這樣的普及工作沒有什么必要,一定會收取了什么費用而開展的「走穴」。
而在計育韜老師看來,任何質疑都來自于個人立場下客觀事實與其思維方法論之間的矛盾。一個本就因為成績優(yōu)異而在頂尖學府進修的青年,有義務去完全了解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資源的基本情況嗎?其實并沒有。包括計老師本人在開啟「技術公益」之路之前,同樣也對技術的社會不公平性知之甚少。
假設這位學生認為,「大多數(shù)學校的技術教育資源都是合理而充沛的?!鼓敲催@本就是一個無可厚非的真誠想法和愿景。它更是公益事業(yè)本身的愿景,我們應當保護這種愿景而不是因此苛責它的狹隘。
在未來,計育韜老師還會堅持開展更多面向高校大學生雙創(chuàng)主題的信息技術公益分享活動,尤其是 AIGC 方向內(nèi)容一定會成為下一個學生們渴求的知識體系。突破商業(yè)封鎖,將它們帶入校園,在這件事情上他相信自己責無旁貸。

謠言和騷擾
恰恰說明公益力量首先投入在本質
而非表面工程

鄉(xiāng)村的暑期助學項目,一直是廣大網(wǎng)友理解度較低的國家重點公益投入領域。計育韜老師也會一遍遍不厭其煩地以上海市政府20余年「愛心暑托班」工程為例,向好奇的網(wǎng)友講解雙職工家庭在暑假內(nèi)對兒童照看不周存在的客觀社會學問題,由此類比解釋留守兒童在暑假期間,脫離學校管理又缺乏外出打工父母呵護帶來的安全、教育、學習等方方面面隱患。
但總還是不能完全避免一些造謠行為的出現(xiàn),包括某些熱心的青年積極杜撰了「獲利40萬」的幻想故事。隨著民政部門的詳盡公示到來,最終大家明白 7 年多的支教工作里,計育韜老師總共領取到的無非是 1000 多元的生活補貼,而有些無聲的堅持本就不需要對謠言有針鋒相對的回應。
實際上,公益行動者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當計育韜看到這些謠言時內(nèi)心反而平靜且欣慰——畢竟,是怎樣成功的公益項目運營表現(xiàn),才能達到令人懷疑可以從中「獲利」數(shù)十萬的程度?再者,一個無懈可擊無從證偽的公益理念,本身就不符合科學思維。假使真的出現(xiàn)了,那足見這個公益項目的表面公關工程做得過于縝密,又何來足夠的精力放在腳踏黃土,背靠黑板的具體公益行動中呢?

如果有機會,我們也期待將來計老師會組織更多開放給社會人士的公益行動窗口,用切身的體驗去理解這些看似不符合自己生活經(jīng)驗的公益邏輯。
寬容非議和批評
并保護和引導青年的寶貴質疑精神
公益雖然不等于追求絕對公平,但在公益的項目實施中確實有可能觸及既得利益團體的資源。在 2016 年,計育韜老師在技術公益巡講的途中與微信團隊合作頒布了具有一定「開源精神」的微信 SVG AttributeName 白名單技術,其目的在于維護微信平臺的穩(wěn)定性因而剔除了部分安全性欠妥的代碼屬性。
自此以后,嘗試突破該安全規(guī)則的行為屢見不鮮,開始有個人和公司批判它的特性,詬病它的限制,甚至嘗試杜撰故事,以否認它的存在而向微信團隊施壓。
而這一切,計老師都表示理解,也能夠體悟他們的想法。實際上,相關規(guī)則也依然處于動態(tài)修訂中,那些非議和批評其實計老師也都有聽取。并且他強調(diào):白名單的本質不是為了制約創(chuàng)作者,而是守住平臺的底線,并給予所有參與人公平公正的運行環(huán)境。所以作為規(guī)則的制定者,總有其苦衷可能無法為后人理解,但在無形中只要維護好了微信的生態(tài)安全,其他紛擾就不值一提了。
更重要的是——尊重生態(tài),尊重平臺,對開發(fā)環(huán)境抱有基本的感恩之心,這是每一個開發(fā)者應當秉持的良好職業(yè)道德。同時,計育韜老師認為平臺也應當始終尊重行業(yè)新人的質疑,包容他們從無知到有知的必然過程。因為「技術公益」的本質價值,就是在于知識的無條件普及,如果連這些小事都做不到諒解,又何談在更宏大的技術命題下做到無私呢?

尾聲
「技術公益」的工作永遠在路上,目前計育韜老師也擔任了多個社會職務,參與部分高校的教學工作。面對一些抨擊個人,甚至抨擊政府和高校的聲音,他依然和藹看待。誰不曾年輕?誰又不曾一腔熱血?只要批判的出發(fā)點是好的,那么哪怕是再看似滑稽的幻想,總還是會有一些思想的閃光點。
而作為一個公益實踐者,寬容造謠與騷擾,這必然是公益精神的正確體現(xiàn)。他的心態(tài)或許也能為其他正在面臨類似問題的公益人一些參考,真正心中公益的人,一定不會是一個斤斤計較的人。